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一章 有关结集的种种问题▪P9

  ..续本文上一页婆提Lakun!t!aka Bhaddiya ,就是「侏儒跋提」,身材矮小,而「音响清彻」,「妙音第一」(7)。二、婆耆舍Van%gi^sa ,是一位专长诗偈的比丘;他的事迹,与说偈是分不开的,他赞颂佛德,僧伽与诸大弟子。这二位的事,见于『相应部』的「有偈品」,及『增支部』。在原始圣典的集成中,都不是最早的。在这种佛教精神下,先有偈颂,是与事实不相调和的。

  

  巴利圣典中的某些偈颂,比长行为古。我觉得,文学史上的一项共同现象,似乎还没有为研 [P52] 究者所顾及。印度的语文,是一致的。尽管一致,而平日的语言,与表现为文学作品的散文或诗歌,无论是口口相传的,记录于纸墨的,都并不一致。以散文来说,至少比语言更整洁,更有条理;对于内容,要明确些。语言与文字(这里,文字指定形的文句,可以传诵结集的),不能完全一致。而「长行」的叙述,较少韵律等约束,所以在圣典的「长行」形成时,与当时的实际语言,比较接近。而偈颂的表现,对旧有的句法、文法、韵律,不能不更多的顾虑到。「偈颂」比「长行」古一些,只表示了「偈」颂的更多承袭古法,而「长行」与当前的语言相近而已。在「长行」中夹入「偈颂」,一般都是偈颂要古一些。这在梵文的大乘经,也有类似的情形。如中国文学名著『水浒传』与『红楼梦』,尽管叙说的语体文,与当时的语言一致。而引用古人成语,或吟诗,还是从前的体裁。诗韵,也还是从前的定例,与当前的音韵,并不完全相合。偈颂(创立新体裁,不在此例)每比长行古些,是文学史上常见的,决不能据此,作出「偈颂早于散文」的推论。至于引用民间旧有格言,更不能作为原始佛教圣典,先有偈颂的证据了!

  

  现存原始佛典中,古老部分的「长行」与「偈颂」,从内容比较起来,有僧伽传诵与民间传诵的不同,「中国」所传与「边地」所传的不同(8)。「长行」,在印度文学的「修多罗」时代,是当时文句传诵的主要形式。如『相应部』的「因缘品」的「因缘相应」、「界相应」;「蕴品」的「蕴相应」;「六处品」的「六处相应」;「大品」的「根相应」、「觉支相应」等,都是 [P53] 「长行」。重于禅慧修证的甚深法义,为佛法解脱道的核心。听法的对象,是比丘(比丘尼)。这部分可断论为僧伽内部传诵出来的根本圣典(『瑜伽论』就是这样说的)(9)。『相应部』的「有偈品」,不只是体裁不同,性质也不一样。说法的对象,是梵天、帝释、天子、天女、夜叉、恶魔(还有剎帝利、婆罗门)。或是赞叹的(「婆耆舍相应」,几乎全部是赞叹的),或是对话法义的。这些偈颂,充满了对于佛陀的赞仰与思慕,以佛陀为希有难遇的解脱者;对佛弟子也尽着爱护的虔诚(如「森相应」);帝释更起着领导天众归佛的作用(如「帝释相应」)。对佛弟子死后的情况,如「诸天相应」的陶师(10),「天子相应」的给孤独(11),作了解脱与生天的「记说」。论究的法义,深义少而通俗的多。有些是转世间偈颂为佛化的,如『杂阿含经』卷四八(大正二.三五五下)说:

  

   「时彼天子而说偈言:广无过于地,深无逾于海,高无过须弥。大士无(过于)毗纽」(天)。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广无过于爱,深无逾于腹,高莫过憍慢,大士无胜(于)佛」。

  

  又有偈说:「欲者是偈因,文字庄严偈,名者偈所依,造作为偈体」(12),那是论到世间的文学了。这是佛法深入民间,透过印度民间的宗教意识,在佛教的信众心中,表现出佛的化导世间,超越世间。偈说都是片段的,代表着初期传诵的形态。「长行」是僧伽内部传诵的,而「偈颂 [P54] 」是民间信众传诵的。这些偈颂,有韵律而容易传诵;充满宗教的情愫,影响极大。终于为僧伽大会所接受,认为是佛法,而结集为佛教的圣典。

  

