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P8

  ..續本文上一頁責怪自己;尊敬如來,勝過了對于國王的尊敬。從弟子們的一切活動中,理解到佛是真正的「等正覺者」;這是贊仰佛陀的最佳範例(74)。或有見佛的相好具足,而對佛表示最高的尊敬(75)。 [P742] 或因外人的誹毀,而曆舉現有「叁明」、「十力」、「四無所畏」、「普入八衆」、知「四生」、「五趣」、「叁學具足」;過去曾經行「四支具足梵行」(苦行);年老而智慧不衰,以證明如來有「過人法」,有「殊勝最上智見」(76),這就多少類似一般宗教信仰了。

  

  「中阿含」所類集的經,內容是多方面的。主要部分,已如上略說。佛教內部的開展,比丘進入了僧伽──大衆和合的律治時代(佛陀晚年開始)。法義的分別、抉擇、闡明、整理,是直承「修多羅」而來的。修證的次第綱目,也明確的,具體的列出。戒學,並不限于「波羅提木叉律儀」,說明了「中阿含」所代表的時代,佛教進入律治,而還在逐漸加強的過程中。傳說「七百結集」,在佛滅百年(不應該是確數)。「中阿含」所代表的,屬于這一時代的前期。

  

  從「中阿含」來看「長阿含」,就不難發現「長阿含」的特色。「中阿含」以比丘的禅慧修證爲主,而「長阿含」卻重在婆羅門與外道,適應天、魔、梵的宗教(神教)要求,而表彰佛陀的超越、崇高,佛法的究竟。「長阿含」一再說到戒定慧,戒定慧解脫,然與僧伽的毗奈耶有關的,僅(一六)『大般涅槃經』所說,「七不退法」與「六不退法」(77)。此外,『清淨經』說到:師滅度而弟子無憂;梵行支具足(上二,表示佛滅後的佛法興盛);結集佛法,有關句義正不正的論定(與結集有關,與『中部』『如何經』相同);四依的少欲知足;四安樂行(四禅);聲聞法久住;阿羅漢不爲九事(78):這都是佛滅度後,僧伽的內部情形。關于法義的分別、抉擇, [P743] 有(一五)『大緣經』;(二二)『大念處經』。這兩部經,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 是編入『中阿含經』的。法藏部Dharmaguptaka的『長阿含經』,也沒有『大念處經』。反而,在銅鍱部Ta^mras/a^t!i^ya中,『大念處經』又編入『中部』。總之,法義的分別,不是「長阿含」所重的。法義的類集,是(叁叁)『等誦經』,(叁四)『十上經』。這是法數的類集,舍利子S/a^riputra爲大衆誦出。『等誦經』,本名「等誦法波梨耶夜」(79),是經大衆公認的結集。無論是方法──增一法,內容,都比「中阿含」進一步。有關修道次第,是「戒蘊品」(一叁經)所共說的。與「中阿含」的諸說相對比,與『中阿含經』的(八0)『迦絺那經』相合。但關于「戒具足」,不但敘列更多,更分爲小戒、中戒、大戒;于戒,正念正知,離五蓋,得四禅,具足六通中,加上更多的比況。文段繁長,應該比「中阿含」部分的集成遲一些。而這些修道次第,不是爲了教導弟子,而只是列舉完整的修道綱目,在不同的情形下,表彰佛法的究竟。

  

  「長阿含」的重心,是對教外的適應與化導。對于當時的宗教界,破斥婆羅門、苦行者,種種外道,內容與「中阿含」相近,只是文段長些。(二四)『波梨經』,說白木Pumu的裸形者,七日後腹脹而死;吠舍離Vais/a^li^的七位苦行者,舍戒而死;波梨子Pa^t!ikaputra 狂言而不敢來見佛(80)。佛這樣的預「記」,形容了外道的虛妄,也表彰了佛的神力。又如(叁 [P744] )『阿摩晝經』,指阿摩晝Ambat!t!ha本爲奴種,然後歸于族姓的平等(81),都是非常善巧的敘述。當時宗教界的思想,條理爲:1.六師思想的介紹(82)。2.異見的條理:比起「中阿含」的『五叁經』,更爲詳備。『梵網經』列舉六十二見(83):

  

  圖片

   ┌─ 我及世間常(四見)

      ├─ 我及世間一分常一分無常(四見)

   過去十八見─┼─ 我及世間有邊無邊(四見)

      ├─ 詭辯論(四見)

      └─ 無因論(二見)

      ┌ 死後有想(十六見)

      ├ 死後無想(八見)

   未來四十四見─┼ 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八見)

      ├ 死後斷滅(七見)

      └ 現法涅槃(五見)

  

  

  

  又『清淨經』,列舉二十四見(84):

  

  圖片

  我及世間常無常───四見

  [P745]

  

  我及世間自作他作──四見

  樂與苦常無常────四見

  樂與苦自作他作───四見

  我有色無色─────四見

  我有想無想─────四見

  

  

  

