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煩惱,淨化了煩惱(如馴養了猛獸一樣),留一些煩惱,才能長在生死,利益衆生。這樣,對菩薩修行成佛來說,如有善巧方便,煩惱是有相當意義的。『維摩诘所說經』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九中)說:
「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若見無爲入正位者,不能複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當知一切煩惱爲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初期大乘」佛法,著重于勝義法性的契入,所以能不離煩惱、不著煩惱,于生死海中利益衆生,以圓滿一切智──無上菩提。本著這樣的慧悟,攝化衆生,也就處處可行方便。對于傳統的「佛法」,是有沖擊性的,所以佛教界有「大乘非佛說」,及聲聞法是「小乘」hi^naya^na的相互對立。
深廣的菩薩大行,是「大乘佛法」的主要部分,而究竟圓滿的佛果,也多方表顯出來。十方諸佛的淨土,清淨的程度是不一致的。有贊揚某佛與佛的淨土;也有說某佛比其他佛與佛的國土更好。抑揚贊歎,無非是「爲人生善」,引發人的信心而已。佛果,是修菩薩因行所成的,是「大乘佛法」的通論。人間成佛的釋尊,由于本生ja^taka等傳說,修廣大因行,怎麼成了佛, [P106] 還有多種不理想的境遇?依此而引出方便示現的化身nirma^n!a-ka^ya,真實的法身 dharmaka^ya──二身說。然「初期大乘」經,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還是人間的釋尊。如『華嚴經』說:「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始成正覺」(41)。以佛的神力,見到了「華藏莊嚴世界海」;見到了「佛身充滿于法界,普現一切衆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42)。佛名毗盧遮那,又說:「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盧遮那,或名瞿昙氏」 (43)。這顯然釋尊與毗盧遮那不二;修行圓滿而成佛,毗盧遮那與釋迦牟尼S/a^kyamuni,是同一佛而隨機所見不同,所以古有「舍那釋迦,釋迦舍那」的通論。『首楞嚴叁昧經』的意趣,與『華嚴』相近。東方的照明莊嚴自在王如來說:「如彼釋迦牟尼佛壽命,我所壽命亦複如是。… …我壽七百阿僧祇劫,釋迦牟尼佛壽命亦爾。……彼佛身者,即是我身。……我壽七百阿僧祇劫,乃當畢竟入于涅槃」(44)。照明莊嚴自在王如來與釋尊,是二而一、一而二的。釋尊的壽命那麼久,還是「畢竟入于涅槃」,與傳統所說,前佛涅槃,後佛繼起說相合。西方的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無邊,還是「然後般泥洹者,其廅樓!1宋[觀音]菩薩便當作佛」(45)。說得突出些的,如『妙法蓮華經』卷五(大正九‧四二下)說:
「我成佛以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複倍上數」。 [P107]
『法華經』開權顯實,會叁乘歸一乘,說法者是釋尊。接著,顯示釋尊的法身,成佛已經很久很久了!一則說:「常住不滅」;再者說:「壽命今猶未盡,複倍上數」──有數量是有盡的。成佛以來甚大久遠的,當然不是王宮誕生,伽耶Gaya^成道,拘屍那Kus/inagara入滅的;燃燈佛Di^pam!kara授記,也只是方便說。這樣,大通智勝Maha$bhijn~a^-jn~a^na$bhibhu^ 如來教化十六王子,現在成佛,也是方便說了!佛的究竟實義,顯然的不可思議!但到底是常住不滅呢,還是有盡而後佛繼起呢?不過,『法華經』還是說本行菩薩道而成佛的。
注【8-00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叁(大正八‧五四六下)。
注【8-002】『清淨毗尼方廣經』(大正二四‧一0七六中)。『寂調音所問經』(大正二四‧一0八一下)。
注【8-003】『雜阿含經』卷一四(大正二‧九七中)。
注【8-004】『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一(大正八‧叁七二上)。
注【8-005】1.『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五六六上)。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七(大正八‧叁四四上)。
注【8-006】『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第二分)卷四四九(大正七‧二六九上──下)。
注【8-007】『雜阿含經』卷九(大正二‧六0上)。
注【8-008】『雜阿含經』卷叁一(大正二‧二二四中)。『相應部』(四叁)「無爲相應」(南傳一六上‧七七──九七)。 [P108]
注【8-009】『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初分)卷叁(大正五‧一叁中)。
注【8-010】『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二分)卷四六0(大正七‧叁二七上);卷四六二(大正七‧叁叁六中);卷四六叁(大正七‧叁四0中);卷四七叁(大正七,叁九四中)。
注【8-011】『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那伽室利分」)卷五七六(大正七‧九七五上)。『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卷下(大正八‧七四六上)。『佛說決定毗尼經』(大正一二‧四一上)。
注【8-012】『雜阿含經』卷一四(大正二‧九八下)。『相應部』(一二)「因緣相應」(南傳一叁‧一七0──一七一)。
注【8-01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六(大正九‧五六四下)。
注【8-014】『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八‧二七六上)。
注【8-015】『妙法蓮華經』卷叁(大正九‧二七上──中)。
注【8-016】『無極寶叁昧經』卷上(大正一五‧五0七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一六‧四九七下)。
注【8-017】『雜阿含經』卷一二(大正二‧八叁下)。
注【8-018】『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二二叁上)。
注【8-019】『大智度論』卷一九(大正二五‧一九八上)。
注【8-020】『維摩诘所說經』卷上(大正一四‧五四二中)。
注【8-021】『文殊支利普超叁昧經』卷下(大正一五‧四二叁下)。 [P109]
注【8-022】『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二分)卷四七二(大正七‧叁九一上)。
注【8-023】『入法界體性經』(大正一二‧二叁四下)。
注【8-024】『須真天子經』卷四(大正一五‧一一一上)。
注【8-025】『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一(大正八‧叁六九下)。
注【8-026】『清淨毗尼方廣經』(大正二四‧一0八0中──下)。
注【8-027】『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叁(大正一0‧六八下)。
注【8-028】『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五(大正八‧五五八下)。又卷六(大正八‧五六二中)。
注【8-029】參閱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一0章(六八六──六八八、七一五──七二六)。『空之探究』第叁章(一五五──一七0)。
注【8-030】參閱拙作『空之探究』第叁章(一八0──一八六)。
注【8-031】『維摩诘所說經』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七下)。
注【8-032】『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六(大正八‧二六一上)。
注【8-033】『維摩诘所說經』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五下)。
注【8-034】『須真天子經』卷四(大正一五‧一0九中──一一0上)。
注【8-035】『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二(大正一五‧叁七七下──叁七八上)。
注【8-036】參閱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一叁章(一一0二──一一0叁)。 [P110]
注【8-037】『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下(大正一四‧四六0上──中)。『大方廣寶箧經』卷中(大正一四‧四七四上)。
注【8-038】『諸法無行經』卷下(大正一五‧七五七上──七六0上)。
注【8-039】參閱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一二章(九二八──九四0)。
注【8-040】『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一(大正八‧五四0上)。
注【8-04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大正一0‧一中)。
注【8-04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大正一0‧叁0上)。
注【8-04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二(大正一0‧五八下)。
注【8-044】『首楞嚴叁昧經』卷下(大正一五‧六四四下──六四五上)。
注【8-045】『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大正一二‧叁0九上)。
第叁節 方便易行的大乘
「大乘佛法」,還有重信仰與通俗化的一面,對「大乘佛法」的發展演化來說,是有非常重要性的。爲了適應慧prajn~a^弱信s/raddha^強的根性,「佛法」有六念──六隨念…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叁章 初期「大乘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