  上述的「长行」部份,人物、地点,有真实亲切的感觉:「偈颂」部分,天、魔、梵的活动,也有民间宗教信仰的真实性,代表了第一阶段,佛教中国形成的圣典。「偈颂」的另一部分,如『义品』At!t!haka-vagga与『波罗延』Pa^ra^yan!a-vagga,诚然是早期的,从人物、地点去看,这是「边地」所传诵的圣典。在佛教地理中,西方的摩偷罗Madhura^,是「佛教中国」(西方)的边缘地带。由此而向西南发展,是大迦旃延Maha^ka^tya^yana所教化的阿盘提Avanti一带。以『义品』来说,传说有关的地点是西区,舍卫城S/ra^vasti^ 为主,及拘舍弥Kaus/a^mbi^、僧伽尸Sa^m!ka^s/ya、拘留Kuru、沙祇Sa^keta(13)。有关的人,是在家的,或是外道;有好几章,不知是谁问的,所以有「化人」问的传说。舍利弗S/a^riputra 问,与佛从三十三天来下有关(14)。如「多求王」、「镜面王」等,是「本生」;实在说来,这是过去生中所说,缺乏现实性。『义品』的传布极广,不但流传到现在,也见于经律。经中提到『义品』的,是大迦旃延的解说『义品』偈(15)。律中提到『义品』的,是「犍度部」,迦旃延在阿盘提所教化的亿耳S/ron!a-kot!ikarn!a,从阿盘提来见佛,诵出『义品』(16)。亿耳诵 『义品』,依『铜鍱律』是「声诵」sarena akkha^si──细声的吟咏。『义品』与大迦旃延 [P55] 的化区阿盘提,显然存有特殊的关系。

  

  『波罗延』,传说为婆和利Ba^vari^婆罗门的十六位学童,从南方瞿陀婆利河Godha^vari 畔,来王舍城Ra^jagr!ha,与佛问答。学童中的一位,老年的宾祇耶Pin~giya,受持了佛的说法,回到南方,向婆和利报告。这是传为与佛问答,而传诵于南方的偈颂(依传说,比阿盘提更南方些)。十六学童,部分是可考见的,不一定是南方人。如莫伽罗阇Moghara^ja ,是经律中有名的面王比丘。在『波罗延』中,莫伽罗阇说颂:「我二(度)问释迦,具眼者为说。今第三回问,天仙说我闻」(17)。一再问佛,现在再问,似乎不合初见请问的情况。难陀 Nanda、优陀耶Uda^yi^、劫波Kappa,都是知名的比丘(传说为别有其人)。而宾祇耶为婆罗门摩纳,更是经律中熟识的人物。『波罗延』中,「宾祇耶大仙」(18),「我年老力衰」 (19),是一位老婆罗门仙人。经律中说到:宾祇耶婆罗门,在离车Licchavi前赞佛(20),在五王前赞佛(21);『增支部』并明说为:「宾祈耶婆罗门从远方来」(22)。这位远方来的婆罗门大仙,说偈赞佛,是佛教界最熟悉的故事。『波罗延』偈,就是由这位宾祇耶传回南方的:『波罗延』由南方传诵出来,应为这一传说的真实意义。保存了阿盘提一带,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 旧义的铜鍱部,对『义品』与『波罗延』有特殊的爱好,留下两部偈的详细解释──『义释』 Niddesa,也许与二部起源于边地有关吧! [P56]

  注【10-001】Otto Franke,the buddhilst councils at Ra^jagaha and Vesa^lj(JPTS.1908.pp.I─80)。

  注【10-002】宇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卷二(一五八──一六六)。

  注【10-003】『小部』『小诵』(南传二三‧二)。

  注【10-004】『杂阿含经』卷三二(大正二‧二二七上)。『相应部』「聚落主相应」(南传一六上‧三──六)。

  注【10-005】『十诵律』卷三七(大正二三‧二六九下)。

  注【10-006】『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四(大正二四‧二二三中)。

  注【10-007】『增壹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五五八上),『增支部』「一集」(南传一七‧三四)等。

  注【10-008】佛教的「中国」Majjhima janapada,指佛陀游化所及的地区。佛所没有到过的,称为「边地」。

  注【10-009】如『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所说。

  注【10-010】『相应部』「诸天相应」(南传一二‧四九)。

  注【10-011】『相应部』「天子相应」(南传一二‧九三)。

  注【10-012】『杂阿含经』卷三六(大正二‧二六六中)。『相应部』「诸天相应」(南传一二‧五五)。

  注【10-013】『小部』『义品』「老经」,传与沙祇多有关。然老母称佛为子,依『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一0(大正二四‧四四中),事在摩偷罗附近,邬陀延Udayana聚落。

  注【10-014】『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二九(大正二四‧三四六上──三四七下),有佛从天下事,没有舍梨弗 [P57] 说偈的记录。

  注【10-015】『杂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一四四中)。『相应部』「蕴相应」(南传一四‧一三──一八)。

  注【10-016】『铜鍱律』「大品」(南传三‧三四七)等。

  注【10-017】『小部』『经集』「波罗延」(南传二四‧四二四」。

  注【10-018】『小部』『经集』「波罗延」(南传二四‧四二八」。

  注【10-019】『小部』『经集』「波罗延」(南传二四&#…

《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 第一章 有关结集的种种问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