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二章 聖典結集與部派分化▪P3

  ..續本文上一頁提是說一切有部;大天是大衆部。大天遊化南方,其後『論事』所說的案達羅(四)派Andhaka──東山部Pu^rvas/aila ,西山部Aparas/aila,王山部Ra^jagiriya,義成部Siddha^rthika,都是從此分化出來 [P45] 。這可見阿育王時,佛教叁大部已明顯存在;大衆部早已一再分化了。所以部派的最初分化(爲二部),推定爲西元前叁00年前後。部派第二階段的分化,約開始于西元前二七0年前後。這一階段,如分別說部,說一切有部,都依法義的不同而(分化)得名。這樣,大衆部初分出的一說部Ekavya^vaha^rika,說出世部Lokottarava^din,多聞部Bahus/ruti^ya,說假部 Prajn~aptiva^din,也依法義得名;就是雞胤部Kukkut!ika,其實也是依說「一切行是煻煨」而得名的。第叁階段的分化,約爲西元前叁世紀末到前二世紀。這一階段分化的部派,都依人名、地名、山名、寺名。如大衆系分出的製多山部,東山部,西山部等。說一切有系分出犢子部,犢子部又出四部:正量部,法上部Dharmottari^^ya,賢冑部Bhadraya^ni^ya,密林山部 S!an!d!a$ga^rika。分別說部分出四部:化地部Mahi^s/a^saka,飲光部Ka^s/yapi^ya,法藏部 Dharmaguptaka,赤銅鍱部Ta^mras/a^t!i^ya。這些部派,都是以人名、地名爲部名的。赤銅鍱即錫蘭島,赤銅鍱部即被稱爲南傳的佛教。第四階段約爲西元前一世紀:從說一切有部分出說轉部Sam!kra^ntika,也名說經部Sutra^ntika,但這是說轉,與西元叁世紀後的經部不同。大衆系又分出說大空部Maha^sun~n~ata^va^din。這兩部又以法義爲名,已接近「大乘佛法」時期了。試依四階段,表示部派分化的本末先後如下(6): [P46]

  

  圖片

   | | |

   ┌|一說部 | |

   │|─────────────────|──────────|說大空(方廣)部

   │|(說出世部) | |

  大衆部─┤| ┌多聞部 | |

   │|雞胤部──┤ | |

   │| └說假部 | |

   │| | ┌(東山部)|

   └|─────────────────|製多部─┤   |

   | | └(西山部)|

   | | ┌法上部 |

   | | │賢胄部 |

   | ┌───────|犢子部─┤ |

   | │ | │正量部 |

   | │ | └密林山部 |

   ┌|上座(說一切有)部┴─說一切有部─|──────────|說轉部

   │| | |

  上座部─┤| ┌|化地部 |

   │| │|法藏部 |

   └|(上座)分別說部────────┤| |

   | │|飲光部 |

   | └|赤銅鍱部 |

  

  

  [P47]

  「七百結集」時,傳誦的佛說、弟子說、諸天說,如公認爲正確的,都已結集了。到了部派分化時期,又有新的部類集出,這是在固有的九分教外,又有因緣nida^na,譬喻avada^na ,論議upades/a,成爲十二分教dva^das/a$n%ga-vacana,舊譯爲十二部經。因緣與譬喻,是事迹的傳述;論議是法義的討論。傳說的事迹,是可以通俗化的,說法時引用爲例證的,所以對未來佛教的影響來說,決不低于法義的論究,也許會更大些。說到事迹,以釋尊的事迹爲主。性質與因緣、譬喻相近的,事實上早已存在,但在這一時期,更廣泛的綜合而集出來。九分教中的本生ja^taka,也是事迹,應該一並敘述。一、「本生」:以當前的事實爲因緣,說到過去生中的一項事情,然後結論說:當時的某人,就是我(釋尊),或是某一佛弟子。這樣的體裁,名爲本生。本生在「阿含經」中已有,但在這一時期,傳出的更多。北方泛說「五百本生」;南傳『小部』中的『本生』,共五四七則,都是釋尊過去世事,也就是修菩薩行的事迹。「本生」所說的釋尊過去生中的身分,是王,臣,平民,宗教師(有的是外道),也可能是天神(鬼),或是旁生──獸類、鳥類、魚類。這類本生故事,對未來的「大乘佛法」,菩薩不只是人,也可能是天,或是高等的畜生與鬼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二、「譬喻」:譬喻的意義,是光輝的事迹,所以古譯爲「出曜」或「日出」。南傳『小部』的『譬喻』,分爲四部:「佛譬喻」,贊美諸佛國土的莊嚴;說十波羅蜜多,就是菩薩的大行。「辟支佛譬喻」。「長老譬喻」也是五四七人 [P48] ,「長老尼譬喻」四0人:這是聲聞弟子,自說在過去生中,怎樣的見佛,布施,修行,多生中受人天福報,現在生才得究竟解脫。說一切有部的譬喻,是編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中的。初說如來往昔生中的廣大因行,先長行而後說偈頌;偈頌部分,與南傳的「佛譬喻」相當。(中間隔著別的事情),次說如來與五百弟子,到無熱池Anavatapta邊。大迦葉 Maha^ka^s/yapa等大弟子,自說過去的本行,共叁五人,這可說是南傳『小部』「長老譬喻」的原始本。叁、「因緣」:因緣本來是通于如來的說法、製戒,在那裏說,爲什麼人、什麼事而說。後來傳出的因緣,主要是釋尊的事迹。或是建僧的因緣,如『赤銅鍱部律』(『善見律』),化地部的『五分律』,法藏部的『四分律』,大衆部的『摩诃僧祗律』,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正量部的『佛阿毗昙經』。爲了成立僧伽組織,製定受戒製度,都從釋尊成佛說起,或從釋尊誕生說起,或從前生受記作佛說起,說到成佛以後度五比丘,一直到王舍城說法,舍利弗S/a^riputra 、目犍連Maha^maudgalya^yana出家,再說到製立受具足戒的製度。『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從佛誕生說起,一直到釋尊回故國──迦毗羅衛Kapilavastu,度釋種提婆達多Devadatta等出家,以下說到提婆達多的破僧,所以這是破僧的因緣。『赤銅鍱部』在說『本生』前,先說釋尊的「遠因緣」,「次遠因緣」,「近因緣」,也是從過去生事說起,說到成立祗園Jetavana,在祗園說『本生』,這是說『本生』的因緣。釋尊的傳記,各部派 [P49] 廣略出入很大,主要是附于毗尼vinaya藏,而後才獨立成部的。法藏(昙無德)部的『佛本行集經』卷六0(大正叁.九叁二上)說:

  

   「當何名此經?答曰:摩诃僧祇師名爲大事,薩婆多(說一切有)師名此經爲大莊嚴,迦葉維(飲光)師名佛往因緣,昙無德師名爲釋迦牟尼佛本行,尼沙塞(化地)師名爲毗尼藏根本」。

  

  佛的傳記,隨部派而名目不同,尼[彌]沙塞部名爲『毗尼藏根本』,正是建僧因緣的意義。大衆部名爲『大事』,現存梵本『大事』,是大衆部分出的說出世部本,開始也說到毗尼。漢譯的『方廣大莊嚴經』,是說一切有部的佛傳,但多少受到大乘的影響。『修行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等,漢譯本的佛傳,著實不少!以上叁類,或是釋尊的事迹,或是往昔生中的事迹…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二章 聖典結集與部派分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