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s!ad!anusm!r!taya法门。遭遇恐怖的,特别是病重而濒临死亡边缘的,可依六念的修行(忆念),能得到心无怖畏。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是忆念(信敬)三宝的功德;念戒是忆念自己的 [P111] 戒行清净;念施是忆念自己所作的清净布施功德;念天是念六欲天,有信有戒有施的,不会堕落,一定能生于庄严的天界(1)。在「大乘法门」中,广说十方佛与庄严的国土。东方妙喜Abhirati 世界的阿!B粊佛Aks!obhya,西方极乐Sukha^vati^世界的阿弥陀佛Amita^bha,在众多的佛世界中,受到大乘行者的特别尊重。「佛法」为信行人s/raddha$nusa^rin说六念法门,是为了慧力不足,生怕堕落,没有现生修证的自信。大乘念佛buddha$nusmr!ti法门的开展,也是为了佛德崇高,菩萨行伟大,佛弟子是有心向往的;但想到长期在生死中利益众生,又怕在生死中迷失了自己。所以依信愿忆念力,求生净土,能见佛闻法,也就不忧退堕了。念佛法门的广大发展,说明了菩萨行是甚深广大的;修菩萨行成佛,是并不容易的。往生净土而不忧退堕,正与六念,特别是念天意识的共通性。大乘的念佛法门,众多而又广大。除『阿弥陀经』,『阿!B粊佛国经』,编入「宝积部」以外,众多的念佛法门,在『大正藏』中,主要是编入「经集部一」。念种种佛的目的,是为了:一、「往生佛国」:念佛而往生佛国,可以见佛闻法而不断的进修了。二、「不退菩提」:念佛的能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不会退堕二乘了。三、「得陀罗尼」:陀罗尼dha^ran!i^的意义是「持」,念佛能生生世世的不忘失佛法。四、「忏悔业障」:在「佛法」中,忏──忏摩ks!ama的意义是「容忍」,求对方或僧众,容恕自己的过失。悔是desana的意译,直译为「说」:毫不隐瞒的,在大众前,陈说、发露自己的过失。犯了戒 [P112] 的,内心有罪恶感,内心不得安宁,是要障碍进修的。所以释尊制律,要弟子们随犯随忏,保持身心的清净(也就是僧伽的清净),能向上进修。「佛法」的忏悔法,是忏悔当前所犯的过失,而大乘的忏悔,如『舍利弗悔过经』,是在十方一切佛前,忏悔现生的,更忏悔无始以来,过去生中的恶业。所以经中每有念佛可消除多少劫恶业的话,如『观无量寿佛经』说:「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2)。大乘念佛法门,以念佛为主的「易行道」,也是广大的,如『舍利弗悔过经』所说,十方佛前忏悔,劝请,随喜,回向(3);这是多数经所说到的,『华严经』的「普贤十愿」,也是依此而凑成「十」数的。一、念佛:这是主要的,如称佛名号(赞佛),礼拜佛,供养佛;深一层的是观念佛。二、忏悔。三、随喜anumodana:见闻众生的功德──善心,善行,不嫉忌而能生欢喜心;「随喜」是「佛法」所说的。四、劝请──请转*轮,请佛住世:释尊觉得佛法甚深,众生不容易领受,有「不欲说法」的意思。由于梵天Brahman 的劝请,才大转*轮。晚年,因阿难A^nanda不请佛住世,佛才三月后涅槃了。大乘行者深信十方有佛,所以请初成佛道的说法;请要入涅槃的住世。这是愿望佛法常在世间,为苦难众生作依怙,出发于虔诚的护法心。五、回向:回向parin!a^ma是回转趣向,将自己所有念佛等功德,转向于某一目标。『普贤行愿品』说:「回向众生及佛道」(4)。一切功德,回向给众生,与众生同成佛道。自己所作的功德,能转给别人吗?『大智度论』说:「是福德不可得与一切 [P113] 众生,而(福德的)果报可与。……若福德可以与人者,诸佛从初发心所集功德,尽可与人」(5) !自己所作的功德,是不能回向给众生的。但自己功德所得的福报,菩萨可以用来利益众生,引导众生同成佛道。这样的回向说,才没有违反「自作自受」的因果律。以念佛为主的修行,龙树 Na^ga^rjuna的『菩提资粮论』、『宝行王正论』,都以佛前忏悔等行法,为初发心菩萨及日常的修持法(6)。中国佛教的早晚课诵,及礼忏的「五悔法」,都是这易行道的普及流行(7)。
