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P7

  ..续本文上一页出来。虽然在进修中,是相通的,但综合而叙述出来,也有不同的体系。第一类是(57):

  

  图片

   Ⅰ Ⅱ Ⅲ Ⅳ

   奉事善知识

   往诣

  [P736]

  

   闻善法

   (熏)习耳界

   观法

   受持法

   诵法

   观法忍

   恭敬

   信 信

   正思惟 正思惟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戒 戒 戒 戒

   不悔 不悔 不悔 不悔

   欢悦 欢悦 欢悦 欢悦

   喜 喜 喜 喜

  [P737]

  

   止 止 止 止

   乐 乐 乐 乐

   定 定 定 定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厌 厌 厌 厌

   无欲 无欲 无欲 无欲

   解脱 解脱 解脱 解脱

  

  

  

  上列四说,A说为根本。由戒而定,而智证,向于厌、无欲、解脱,为三学进修的次第。D 说加「奉事善知识」等,这是在三学勤修──「法随法行」以前,要经历「亲近善友」、「多闻熏习」、「如理思惟」的过程。重于闻思的修学,可适用于在家众的修学。这四说,都是『中阿含经』「习相应品」(四二──五七经)所说。在南传藏中,多分编入『增支部』。

  

  第二类是(58):

  

  图片

   Ⅰ 四念住 七觉分 明解脱

   Ⅱ八正道 四念住……七觉分 止观 明解脱

   Ⅲ四念住…………… 八正道 止观 明解脱

  

  

  [P738]

  修四念住,进修七觉分,得明解脱:是『相应部』旧有的修习次第(59)。四念住,作为入道的必要修法,所以称为「一, 乘道」。(一0)『念处经』,(一一九)『身行念经』,都是这一法门的广说。然而,经中但说修四念住、七觉分,其他八圣道分等道品,又怎样呢?B、C、── 二说,大意相同,纳入其他的道品,而增列「止观」。这一次第,没有说到戒的修学。

  

  第三类是主要的,如(60):

  

  图片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Ⅵ │ Ⅶ │ Ⅷ

  戒具足 │ │ │戒具足 │ │ │ │戒具足

   │四种清净│ │ │四种清净│ │四种清净│

   │ │戒成就 │ │ │戒成就 │ │

   │ │ │ │四念住 │ │ │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饮食知量│饮食知量│ │ │饮食知量│ │

   │常觉寤 │常觉寤 │ │ │常觉寤 │ │

   │ │七法具足│ │ │ │ │

  正念正知│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

  [P739]

  

  独住远离│独住远离│ │独住远离│独住远离│独住远离│独住远离│独住远离

  离五盖 │离五盖 │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 │ │ │ │四念住 │ │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具三明 │具三明 │具三明 │ │ │具三明 │ │

   │ │ │漏尽解脱│漏尽解脱│ │漏尽解脱│

   │ │ │ │ │ │ │具六通

  

  

  

  这一类的修证次第,虽有小小出入,主要是戒定慧的进修次第。戒学中,有三说不同:具足戒法,是离十不善业,离一切不如法的生活。这就是『长部』(一)『梵网经』所说的小戒、中戒、大戒。这样的戒法,是通于在家的。如『中阿含经』(六三)『鞞陵婆耆经』所说。四种清净,是身清净、语清净、意清净、命清净。身语意清净,就是离十不善业。命清净,是离一切不如法的生活。所以这二说,是一样的。戒成就,是出家人在僧伽中所遵行的戒法,内容是:「安住具戒,善护别解脱律仪,轨则圆满,所行圆满,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受学学处」。这一类的次第,一致说依四禅而得漏尽。或但说「心离诸漏而得解脱」。或说三明,或说六通,漏尽明与漏尽通,与上心得解脱一样。这就是「明解脱」的另一说明。这一次第中,或加入「四念住」,或 [P740] 前或后。依四禅,得三明,传说为释尊当时修道入证的修证事实(61)。

  

  「中阿含」以禅慧修证的出家众为主。对当时外界,尤其是宗教界的思想,也给以条理而加以论破。如(62): Ⅰ三度:宿命论‧尊佑(神意)论‧无因缘论 Ⅱ四非梵行:虚无论‧无作用论‧无因缘论‧七界论 Ⅲ四安息:自称一切智者‧传承者‧推理者‧诡辩者

  

  对外道的思想,条理得更具体的,是『五三经』(63):

  

  图片

   ┌─死后有想

   ├─死后无想

  关于未来的──┼─死后非有想非无想

   ├─死后断灭

   └─现法涅槃

   ┌─我及世间常无常等四句

  关于过去的──┼─我及世间边无边等四句

   ├─我及世间一想异想等四句

  [P741]

  

   └─我及世间苦乐等四句

  

  

  

  这里面,传统的婆罗门教,是「尊佑论」,「传承者」。责难的重点,在乎全凭传承的信仰,而自己没有证知(64)。评破四姓阶级(65)。认为当时的婆罗门,早已俗化,失去了婆罗门的原始意义(66)。「中阿含」对于外道,特别着重于尼犍子的苦行一流,破斥「以苦断苦」的见解(67)。叙述种种苦行,而说佛曾修一切苦行,比他们更苦而一无所得(68)。这表彰了佛的伟大,反显了苦行的无益。尼犍弟子的叛归佛法(69);尼犍死后而分破论诤(70)。这表示了佛法与尼犍派,当时有着深重的关切!对于邪命派A^ji^vaka──尼犍的一流,呵斥的态度,最为坚决,如说:「邪命外道,无身坏(死)而作苦边际(解脱)者。……忆九十一劫来,邪命外道无升天者,唯除一人,彼亦是业论者,有作用论者」(71)。

  

  在对一般宗教而表显佛法的超胜,赞叹如来,是当然的事。「如来是正等觉者」(法是善说,僧伽是正行),是从知见清净,离贪寂静中理解出来(72)。从如来四众弟子的梵行成满,而表示对三宝的尊敬(73)。『法庄严经』中,波斯匿王Prasenajit见众弟子的终身修行梵行;比丘们和合无诤;比丘众的喜悦健康;比丘众的肃静听法;没有弟子而敢于驳难世尊的;即使返俗,也只是…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