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之佛教 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P3

  ..续本文上一页

  ├────────────┼───────────┼────────────┤

  │ 非问二 业(总集) │四 业 │三 业品 │

  ├────────────┼───────────┼────────────┤

  │ │二 界 道 │八经二 界 │

  │ ├───────────┼────────────┤

  │ │三 住 食 生 │八经三 识住,众生居 │

  │ │ (又谛、杂品之一分)│八经九 四预(又八经四之│

  │ │ │ 一分) │

  ├────────────┼───────────┼────────────┤

  │ 非问三 人(总集) │十 三十七无漏人 │五 贤圣品 │

  │ │ (又谛、杂品之少分) │八经六 果,道,证净 │

  ├────────────┼───────────┼────────────┤

  [P139]

  

  │ 非问四 智(总集) │十一 智 │六 智品 │

  ├────────────┼───────────┼────────────┤

  │问四 谛 │十五 四谛 │八经五 谛 │

  ├────────────┼───────────┼────────────┤

  │ 非问五 缘起 │七 缘起,种 │八经四 十二因缘,六界 │

  ├────────────┼───────────┼────────────┤

  │问五 根 │八 净、根 │八经十二 根 │

  ├────────────┼───────────┼────────────┤

  │问六 觉 │ │ │

  │ │ (谛之四圣种) │ │

  │ 非问六 念处 │ │ │

  │ │十四 三十七品 │八经八 如意足,正断,念│

  │ 非问七 正断 │ │ 处,圣种,三十七│

  │ 非问八 神足 │ │ 觉品 │

  ├────────────┼───────────┼────────────┤

  │ 非问九 禅定 │十二 禅定 │七 定品 │

  │ 非问十 道(总集) │十三 杂定 │八经十 三三昧 │

  │ │ │八经七 四修定 │

  ├────────────┼───────────┼────────────┤

  │问七 不善根 │ │ │

  │ 非问十一 烦恼(总集)│九 结使,禅智 │四 使品 │

  ├────────────┼───────────┼────────────┤

  │问八 善根 │ │ │

  │问九 大 │ │ │

  ├────────────┼───────────┼────────────┤

  [P140]

  

  │问十 五戒 │一、施戒 │八经一 施戒修 │

  ├────────────┼───────────┼────────────┤

  │ │十五 谛之余 │ │

  │ ├───────────┼────────────┤

  │ │十六 杂上 │八经十一 颠倒,见 │

  │ ├───────────┼────────────┤

  │ │ │八经十三 识所识等 │

  │ ├───────────┼────────────┤

  │ │十六 杂下 │九 杂品 │

  │ │ │十 论品 │

  └────────────┴───────────┴────────────┘

  

  

  

  次以『舍利弗毗昙』而观『发智论』,则其间亦不乏密接之联络。『发智』凡八蕴,以「杂蕴」为初,此与『甘露』等之后出「杂品」适相反。诸论次第每颠倒,如「问分」以五戒为终,而『法蕴』等举以为始,实无何意义可言也。「结蕴」、「智蕴」、「业蕴」、「定蕴」,出「非问分」。「二十二根」,『法蕴论』有经,『甘露味论』有诸门问答,然不以为类聚。『发智』以二十二根为一蕴,亦唯于『舍利弗毗昙』之「问分」见之。后之『俱舍』,即依此而改「行品」为「根品」。「问分」以四大为第九品,而诸论无文,『发智』以大为一蕴 [P141] ,盖亦本此。「见蕴」,『舍利弗毗昙』缺,见『甘露味论』等最后之「杂品」,『发智』亦即以之为殿。『发智』之于『舍利弗毗昙』,有更近于『心论』等者在。『心论』以三科为本事,厕「行品」之「相应」、「因缘」、「相生」于后,非「毗昙」之旧。『发智论』于「结」、「智」等一一法门,分别其自相,共相;又以相摄,相应,成就,因,缘,果,相生广辨之。「相应」乃相伴共有之义,因以「有此亦有彼耶」等作四句分别,约彼此、三世、界地、得失、凡圣而论之,乃极繁广。「成就」,非『舍利弗毗昙』所重,此待有部执法为实有,乃为「毗昙」要门。辨「相生」则为缘,从缘得果等也。凡此摄、相应、成就、因、缘、果、自相、共相,遍于一切法门,『舍利弗毗昙』之意正同,特未为推衍而已。即此以论世友之『集论』,品目极类『发智』,而杂乱过之。第七之「更乐」(触),第八之「结使」,第九之「行」,三门之连类而及,则『舍利弗毗昙』「绪分」之制也。『发智』与世友『集论』,范围远广于「毗昙」之旧,分别精详,而终不无杂乱之感也(6)! [P142]

  注【6-001】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一章(二三──四0)。

  注【6-002】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一章(一五──二二)。

  注【6-003】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四章(一二一──一七一)。

  注【6-004】以上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五章(一七二──二四四);第八章(三五五 ──三九三);第十章(四六九──五二六)。

  注【6-005】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十章(四六九──五二六)。

  注【6-006】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五章(一八一──一九一)。 [P143]

  

  

《印度之佛教 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