西元前后,「大乘佛法」开始流行,恰好佛教界出现了新的情况,造像与写经。一、「佛法」本来是不许造像的,如『十诵律』说:「如佛身像不应作,愿佛听我作菩萨侍像」(8)!所以当初的佛教界,以佛的遗体──舍利造塔供养外,只雕刻菩提树、*轮、佛足迹等,以象征释尊的成道、说法与游行。念佛也只忆念佛的功德(法身),因为佛是不能从色身相好中见的。如偈说:「若以色量我,以音声寻我,欲贪所执持,彼不能知我」(9)。但西元前后,犍陀罗Gandha^ra 式、摩偷罗Mathura^式的佛像──画像、雕刻像等,渐渐流行起来。这可能由于大众部 Maha^sa^m!ghika的「佛身无漏」,相好庄严,影响大乘经(成为「法身有色」说);也可能由于西北印度,受异族(希腊人,波斯人,塞迦人,月氏人)侵入,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适应一般信众而造佛像(菩萨像)。佛像的兴起,终于取代了舍利塔,表示佛的具体形象。二、写经:结集的圣典,一直在口口相传的传授中。锡兰传说:西元前四二──二九年间,比丘们在中部摩 [P114] 多利Ma^tale的阿卢精舍Aluviha^ra,诵出三藏及注释,书写在贝叶上,以免圣典的散失遗忘(10)。这是锡兰的传说,而在「大乘佛法」初期传出中,如『般若经』,『法华经』,『阿!B粊佛国经』等,都说到了书写经卷,可见「写经」成为这一时期的学风。佛法本是正法saddharma 中心的,但在三宝中,正法缺少具体的形象。自书写经典流行,经典的书写lekhana,经书的庄严供养pu^jana,写经来布施da^na他人,成为「十法行」的三项。写经等功德,给以高度的赞叹。对经书「敬视如佛」;「则为有塔」(11),以法为中心的大乘行者,几乎要以经书(庄严供养)来代替舍利塔了!佛弟子──善男子、善女人们,读、诵、受持、解说、书写大乘经的,称为「法师」dharma-bha^n!aka──法呗!2塱,这是甚深经法的通俗化,「呗!2塱者」是以音声作佛事的。读、诵、书写的功德,更有种种的现生利益(12),那是适应世俗,类似一般低级的神教了!佛像的塑造,当然是使信者礼拜,得种种功德,而重要的是,激发念佛三昧的修行。『般舟三昧经』也说:「作佛形像,用成是(般舟)三昧故」(13)。修念佛三昧,依『坐禅三昧经』,『思惟略要法』,『观佛三昧海经』等说,都是先取像相,忆念不忘,然后正修念佛三昧的。如修般舟三昧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a$vasthita-sama^dhi成就的,佛现在其前,能为行者说法,答行者的疑问。修行[瑜伽]者因此理解到:佛是自心所作,三界也是自心所作的(14)。自心是佛,唯心cittama^trata^所现,将在「后期大乘」、「秘密大乘」中发扬起来。 [P115]
「佛法」所说的天deva,无论是高级的,低级的鬼天与畜生天,即使是身相庄严,寿命长,神力大,享受好,而都是生死流转中的苦恼众生,与人类一样。然从发心修行,究竟解脱来说,人间胜过了诸天。人有三事──忆念、梵行、勇猛胜过诸天,所以「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15)。因此,佛与在家、出家的贤圣(人)弟子,诸天只有恭敬、赞仰、归依,表示护法的真诚(邪神、恶鬼等在外)!释尊容忍印度民间信仰的群神,而佛与人间贤圣弟子,胜过了一切天神;不归依天神,是「佛法」的根本立场!「大乘佛法」兴起,由于「本生」的传说,菩萨也有是天、鬼与畜生的,而有(高级与低级的)天菩萨在经中出现。如「娑伽度龙王十住「(地)菩萨,阿那婆达多龙王七住菩萨」(16),有『海龙王经』与『弘道广显三昧经』,这是(畜生)龙 na^ga菩萨。『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是(鬼)紧那罗kim!nara菩萨。『维摩诘经』说:「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17),那是魔ma^ra天菩萨了。重要的是(鬼)夜叉yaks!a,经中有金刚手Vajrapa^n!i,或名执金刚Vajradhara,或译金刚密迹力士,从手执金刚杵vajra得名。帝释S/akradeva^na^m indra也是夜叉天,是夜叉群的大王。经律中说到一位经常护持释尊的金刚力士,在『密迹金刚力士经』中,是发愿护持千兄──贤劫千佛的大菩萨(18)。经常随侍释尊,所以没有听说过的佛事、佛法,如如来身、语、意──三密tri^n!i-guhya^ni,就由这位金刚密迹力士传说出来。『华严经』以毗卢遮那佛 [P116] Vairocana为主,依「十地品」说,是与印度的大自在天Maha^s/vara,同住色究竟天 Akanis!t!ha而成佛的。毗卢佛的两大!6虎侍,文殊Man~jus/ri^与普贤Samantabhadra菩萨,其实是释尊人间与天上的两大弟子的合化:文殊是舍利弗S/a^riputra的梵天化,普贤是大目犍连Maha^maudgalya^yana的帝释化(19)。