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与佛德及菩萨行有关。如『大事』说到了他方世界现在佛,菩萨的「十地」。而部派中,或说四波罗蜜多,或说六波罗蜜多,或说十波罗蜜多,都是从释尊过去生的大行中归纳得来的(7)。释尊涅槃以后,再也见不到佛了,引发「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佛弟子对佛的信敬与怀念,在事相上,发展为对佛遗体、遗迹的崇敬,如舍利建塔等,庄严供养,使佛教界焕然一新。在意识上,从真诚的仰信中,传出了释尊过去生中的大行──「譬喻」与「本生」;出世成佛说法的「因缘」。希有的佛功德,慈悲的菩萨行,是部派佛教所共同传说的;对现实人间的佛──释尊,多 [P50] 少存有想象的成分。重视人间佛的,如『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说:「凡是本生,因缘,不可依也。此中说者,非是修多罗,非是毗尼,不可以(作为决)定义」(8)。但重信仰重理想的部派,依此而论究佛功德,菩萨的大行。这是部派分化的重要因素;也是重信仰与重理想的,发展而传出「大乘佛法」的关键所在。
再说「论议」:论议有关法义的,彼此间的问答对论。论议的本义,是通于佛与弟子,弟子与弟子间的问答。后来,如『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九上)说:
「云何论议?一切摩呾理迦,阿毗达磨,研究甚深素怛缆藏,宣畅一切契经宗要,是名论议」。
摩呾理迦ma^t!rka^,旧译摩得勒伽;阿毗达磨abhidharma,或简译为阿毗昙。这两大类论书,是佛弟子对素怛缆──修多罗的探究、解说,都称为论议。摩怛理迦是「本母」的意思,通于法与律,这里所说的,是「法」的本母。对于修多罗──契经,标举(目)而一一解说,决了契经的宗要,名为摩怛理迦。如『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卷八五──九八)的摩怛理迦是『杂阿含经』「修多罗」部分的本母。又如『瑜伽论』「摄决择分」(卷七九──八0),标举菩萨的十六事,一一加以解说,是大乘『宝积经』的「本母」。这是「释经论」,但决了宗要,与依文释义的不同。阿毗达磨,在部派佛教中发展起来,与经、律合称三藏;阿毗达磨受到 [P51] 佛教界的重视,是可想而知的。阿毗达磨所论究的,也是结集的契经,但不是解说一一经文,而是整理、探究、决择,成为明确而有体系、有条理的佛法。经义深广,所以僧界有集会论究(问答)的学风,有「论阿毗达磨,论毗陀罗论」的(9)。阿毗达磨,起初是以修持为主的,如「五根」、「五力」等。这是佛法的殊胜处,所以名为阿毗达磨,有「增上法」、「现观法」(即「对法」)「觉了法」等意义。毗陀罗vedalla,是法义的问答,如蕴与取蕴,慧与识,五根与意根,死与灭尽定等。重于问答分别,听者了解后,喜悦而加以赞叹;这样的一项一项的问下去,也就一再的欢喜赞叹。南传的「毗陀罗」,在其他部派中,就是「方广」vaipulya:广说种种甚深法,有广显义理的幽深,广破无知的作用。方广,后来成为大乘法的通称。论阿毗昙与论毗陀罗,后来是合一了,发展成阿毗达磨论典,是上座部所特有的。「大乘佛法」兴起以前的,早期的阿毗达磨论,现存有南传的七论:一、『法集论』;二、『分别论』;三、『界论』;四、『人施设论』;五、『双论』;六、『发趣论』;七、『论事』。『法集』等六论,传说是佛说的。『论事』,传说目犍连子帝须,在论义中遮破他宗而造,可说是异部的批判集。但『论事』的内容,多数是后代增补的。说一切有部也有七论:一、『法蕴足论』;二、『集异门足论』;三、『施设足论』;四、『品类足论』;五、『界身足论』;六、『识身足论』;七、『发智论』,旧译名『八犍度论』。除『施设(足)论』外,都由唐玄奘译出。『发智论』是迦旃延尼 [P52] 子Ka^tya^yani^putra造的,为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论。迦旃延尼子是东方(恒曲以东)人,在至那仆底Ci^nabhukti造论;造论的时间,约为西元前一五0年前后。『发智论』全论,分为八蕴:「杂蕴」,「结蕴」,「智蕴」,「业蕴」,「根蕴」,「大种蕴」,「定蕴」,「见蕴」。在时间上,世友Vasumitra所造的『品类足论』,富楼那Pu^rn!a所造的『界身足论』,提婆设摩Devas/arman所造的『识身足论』,都已受到『发智论』的影响,造论的时代,要比『发智论』迟一些。