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一章 有关结集的种种问题▪P5

  ..续本文上一页。事实上,结集与歧见,是有关联性的。佛陀入涅槃后,维持佛教的和合以求开展,应为佛弟子心中的首要任务。结集成公认的法律,以免引起诤论;消除歧见以谋和合,更需要结集。 [P27] 诵经者结集经,持律者结集律,都是共同论究,以确定佛陀的法义与律行的真意,而免僧团的分化。如『长阿含经』的『众集经』,说到结集的动机,就是为了看到异学的诤讼分裂,而主张「我等今者宜集法律,以防诤讼,使梵行久立,多所饶益」(7)。这两大结集,为持律者所传,所以有关结集的缘起,只提到有关戒律部分。如上所引的「四大教法」,明显表示了,当时佛教界的经法多歧,也有赖于「案法共论」,和合诵出。

  

  关于歧见部分,实为部派分裂的远源,应另为讨论。结集的内容部分,每一律典,所说都不尽相同。研究起来,那是部派佛教,将自部经律的部类与内容,作为原始结集,而叙述于「五百结集」的传说中。当时的结集内容,应从经律结集的研究中去说明。在这里,没有论究部派不同传说的必要;现在要说的,是:

  

  一、两大结集传说略述:1.「王舍结集」:在佛灭第一年夏,大迦叶发起召开王舍城的结集大会。起初,大迦叶率领大众,从王舍城到拘尸那Kus/inagara,主持佛般涅槃后的荼毗大典。大迦叶发见僧团内部,有不遵规定,自由行动的倾向,于是发起结集的法会。结集的地点,在王舍城外的七叶岩Saptaparn!a-guha^。参加结集的,有五百比丘(8)。一直追随佛陀,直到佛般涅槃,侍佛二十五年的阿难,几乎被弃于结集大会以外。等到参加结集,又被大迦叶众举发种种的过失。主要为对佛陀的侍奉不周问题,对女人的态度问题,对小小戒的存废问题。 [P28] 阿难在大众中,尊重僧伽,表示忏悔,而维持了教团的和合。当时,阿难诵出法──经,优波离 Upa^li诵出律,在安居期中,完成了那一次的结集。

  

  2.「毗舍离结集」:佛灭一百年,佛教界发生严重的论诤。持律者耶舍Yas/a,在毗舍离游行,见当地的跋耆Vr!ji比丘,在布萨日,接受信众金银的布施。耶舍以为非法,提出异议,因而受到毗舍离比丘的摈逐。据上座部Sthavira系各律所说,当时跋耆比丘的非法,共有十事;但受取金银,仍看作引起纷争的主因。耶舍到了西方,首先得到波利邑Pa^rikha^ 比丘的支持。于是邀集同道,得三菩伽(Sam!bhoga即商那和修)的赞同。又全力争取萨寒若Sahaja^ti国离婆多Revata的支持。然后集合了七百比丘,东下毗舍离。在传说中,东方跋耆比丘,也西上争取离婆多的支持,但没有成功,这是决定东西双方未来成败的关键所在!集会在毗舍离。由于西方来的有七百众,当地的东方比丘,当然更多;不便于共论,这才由双方各推代表四人,举行会议。结果,东方的受取金银等十事,一一被论证为非法;僧团又恢复了一时的和合。这是一项严重事件,关涉得非常广。从发生到解决,怕不是短期──一年或数月的事。

  

  二、二大结集的历史性:「七百结集」,虽然学者间意见不一,而作为历史性的真实事件,大致为学者所肯认(9)。而「五百结集」,或视为托古的传说,产生于第二结集时代(10)。这在不属 [P29] 于佛教的西方学者,支离割裂,原是不足深怪的!对于这一问题,大家都会同意,这是律家的古老传说。是律家的传说,所以说到当时的僧伽内部,王舍大会中的歧见,毗舍离大会的纠纷,都只说到律行,而没有说到经法。从这一意义去看,就发见「王舍结集」,虽被传说为法(经)与律(或加论)的结集;而毗舍离的「七百结集」,已是「论法毗尼」(11),或称之为「七百结集律藏」(12)。「七百结集」时代,法与律已经结集存在,所以是论法毗尼。七百结集自身,说明这一大会的主要目的,并没有结集法与律的意图。这是律家的传说,重于律行,原始根据为毗尼的摩呾理迦(13)。偏重或强调律行,可说是事理的常态。以律家的传说,而叙述法与律的结集,更显得「王舍结集」的可以信赖。这是传说,在不断的传说中,自不免有所增益,或次第倒乱,而形成部派间的传说纷歧,不宜因此而为全部的怀疑。佛陀涅槃了,为了强固僧团的思想,行为与制度,免陷于分崩离析,发起经与律的结集,实为佛教界一等大事!这是事理所应有与必有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任何反证,足以证明「王舍结集」为捏造的!