  「長阿含」不但詳備的列舉異見,更說明其所以然。「推理者」而外,『梵網經』更以禅定的經驗,說明事出有因,只是論斷的錯誤。破斥而又融攝他,的確是善巧極了!當時外人不滿于佛陀的,主要爲:佛不現神通;不記說世界的起源(85)。佛法不流于神秘,不落于形而上學的思辨,這本爲佛法的特勝。然在『波梨經』中,解說爲佛現神通而不肯信;佛法將進入以神通取勝的新境界了!佛陀勝過婆羅門與外道,爲婆羅門與外道所歸信。一方面,更舉諸天、魔、梵,以表彰佛陀的超越,而歸結于諸天、魔、梵,對于佛(及佛弟子)的崇敬與護持:佛法不只是人類的佛法了。這就是(一八)『阇尼沙經』,(一九)『大典尊經』,(二0)『大會經』,(二 一)『帝釋所問經』,(叁二)『阿咤曩胝經』,及(一一)『堅固經』的主要意義。「長阿含」到處表示了佛陀的超過一切,(一四)『大本經』廣明七佛;(叁0)『叁十二相經』廣明佛的相好,都只爲了引起對佛的敬信。而(一六)『大般涅槃經』,從最後遊化的事迹中,使人間大 [P746] 聖的釋尊,充分表達了超越的,不思議的特性,如(86):  Ⅰ預言巴咤厘子城Pa^t!aliputra的興盛  Ⅱ神力渡過恒河Gan%ga^ Ⅲ自稱善修四神足,能住一劫或過一劫 Ⅳ正念舍壽 Ⅴ普入八衆 Ⅵ腳俱多河Krakus!t!ha濁水成清 Ⅶ臨終容光煥發 Ⅷ雙林周圍十二由旬,大力諸天遍滿 Ⅸ最後化度須跋陀羅Subhadra Ⅹ梵天、帝釋來說偈贊佛

  

  在上列十則中,如來的正念舍壽,表示佛壽的不止于八十,引發佛壽無量的仰信。而「普入八衆」,到什麼衆會中現什麼相,說什麼話,誰也不知道他是誰;這是「隨機應現」的說明(存有某些天神、外道,實是如來化現的意義)。綜合起來說:「長阿含」破斥當時的婆羅門與外道,攝化了諸天、魔、梵,在一般的宗教要求中,給以佛化的思想與行爲的化導。這一切,都表達 [P747] 了佛陀的超越性,不可思議性,以確立佛是真正的「等正覺者」,「一切知見者」的信仰。

  

  「長阿含」與「中阿含」,是各有特色的:「中阿含」重于僧伽,「長阿含」重于社會。「中阿含」是法義的闡明,「長阿含」是宗教的適應。「中阿含」是「修多羅」勝義的延續,「長阿含」是「八衆相應」──「祇夜」隨順世俗的發揚。在「中阿含」──法義分別的確定過程中,部分佛弟子,更有條理的綜合當時的宗教思想,承受佛教界所完成的修道次第,而結集傳出的,是「長阿含」。所以,「中阿含」與「長阿含」,可說同一時代集成的;而「長阿含」多少要遲一些。「中阿含」代表那個時代的前期,「長阿含」是中後。

  

  

  注【80-001】前田惠學『原始佛教聖典之成立史研究』(四九叁──五四二)。

  注【80-002】『相應部』「覺支相應」(南傳一六上‧叁0九 ──叁一一)。

  注【80-003】『雜阿含經』卷二七(大正二‧一九一中)。

  注【80-004】『中部』(八七)『愛生經』(南傳一一上‧一四六──一四八)。

  注【80-005】『長部』(一五)『大緣經』(南傳七‧四──一四)。

  注【80-006】『十誦律』卷二四(大正二叁‧一七四中)。『長阿含經』作『大緣方便經』,「方便」應就是「波利耶夜」的義譯。

  注【80-007】『長部』(九)『布咤婆樓經』(南傳六‧二六五──二六七)。 [P748]

  注【80-008】『中部』(一二七)『阿那律經』(南傳一一下‧一八一──一八二)。

  注【80-009】『中部』(四叁)『毗陀羅大經』(南傳一0‧一九──二一)。

  注【80-010】『中部』(九)『正見經』(南傳九‧七五──八九)。

  注【80-011】『經集』「大品」(一二)『二種隨觀經』(南傳二四‧二七二──二九二)。

  注【80-012】『增支部』「六集」(南傳二0‧一五八──一六一)。『雜阿含經』卷四叁(大正二‧叁一0中──叁一0下)。

  注【80-013】『中部』(一)『根本波利耶夜經』(南傳九‧一)。

  注【80-014】『中部』(二0)『考想止息經』(南傳九‧二二二)。

  注【80-015】『中部』(八)『削減經』(南傳九‧七叁)。

  注【80-016】『中部』(一二)『師子吼大經』「南傳九‧一叁八)。

  注【80-017】『…

《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十章 四部阿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