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二章 圣典结集与部派分化▪P2

  ..续本文上一页实上成为二部。从「大众」与「上座」的名称而论,「佛法」的最初分化,法义上虽也不免存有歧见,而主要的还是戒律问题。释尊所制的僧伽sam!gha制度,原则上是「尊上座而重大众」的。对于有学、有德、有修证的长老上座,受到相当的尊敬;但在僧伽的处理事务,举行会议──羯磨karman时,人人地位平等,依大众的意见而决定。西方系的佛教,渐渐形成上座的权威,所以有「五师相承」的传说;思想保守一些,对律制是「轻重等持」的。东方系多青年比丘,人数多而思想自由些,对律制是重根本的。如引起七百结集论诤的,主要是比丘手捉金银,而在上座部系所传,就有「十事非法」。如『五分律』说:「一、盐姜合共宿净;二、两指抄食食净;三、复座食净;四、越聚落食净;五、酥、油、蜜、石蜜和酪净;六、饮阇楼伽酒净;七、作坐具随意大小净;八、习先所习净;九、求听净;十、受畜金银钱净」(1)。净kappa是适宜的,与戒相应而可以这样做的。西方系「轻重等持」,对饮食等细节,非常重视,要与重戒同样的受持。东方系律重根本,「不拘细行」。重大众而尊上座的一贯性,终于分裂而成为二部。部派的分化,虽说大众与上座初分,重在戒律问题,思想方面当然也是有所出入的。无论是初分及以后再分出的,应重视思想的根本差异,不能以后代传说的部派异义 [P40] ,想象为当初分出的情形,每一部派的思想,都是有所发展与变化的。

  

  「佛法」自二部分化,后来又一再分化,传说分为十八部。其实,枝末分化,部派是不止十八部的。部派的不断迅速分化,与阿育王As/oka的信佛护法,是有一定关系的。摩竭陀Magadha 的尸修那伽S/ais/una^ga王朝崩溃后,由难陀王Maha^padma-nanda创开难陀Nanda 王朝,国势相当强盛。西元前三二七年,马其顿Macedonis王亚历山大Alexander,在攻占波斯Pa^rasya,阿富汗斯坦Afghanistan,俾路支斯坦Baluchistan后,进侵西北印度,直逼中印度。由于亚历山大回国,在西元前三二三年去世,中印度免受浩劫。亚历山大的来侵,传入了希腊Hellas的文化艺术,也引起了印度人民的抗外运动。有名为旃陀罗笈多 Candragupta的,为摩竭陀王所流放,到北印度的旁遮普Panja^b。亚历山大回国后,就联络少数武力,起来驱逐希腊驻留西北印度的军队。后来推翻难陀王朝,创立孔雀Maurya王朝。王朝极盛时,除南印度以波那河Penner为界外,占有印度的全部;阿富汗与俾路支斯坦,也在其内,成为古印度的大统一时代。再传到阿育王,约登位于西元前二七一年。阿育王与兄争位,为了巩固政权,对政敌是不免残暴的,被称为「旃陀罗阿育」。即位第九年,征服了羯!B鵰 伽Kalin%ga(2)。由于军民死亡的惨酷事实,阿育王放弃征略,而改取和平友好的睦邻政策。对国内,也以「法」──道德的善行来教导民众,从留传下来的磨崖「法敕」,可见他施行仁政 [P41] 的一斑。因此,他又被称为「法阿育」。阿育王行为的改变,与信仰佛法有关。对于一般宗教,都能予以尊重,而对佛法是深切的信仰。如一、阿育王以佛的舍利s/ari^ra,分送各地去建塔 stu^pa,使人民有瞻礼佛舍利的机会;造塔(起初小型,一再加建而成为大塔)的风气,从此兴盛起来。二、北方的传说:在优波!5鵋多Upagupta指导下,阿育王巡礼了释尊及过去佛的圣迹。南传虽没有说到,但的确是事实。育王在瞻礼处,都建有四、五丈高的大石柱,雕筑精美,并刻着阿育王于XX年来此巡礼的铭记。佛诞生处的岚毗尼园Lumbini^,转*轮处的鹿野苑 R!s!ipatana-mr!gada^va,现在还存有残柱。三、南方传说:阿育王派遣知名大德,分往边远地区,弘宣佛法。印度以外,有臾那世界Yonaloka,是印度西北希腊人的控制地区;金地 Suvan!n!abhu^mi,是缅甸Burma;楞伽岛Lan%ka^di^pa,是锡兰。从此,佛教进而为国际的佛教。四、阿育王曾住在僧中,这是在家弟子,受八关斋戒(一日一夜,或延长时间)而住在僧院中。他的儿子摩哂陀Mahinda,女儿僧伽蜜多San%ghamitta,都出了家,后来到锡兰去弘法。阿育王信佛,引起佛教的大发展。分化地区的民族文化,语言、风俗,都不能相同;佛法的适应教化,也就多少差异,成为部派更多分化的因素。

  