  

  或者以为:「小品」的「五百犍度」,预想『大般涅槃经』的存在;而『大般涅槃经』(同『长阿含经』『游行经』),却没有说到王舍城的结集,因而推为后起的传说。或者依据汉译的『般泥洹经』等,明确的说到王舍城结集,以证明「王舍结集」的可信(14)。这都似乎过分重视文记,而忽略传说自身。佛的大涅槃,王舍城圣弟子的结集,事实尽管相衔接,而传说却不妨独立 [P30] 。以佛涅槃事为依据的传说(起初是片段的传说),经师结集为完整的『大般涅槃经』。以王舍结集为依据的传说,律师简要的集录于「毗尼摩呾理迦」;比『大般涅槃经』的集成,时间还要早些。「犍度」部的结集传说,都是与涅槃无关的。后来,西北方的律师,将大涅槃事,集录在律部中。持律者所传的「大涅槃譬喻」,见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杂事』的「大涅槃譬喻」,就与王舍城的结集相衔接(15)。同样的,「王舍结集」本来不是经师所传的;而流传于北方,西域,传译于我国的『佛般泥洹经』、『般泥洹经』,也与「王舍结集」联结起来(16)。所以,佛涅槃与「王舍结集」,本由经师、律师,分别集成。『大般涅槃经』没有说到「王舍结集」,决不能因此而怀疑「王舍结集」的真实性。

  

  王舍与毗舍离大会,是持律者的传说。依律典明文,王舍大会有法与律的结集,而毗舍离大会,只是非法恶行的共论否定。铜鍱部律,在「五百犍度」、「七百犍度」末,都以「律之结集」作结,更表示了持律者偏重的口吻。持律者对王舍及毗舍离大会的传说,重点在僧团内部歧见的消除,以维护僧团的和合统一。但在持律者的传说中,对于这二次大会,在结集方面,都赋与同样的意义。如『四分律』称之为「集法毗尼五百人」、「七百集法毗尼」。摩诃僧祇律作「五百比丘集法藏」、「七百集法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作「五百结集事」、「七百结集事」。『毗尼母经』作「五百比丘集法藏」、「七百比丘集法藏」。『大史』也作「第一结 [P31] 集」、「第二结集」。这是值得深思的事!律典明文,专重于僧伽内部歧见的消除;而持律者,几乎一致的表示:毗舍离大会,与王舍城大会一样,是法与律的结集。所以毗舍离大会的实际情形,在解息诤论以后,应曾进行经与律的结集。这在锡兰的『岛史』(17)中,就曾这样的明说了。

  

  从经律的结集来说,部派所传的经律,虽有多少不同,然从同处而论,在部派未分以前,确有经律为佛教界所公认。应有僧伽的结集大会,共同论定,这才具有权威的约束力,能为佛教界所公认。王舍城与毗舍离的两次集会,就是公认的结集大会。从经律自身去研究,经律的诵出与编审,是不止一次的,不断集出的。不断集出的经律,应有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完成的,经与律都分为长行与偈颂。经部的长行,是「相应修多罗」;偈颂是「祇夜」(八众)。律部的长行,是称为「修多罗」的「波罗提木叉」(戒经);偈颂是「随顺行法」(分二部)。经与律的结集过程,在部类的组织上,有着相同的情形。经不断的传诵结集,到第二阶段,完成的经律部类,是这样:经部,将当时所有的部类──「 九分教」,以长行为主的,集为「四部」;偈颂部分,是杂说。律部,「波罗提木叉」,已完成「经分别」。而偈颂部分,已成为三部,倾向于不同事项的类集(犍度部由此而集成)。这是部派未分以前的经律部类,为一切部派所公认。经律集成的二大阶段,与传说的两大结集相合。从原始佛教圣典集成史的研究中,深信「王舍结集」、「毗舍离结集」,有着历史的真实性。虽然真实的历史,已与某些传说相结合,而有点迷离不明。 [P32]

  

  经律结集的两大阶段,集成的种种部类,将在下面去分别论究。这一结论,如研究而大体正确的话,那末经律的成立过程,与公认的两大结集传说,可说完全契合。至于部派分化以后的经律结集,当然就是那些不为佛教界公认的不同的结集传说了!

  

  

  注【7-001】『摩诃僧祇律』卷三二、三三(大正二二‧四八九下──四九三下)。『铜鍱律』「小品」的「五百犍度」、「七百犍度」(南传四‧四二六──四六0)。『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0「五百集法」、「七百集法」(大正二二‧一九0中──一九四中)。『四分律』卷五四「集法毘尼五百人」、「七百集法毘尼」(大正二二‧九六六上──九七一下)。『十诵律』卷六0、六一「五百比丘结集三藏法品」、「七百比丘结集灭恶法品」(大正二三.四四五下──四五六中)。『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九、四0(大正二四‧四0二下──四一四中)。『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五(大正二三‧五九七中──下)。『毗尼母经』卷三、四(大正二四‧八一七中──八一九下)。

  注【7-002】『岛史』(南传六0‧二五──三0)。『大史』(南传六0‧一六三──一七三)。 『善见毗婆沙律』卷一(大正二四‧六七三中──六七八上)。『大…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一章 有关结集的种种问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