说一切有部以『发智论』为主,以六论为助,所以说「一身六足」。此外有姚秦昙摩耶舍Dharmayas/as与昙摩崛多Dharmagupta所译的『舍利弗阿毗昙论』。『大智度论』说:「舍利弗解佛语故,作阿毗昙,后犊子道人等读诵,及至今名为舍利弗阿毗昙」(10)。『舍利弗阿毗昙论』,全论分「问分」,「非问分」,「摄相应分」,「绪分」──四分,与法藏部『四分律』所说的论藏相合(11)。传为雪山部Haimavata的『毗尼母经』也说:「有问分别,无问分别,相摄,相应,处所生,五种名为阿毗昙藏」(12)。可见这部论,是犊子部系,印度大陆分别说系──法藏部等所诵习的。各部派的诵本,有些出入,汉译本是分别说系的。
从『舍利弗阿毗昙论』的内容,参考『大毗婆沙论』的解说(13),可以看出阿毗达磨论究的主题,与论究的方法,也可从此了解南传与说一切有部论书的关系。论中的四分或五分,是初期阿毗达磨论究的主题:自相svalaks!an!a,共相sa^ma^nya-laks!an!a,摄sam!graha,相应 [P53] samprayukta,因缘nida^na──这是阿毗达磨的根本论题。「自相」是:对佛所说的,如眼、耳等,定、慧等一切法,确定不同于其他的特性;也就确定他的体性,名为自性svabha^va 。「共相」是:如善与不善,善性通于一切善法,不善通于一切不善法;凡通于一分或通于一切法的,名为共相,是法的通性。「摄」是:佛随世俗说法,有些是名异而内容相同的,将他统摄为一法。这样的化繁为简,容易理解。「相应」是:内心是心心所的综合活动。心与心所,心所与心所,有些是一定共同起用的,有的性质相反而不能同起的。心心所同时起而同缘一境的,名为相应。经这样的分别,复杂的内心活动,容易有明确的认识。「因缘」是佛法的重要论题。因缘的情形,是不一致的,如种子与芽,水分、温度与芽,同是因缘而意义各别。古人依据经文,作种种分别。摄,相应,因缘,就是『舍利弗阿毗昙论』的「摄相应分」,「绪分」。「问分」是对于一一法(自相),以「共相」作问答分别;没有共相分别的,是「非问分」。经这样的论究,对佛所说法的意义,能充分的明白出来。在阿毗达磨的论究中,又进行随类纂集的工作。以某一论题为主,将有关的经说总集起来,在『舍利弗阿毗昙论』中,就有「业品」,「人品」,「智品」,「道品」,「烦恼品」,「触品」,「结品」,「心品」,「定品」。如「业品」,从二业到四十业,有关业的经说,总集而一一加以解说。这些类集,可说是资料的搜集。依『舍利弗阿毗昙论』,这类纂集,是称为施设prajn~apti的,如说:「今当集假结正门」;「 [P54] 今当集假触正门」;「今当集假心正门」(14):假,是施设的异译。又如说:「今当集诸道门」;「今当集诸不善[烦恼]法门」(15);有的直捷的纂集,连「今当集XX门」也略去了。依同性质的「结品」,「触品」,「心品」,这些都应称为假──施设的。如「人品」,与南传六论中的『人施设论』,是非常接近的。六足论中的『施设论』,赵宋法护Dharmapa^la译出七卷,内容为「世间施设」,「因施设」,「业施设」。这是传说为八品的大论,宋译不全。『阿育王传』说:「摩得勒伽藏者,所谓四念处,……愿智三昧,增一定法[定的类集],百八烦恼,世论记,结使记,业记,定、慧等记」(16)。「记」,是施设的异译。依上文所说,可见有世间施设,因施设,业施设,结使施设,定施设,慧施设等。这是依随类纂集的,抉出重要的问题,作为论究的项目。后代论书的品名,大都由此而来(17)。
吕澄的『毗昙的文献源流』(18),依圆测的『解深密经疏』(卷二),『仁王经疏』(卷一),引用真谛Parama$rtha的『部执论记』,说「佛说九分毗昙」,是一切阿毗昙的根源。九分是:「分别说戒,分别说世间,分别说因缘,分别说界,分别说同随得,分别说名味句[名句文],分别说集定,分别说集业,分别说诸阴[蕴]」。「分别说」,就是施设。该文解说「名味句」,是「慧」的误译;「同随得」是种子习气的聚集,与随眠(烦恼)相当;「世间」是「贤圣」,「诸阴」是「契经」,解说得未免牵强了些!「九分毗昙」既然是佛说的,是毗昙的根源,那怎会 [P55] 有「同随得」?这是正量部特有的术语呀!真谛的译品,多处引用正量部说,那因为真谛是优禅尼人,这一带是正量部化区的缘故。可以论定的,真谛所传的「九分毗昙」,是正量部所传的。正量部的「九分毗昙」,已部分传来,就是真谛所译的『佛说阿毗昙经』,传说共九卷,现存二卷。