  阿育王时代,部派已经存在,如南传说: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 tissa说:「佛分别说也」(3),可见他是上座部分出(自称上座部)的分别说部Vibhajyava^din。当时的摩诃提婆 [P42] Maha^deva──大天, 是分化南印度摩酰沙曼陀罗Mahisakaman!d!ala,今Maisur的上座由于大天的弘化,后来分出制多山部Caityas/aila等,大天是属于大众部的。末阐提 Majjhantika分,Madhya^ntika分化到罽宾Kas/mi^ra,犍陀罗Gandha^ra,这是北印度,就是『汉书』所说的罽宾;末阐提是属于(上座部分出的)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的。阿育王时代,「佛法」已从根本二部,再分化成三大系了。『善见律毗婆沙』卷二(大正二四.六八二上)说:

  

   「目犍连子帝须为和尚,摩诃提婆为阿阇黎,授十戒。大德末阐提为阿阇黎,与(授)具足戒。是时摩哂陀年满二十,即受具足戒」。

  

  『善见律』,是南传律部的名称。阿育王子摩哂陀,出家受戒。从这一事实中,可以理解到的,是:孔雀王朝的首都,在华氏城Pa^t!aliputra,与大众部重镇的毗舍离,只是「一水(恒河)之隔」。当时王朝的中心地带,是大众部的化区。摩诃提婆受到育王的尊重,是可以理解的。阿育王登位以前,出镇优禅尼Ujjayaini^,这是上座(分别说系)部向西南发展的重要地区。阿育王在这里,娶了卑地写Vedisa的提毘Devi^,生了摩哂陀与僧伽蜜多兄妹;提毗一直住在优禅尼。阿育王因妻儿是优禅尼人;因镇守优禅尼,得到当地力量的支持而得到王位:与这里的佛教──分别说部的关系,也许更密切些,这所以摩哂陀出家,而从目犍连子帝须为和尚吧!摩哂陀初受沙弥十戒,依律制,应从二师受戒,所以依目犍连子帝须为和尚,摩诃提婆为阿 [P43] 阇黎。年满二十,应该受(比丘)具足戒,要有三师──和尚与二位阿阇黎。在阿育王的心目中,说一切有部似乎没有大众部与分别说部的亲切,但同样的尊重,请末阐提为阿阇黎。从摩哂陀受戒的三师,知道部派的存在;阿育王一体尊敬,表示三部的平等和合,并共同为佛法努力的厚望!所以阿育王时,大德们分化各方,可能分别说部多些,但大天与末阐提,决不是目犍连子帝须的统系。摩哂陀分化到楞伽岛,成为赤铜鍱部Ta^mras/a^t!i^ya,今称南传佛教。这一派传说「五师相承」,以目犍连子帝须为正统,其他的部派为异说,那只是宗派意识作祟!释尊的「无诤」精神,显然是淡忘了!南传阿育王时有「第三结集」,其他部派都没有说过。传说帝须当时论决正义,作『论事』;其实『论事』所破斥的部派,当时多数还没有成立呢!

  

  十八部的名称,在不同的传记中,也小有出入;而部派分化的过程,真可说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加以考察,主要的是:大众部所传,上座部所传,正量部Sam!mati^ya所传──三说,出于清辨Bhavya的『异部精释』;说一切有部所传,见『异部宗轮论』等;赤铜鍱部所传,见『岛史』等。说一切有部所传的,与上座部所传相近。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说:「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国相承,大纲唯四」(4)。依晚期四大派的传说,我觉得:大众部的一再分派,以上座部三系(上座,说一切有,正量)所说的,相近而合理;反之,上座部的一再分派,大众部所传的更为合理。这由于对另一系统的传承与分化,身在局外,所以会叙述得客观些。对于 [P44] 同一系统的分化,都觉得自已是正统,将同系的弟兄派,作为从自派所分出的。这一「自尊己宗」的主观意识,使传说陷于纷乱。依据这一原则而略加整理,部派分化的经过是这样:初由戒律问题,分为大众、上座──二部。上座部中,又分化为(上座)分别说部,上座(分别说部分出以后的说一切有系)──二部;与大众合为三部。上座(说一切有系)又分为说一切有部与犊子部Va^tsi^putri^ya。西元二世纪集成的『大毗婆沙论』说:犊子部「若六若七,与此(说一切有部)不同,余多相似」(5),可以想见二部是同一系中分出的。这样,就成四大部。犊子部分出的正量部,弘传极盛,取得了犊子系中的主流地位。义净所说的「大纲唯四」,就是以大众、上座、说一切有、正量──四大部派为纲。「佛法」的分化,自二部、三部而四大部,如下:

  

  图片

  大众部──大众部──────────大众部

   ┌(上座)分别说部─────分别说部(自称上座)

  上座部─┤ ┌说一切有部

   └上座(说一切有)部───┤

   └犊子部(正量部为大宗)

  

  

  

  阿育王时,目犍连子帝须自称「分别说者」,即分别说部;末阐…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二章 圣典结集与部派分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