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烦恼,净化了烦恼(如驯养了猛兽一样),留一些烦恼,才能长在生死,利益众生。这样,对菩萨修行成佛来说,如有善巧方便,烦恼是有相当意义的。『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九中)说:
「以要言之,六十二见及一切烦恼,皆是佛种。……若见无为入正位者,不能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初期大乘」佛法,着重于胜义法性的契入,所以能不离烦恼、不着烦恼,于生死海中利益众生,以圆满一切智──无上菩提。本着这样的慧悟,摄化众生,也就处处可行方便。对于传统的「佛法」,是有冲击性的,所以佛教界有「大乘非佛说」,及声闻法是「小乘」hi^naya^na的相互对立。
深广的菩萨大行,是「大乘佛法」的主要部分,而究竟圆满的佛果,也多方表显出来。十方诸佛的净土,清净的程度是不一致的。有赞扬某佛与佛的净土;也有说某佛比其他佛与佛的国土更好。抑扬赞叹,无非是「为人生善」,引发人的信心而已。佛果,是修菩萨因行所成的,是「大乘佛法」的通论。人间成佛的释尊,由于本生ja^taka等传说,修广大因行,怎么成了佛, [P106] 还有多种不理想的境遇?依此而引出方便示现的化身nirma^n!a-ka^ya,真实的法身 dharmaka^ya──二身说。然「初期大乘」经,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还是人间的释尊。如『华严经』说:「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41)。以佛的神力,见到了「华藏庄严世界海」;见到了「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42)。佛名毗卢遮那,又说:「或名释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卢遮那,或名瞿昙氏」 (43)。这显然释尊与毗卢遮那不二;修行圆满而成佛,毗卢遮那与释迦牟尼S/a^kyamuni,是同一佛而随机所见不同,所以古有「舍那释迦,释迦舍那」的通论。『首楞严三昧经』的意趣,与『华严』相近。东方的照明庄严自在王如来说:「如彼释迦牟尼佛寿命,我所寿命亦复如是。… …我寿七百阿僧祇劫,释迦牟尼佛寿命亦尔。……彼佛身者,即是我身。……我寿七百阿僧祇劫,乃当毕竟入于涅槃」(44)。照明庄严自在王如来与释尊,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释尊的寿命那么久,还是「毕竟入于涅槃」,与传统所说,前佛涅槃,后佛继起说相合。西方的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无边,还是「然后般泥洹者,其廅楼!1宋[观音]菩萨便当作佛」(45)。说得突出些的,如『妙法莲华经』卷五(大正九‧四二下)说:
「我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 「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 [P107]
『法华经』开权显实,会三乘归一乘,说法者是释尊。接着,显示释尊的法身,成佛已经很久很久了!一则说:「常住不灭」;再者说:「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有数量是有尽的。成佛以来甚大久远的,当然不是王宫诞生,伽耶Gaya^成道,拘尸那Kus/inagara入灭的;燃灯佛Di^pam!kara授记,也只是方便说。这样,大通智胜Maha$bhijn~a^-jn~a^na$bhibhu^ 如来教化十六王子,现在成佛,也是方便说了!佛的究竟实义,显然的不可思议!但到底是常住不灭呢,还是有尽而后佛继起呢?不过,『法华经』还是说本行菩萨道而成佛的。
注【8-00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三(大正八‧五四六下)。
注【8-002】『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七六中)。『寂调音所问经』(大正二四‧一0八一下)。
注【8-003】『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二‧九七中)。
注【8-00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大正八‧三七二上)。
注【8-005】1.『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上)。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七(大正八‧三四四上)。
注【8-006】『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二分)卷四四九(大正七‧二六九上──下)。
注【8-007】『杂阿含经』卷九(大正二‧六0上)。
注【8-008】『杂阿含经』卷三一(大正二‧二二四中)。『相应部』(四三)「无为相应」(南传一六上‧七七──九七)。 [P108]
注【8-009】『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初分)卷三(大正五‧一三中)。
注【8-01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分)卷四六0(大正七‧三二七上);卷四六二(大正七‧三三六中);卷四六三(大正七‧三四0中);卷四七三(大正七,三九四中)。
注【8-011】『大般若波罗蜜多经』(「那伽室利分」)卷五七六(大正七‧九七五上)。『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卷下(大正八‧七四六上)。『佛说决定毗尼经』(大正一二‧四一上)。
注【8-012】『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二‧九八下)。『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一七0──一七一)。
注【8-01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六(大正九‧五六四下)。
注【8-01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七(大正八‧二七六上)。
注【8-015】『妙法莲华经』卷三(大正九‧二七上──中)。
注【8-016】『无极宝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五‧五0七下);『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大正一六‧四九七下)。
注【8-017】『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三下)。
注【8-018】『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二二三上)。
注【8-019】『大智度论』卷一九(大正二五‧一九八上)。
注【8-020】『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二中)。
注【8-021】『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四二三下)。 [P109]
注【8-02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分)卷四七二(大正七‧三九一上)。
注【8-023】『入法界体性经』(大正一二‧二三四下)。
注【8-024】『须真天子经』卷四(大正一五‧一一一上)。
注【8-02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一(大正八‧三六九下)。
注【8-026】『清净毗尼方广经』(大正二四‧一0八0中──下)。
注【8-027】『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三(大正一0‧六八下)。
注【8-028】『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下)。又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
注【8-029】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0章(六八六──六八八、七一五──七二六)。『空之探究』第三章(一五五──一七0)。
注【8-030】参阅拙作『空之探究』第三章(一八0──一八六)。
注【8-031】『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七下)。
注【8-03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六(大正八‧二六一上)。
注【8-033】『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五下)。
注【8-034】『须真天子经』卷四(大正一五‧一0九中──一一0上)。
注【8-035】『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二(大正一五‧三七七下──三七八上)。
注【8-036】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三章(一一0二──一一0三)。 [P110]
注【8-037】『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下(大正一四‧四六0上──中)。『大方广宝箧经』卷中(大正一四‧四七四上)。
注【8-038】『诸法无行经』卷下(大正一五‧七五七上──七六0上)。
注【8-039】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一二章(九二八──九四0)。
注【8-040】『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八‧五四0上)。
注【8-041】『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大正一0‧一中)。
注【8-042】『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大正一0‧三0上)。
注【8-04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二(大正一0‧五八下)。
注【8-044】『首楞严三昧经』卷下(大正一五‧六四四下──六四五上)。
注【8-045】『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大正一二‧三0九上)。
第三节 方便易行的大乘
「大乘佛法」,还有重信仰与通俗化的一面,对「大乘佛法」的发展演化来说,是有非常重要性的。为了适应慧prajn~a^弱信s/raddha^强的根性,「佛法」有六念──六随念…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三章 初期「大乘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