与色究竟天成佛,综合起来,表示了佛法与印度天神的沟通。『华严经』法会开始,十方菩萨以外,有无数的执金刚神,无数的主城神、主地神,一直到大自在天,都来参与法会。参与毗卢遮那佛法会的,当然是大菩萨。善财Sudhana童子参访的善知识,有不少的主夜神,都是女性的夜叉。围绕师子嚬呻Sim!havijr!mbhita^比丘尼的,在十地菩萨以上的,有「执金刚神」,与「坐菩提道场菩萨」(也就是「普贤行地」)相当(20) 。夜叉天身相的菩萨,在『华严经』中,地位非常高,与「秘密大乘佛法」是一脉相通的。大力鬼王与高等畜生天的菩萨化,与鬼神等结合的咒术等世俗信仰,也就不免要融入佛法。「大乘佛法」的天菩萨,胜过人间(声闻)贤圣;在天上成佛,适合世俗迷情,而人间胜过天上,佛出人间的「佛法」,被颠倒过来了。佛、天的合流,已经开始。「初期大乘」特重文殊菩萨,称为「诸佛之师」。与文殊有关的教典,多为天子说法(21)。不过,「初期大乘」的天菩萨说,为天菩萨说的,还是菩萨道的深智大行,佛果的功德庄严,与后来以普贤菩萨(金刚手等)为主,适应低级天的法门,意境还是不相同的。「大乘佛法」在深智大行的主流下,通俗普及,以信为先的方 [P117] 便道,也在发展中。高深与通俗的统一,似乎是入世而又神秘化,终于离「佛法」而显出「大乘佛法」的特色。
注【9-001】『杂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一四三中──一四四上)。又卷三0(大正二‧二一八中)。『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四六──五二)等。
注【9-002】『观无量寿佛经』(大正一二‧三四二下)。
注【9-003】『佛说舍利弗悔过经』(大正二四‧一0九0上──一0九一中)。
注【9-004】『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0(大正一0‧八四七上)。
注【9-005】『大智度论』卷六一(大正二五‧四八七下──四八八上)。
注【9-006】『菩提资粮论』卷四(大正三二‧五三0下──五三一中)。『宝行王正论』(大正三二‧五0四中──下)。
注【9-007】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三章(一一三三──一一四一)。又第九章(五七0──五七六)。
注【9-008】『十诵律』卷四八(大正二三‧三五二上)。
注【9-009】『瑜伽师地论』卷一九(大正三0‧三八二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若以色见我」偈,大意相同。
注【9-010】『岛史』(南传六0‧一三四)。『大史』(南传六0‧三七八──三七九)等。
注【9-011】『妙法莲华经』卷四(大正九‧三0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八‧七五0下)。 [P118]
注【9-012】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0章(六四二──六四三)。
注【9-013】『般舟三昧经』(大正一三‧八九九下)。
注【9-014】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一章(八四二──八四八)。
注【9-015】『增壹阿含经』(三四)「等见品」(大正二‧六九四上)。
注【9-016】『大智度论』卷四(大正二五‧九二中)。
注【9-017】『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七上)。
注【9-018】『大宝积经』(三)『密迹金刚力士会』(大正一一‧五二下──五三上)。
注【9-019】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八章(四六五──四七二)。
注【9-020】『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七(大正一0‧三六四上──中)。
注【9-021】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二章(九三五──九三六)。 [P119]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三章 初期「大乘佛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