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提是说一切有部;大天是大众部。大天游化南方,其后『论事』所说的案达罗(四)派Andhaka──东山部Pu^rvas/aila ,西山部Aparas/aila,王山部Ra^jagiriya,义成部Siddha^rthika,都是从此分化出来 [P45] 。这可见阿育王时,佛教三大部已明显存在;大众部早已一再分化了。所以部派的最初分化(为二部),推定为西元前三00年前后。部派第二阶段的分化,约开始于西元前二七0年前后。这一阶段,如分别说部,说一切有部,都依法义的不同而(分化)得名。这样,大众部初分出的一说部Ekavya^vaha^rika,说出世部Lokottarava^din,多闻部Bahus/ruti^ya,说假部 Prajn~aptiva^din,也依法义得名;就是鸡胤部Kukkut!ika,其实也是依说「一切行是煻煨」而得名的。第三阶段的分化,约为西元前三世纪末到前二世纪。这一阶段分化的部派,都依人名、地名、山名、寺名。如大众系分出的制多山部,东山部,西山部等。说一切有系分出犊子部,犊子部又出四部:正量部,法上部Dharmottari^^ya,贤冑部Bhadraya^ni^ya,密林山部 S!an!d!a$ga^rika。分别说部分出四部:化地部Mahi^s/a^saka,饮光部Ka^s/yapi^ya,法藏部 Dharmaguptaka,赤铜鍱部Ta^mras/a^t!i^ya。这些部派,都是以人名、地名为部名的。赤铜鍱即锡兰岛,赤铜鍱部即被称为南传的佛教。第四阶段约为西元前一世纪:从说一切有部分出说转部Sam!kra^ntika,也名说经部Sutra^ntika,但这是说转,与西元三世纪后的经部不同。大众系又分出说大空部Maha^sun~n~ata^va^din。这两部又以法义为名,已接近「大乘佛法」时期了。试依四阶段,表示部派分化的本末先后如下(6): [P46]
图片
| | |
┌|一说部 | |
│|─────────────────|──────────|说大空(方广)部
│|(说出世部) | |
大众部─┤| ┌多闻部 | |
│|鸡胤部──┤ | |
│| └说假部 | |
│| | ┌(东山部)|
└|─────────────────|制多部─┤ |
| | └(西山部)|
| | ┌法上部 |
| | │贤胄部 |
| ┌───────|犊子部─┤ |
| │ | │正量部 |
| │ | └密林山部 |
┌|上座(说一切有)部┴─说一切有部─|──────────|说转部
│| | |
上座部─┤| ┌|化地部 |
│| │|法藏部 |
└|(上座)分别说部────────┤| |
| │|饮光部 |
| └|赤铜鍱部 |
[P47]
「七百结集」时,传诵的佛说、弟子说、诸天说,如公认为正确的,都已结集了。到了部派分化时期,又有新的部类集出,这是在固有的九分教外,又有因缘nida^na,譬喻avada^na ,论议upades/a,成为十二分教dva^das/a$n%ga-vacana,旧译为十二部经。因缘与譬喻,是事迹的传述;论议是法义的讨论。传说的事迹,是可以通俗化的,说法时引用为例证的,所以对未来佛教的影响来说,决不低于法义的论究,也许会更大些。说到事迹,以释尊的事迹为主。性质与因缘、譬喻相近的,事实上早已存在,但在这一时期,更广泛的综合而集出来。九分教中的本生ja^taka,也是事迹,应该一并叙述。一、「本生」:以当前的事实为因缘,说到过去生中的一项事情,然后结论说:当时的某人,就是我(释尊),或是某一佛弟子。这样的体裁,名为本生。本生在「阿含经」中已有,但在这一时期,传出的更多。北方泛说「五百本生」;南传『小部』中的『本生』,共五四七则,都是释尊过去世事,也就是修菩萨行的事迹。「本生」所说的释尊过去生中的身分,是王,臣,平民,宗教师(有的是外道),也可能是天神(鬼),或是旁生──兽类、鸟类、鱼类。这类本生故事,对未来的「大乘佛法」,菩萨不只是人,也可能是天,或是高等的畜生与鬼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譬喻」:譬喻的意义,是光辉的事迹,所以古译为「出曜」或「日出」。南传『小部』的『譬喻』,分为四部:「佛譬喻」,赞美诸佛国土的庄严;说十波罗蜜多,就是菩萨的大行。「辟支佛譬喻」。「长老譬喻」也是五四七人 [P48] ,「长老尼譬喻」四0人:这是声闻弟子,自说在过去生中,怎样的见佛,布施,修行,多生中受人天福报,现在生才得究竟解脱。说一切有部的譬喻,是编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中的。初说如来往昔生中的广大因行,先长行而后说偈颂;偈颂部分,与南传的「佛譬喻」相当。(中间隔着别的事情),次说如来与五百弟子,到无热池Anavatapta边。大迦叶 Maha^ka^s/yapa等大弟子,自说过去的本行,共三五人,这可说是南传『小部』「长老譬喻」的原始本。三、「因缘」:因缘本来是通于如来的说法、制戒,在那里说,为什么人、什么事而说。后来传出的因缘,主要是释尊的事迹。或是建僧的因缘,如『赤铜鍱部律』(『善见律』),化地部的『五分律』,法藏部的『四分律』,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正量部的『佛阿毗昙经』。为了成立僧伽组织,制定受戒制度,都从释尊成佛说起,或从释尊诞生说起,或从前生受记作佛说起,说到成佛以后度五比丘,一直到王舍城说法,舍利弗S/a^riputra 、目犍连Maha^maudgalya^yana出家,再说到制立受具足戒的制度。『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从佛诞生说起,一直到释尊回故国──迦毗罗卫Kapilavastu,度释种提婆达多Devadatta等出家,以下说到提婆达多的破僧,所以这是破僧的因缘。『赤铜鍱部』在说『本生』前,先说释尊的「远因缘」,「次远因缘」,「近因缘」,也是从过去生事说起,说到成立祗园Jetavana,在祗园说『本生』,这是说『本生』的因缘。释尊的传记,各部派 [P49] 广略出入很大,主要是附于毗尼vinaya藏,而后才独立成部的。法藏(昙无德)部的『佛本行集经』卷六0(大正三.九三二上)说:
「当何名此经?答曰:摩诃僧祇师名为大事,萨婆多(说一切有)师名此经为大庄严,迦叶维(饮光)师名佛往因缘,昙无德师名为释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化地)师名为毗尼藏根本」。
佛的传记,随部派而名目不同,尼[弥]沙塞部名为『毗尼藏根本』,正是建僧因缘的意义。大众部名为『大事』,现存梵本『大事』,是大众部分出的说出世部本,开始也说到毗尼。汉译的『方广大庄严经』,是说一切有部的佛传,但多少受到大乘的影响。『修行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等,汉译本的佛传,着实不少!以上三类,或是释尊的事迹,或是往昔生中的事迹…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二章 圣典结集与部派分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