经文先说「若见十二因缘生相,即是见法;若能见法,其即见佛」。广说因缘,与『佛说稻 !8蝏经』大致相同,这就是「分别说因缘」。经文「次论律相」,是受戒法的次第安立──「分别说戒」。还有真谛所译的『立世阿毗昙论』,开端说:「如佛婆伽婆及阿罗汉说」,可见这不只是佛说,而已经过佛弟子们的补充。内容与『长阿含经』的『世记经』相同,是三界世间的施设,不正是「分别说世间」吗(在九卷『佛说阿毗昙经』中,想必简略多了)?真谛所传的「九分毗昙」,是正量部所说。正量部从犊子部再分出的部派,离佛法根源是远了些!其实,「九分毗昙」,确是古代所传的佛说,如『摩诃僧祗律』(19)说: 1.「九部修多罗,是名阿毗昙」。 2.「阿毗昙者,九部经」。 3.「阿毗昙者,九部修多罗」。
九部经(修多罗),正译为「九分教」。佛说的九分教,是「修多罗」,「祗夜」,……「未曾有经」。九分教是希有的,甚深的,被称叹为「阿毗达磨」,与「阿毗毗奈耶」并称。「阿 [P56] 毗昙有九分」,古代的传说久了,后起的正量部,以为「阿毗昙论」有九分,这才依自已的宗义,解说为「九分阿毗昙论」。这一传说,西元六世纪,真谛引进到中国来,竟受到名学者的赏识,推为毗昙根源,也可说意外了!
注【5-001】『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二上──中)。
注【5-002】参考周祥光『印度通史』(六一──七五)。
注【5-003】『善见律毗婆沙』卷二(大正二四‧六八四中)。
注【5-004】『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大正五四‧二0五上)。
注【5-005】『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大正二七‧八中)。
注【5-006】部派分化,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六章(三一五──三五三)。
注【5-007】参阅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八章(五五八──五六八、五九二──六一六)。『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三章(一0九──一七四)。
注【5-008】『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大正二三‧五0九中)。
注【5-009】『增支部』「五集」(南传一九‧一四七)。
注【5-010】『大智度论』卷一(大正二五‧七0上)。
注【5-011】『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注【5-012】『毗尼母经』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P57]
注【5-013】『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二三(大正二七‧一一六上)。
注【5-014】『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六(大正二八‧六九0中)。又卷二七(大正二八‧六九四下、六九七中)。
注【5-015】『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一五(大正二八‧六二五上)。又卷一八(大正二八‧六四六上)。
注【5-016】『阿育王传』卷四(大正五0‧一一三下)。
注【5-017】论书的集成,参阅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一章(二三──四0)。第二章(六六 ──九0)。第四章(一三六──一七一)。
注【5-018】吕澄『印度佛学思想概论』(天华书局版三五0──三五四)。
注【5-019】『摩诃僧祇律』1.卷一四(大正二二‧三四0下)。2‧ 三四(大正二二‧五0一下)。(3)卷三九(大正二二 ‧五三六中)。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二章 圣典结集与部派分化》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