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叁章 初期「大乘佛法」

  第叁章 初期「大乘佛法」

  

  第一節 初期大乘經的流布

  西元前一世紀中,「大乘佛法」開始興起,這是佛法而又大乘maha^ya^na的;傾向于理想的、形而上的,信仰而又通俗化的佛法。大乘經典的傳出,從內容的先後不同,可以分爲「初期大乘」與「後期大乘」。初期與後期的分別,是有經說可據的,如『解深密經』的叁轉*輪:初轉是(聲聞)「佛法」;二轉與叁轉,就是「大乘佛法」的初期與後期(1)。又如『大集經』的『陀羅尼自在王品』:初說無常、苦、無我、不淨;次說空、無相、無願;後說不退轉*輪,令衆生入如來境界(2),也表示了大乘有先後的差別。大概的說:以一切法空sarva-dharma-s/u^nyata^ 爲了義的,是「初期大乘」;以一切法空爲不究竟,而應「空其所空,有(也作「不空」)其所有」的,是「後期大乘」。「初期大乘」經的傳出,約自西元前五0年,到西元二00年頃,傳出也是有先後的。也有思想與「初期」相同,而傳出卻遲在「後期」的,這如「部派佛教」,是先于大乘的,而在大乘流行中,部派也還在流行發展一樣。 [P82]

  

  「初期大乘」經的部類繁多, 在「大乘佛法」的傾向下,多方面傳出,不是少數地區、少數人所傳出的。傳出的,或起初是小部,漸漸的擴編成大部,如『般若經』。或各別傳出,後以性質相同而合編的,如『華嚴經』。要確定「初期大乘」到底是那些經典,說明也真不容易!鸠摩羅什Kuma^raji^va譯經,雖遲在西元五世紀初,但所譯龍樹Na^ga^rjuna的『大智度論』與『十住毗婆沙論』,是屬于西元叁世紀初的論典。「論」中廣引大乘經,性質都是初期的,比西元叁世紀後半,竺法護Dharmaraks!a所譯的部分經典,反而要早些。龍樹論所引大乘經,標舉經名的,共二十六部;沒有標出經名,而內容明確可見的,共八部;可能沒有譯成漢文的,有叁部;還有泛舉經名的九部。先敘述于下,作爲「初期大乘」最可信的教典。

  

  屬于「般若部」的,有「上品」十萬頌,與玄奘所譯的『大般若經』「初分」相當;「中品」二萬二千偈,與『大般若經』「第二分」相當;「下品」──『道行』,與『大般若經』「第四分」及「第五分」相當。「中品」與「下品」,中國一向稱之爲「大品」與「小品」。屬于「華嚴部」的,有「華藏世界品」,「十地品」,「入法界品」。屬于「寶積部」的,有與「第叁會」相當的『密迹經』;與「第五會」相當的『阿彌陀佛經』;與「第六會」相當的『阿!B粊佛國經』;與「第一九會」相當的『郁伽長者問經』;與「第叁叁會」相當的『離垢施女經』;與「第四叁會」相當的『寶頂經』,這是原始的『寶積經』,『大寶積經』四九會,就是依此而彙編 [P83] 所成的。依『十住毗婆沙論』,今編入『大集經』的『無盡意菩薩經』,早期也是屬于「寶積部」的(3)。

  

  不屬于大部的,如『首楞嚴叁昧經』;『般舟叁昧經』,後代作爲「大集部」,與經意不合;『賢劫叁昧經』;『弘道廣顯叁昧經』;『毗摩羅诘經』;『法華經』;『叁十叁天品經』,即『佛升忉利天爲母說法經』;『放缽經』;『德女經』;『自在王菩薩經』;『海龍王經』;『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文殊師利淨律經』;『寶月童子所問經』;『叁支經』「除罪業品」,與『舍利弗悔過經』相當;『智印經』;『諸佛本起經』;『諸法無行經』;『不必定入定入印經』;『持人[世]經』;『決定王大乘經』;『淨德經』;『富樓那彌帝隸耶尼子經』。

  

  還有但舉經名而不詳內容的,如『雲經』,『大雲經』,『法雲經』,都是「各各十萬偈」的大部。昙無谶Dharmaraks!a所譯『大雲經』,不知是否十萬偈『大雲經』的一分?『六波羅蜜經』,可能是『六度集經』。『彌勒問經』,可能與『大寶積經』的「四一會」或「四二會」相當。『大悲經』,那連提耶舍Narendrayas/as也譯有『大悲經』,不知是否相同!『方便經』,『阿修羅問經』,『斷一切衆生疑經』,內容不明。

  

  龍樹所引的大乘經,不可能是當時大乘經的全部。從我國現存的譯本來看,漢、魏、吳所譯的,如『文殊問菩薩署經』,『內藏百寶經』,『成具光明定意經』,『菩薩本業經』(『華嚴 [P84] 經』「淨行品」的古譯)。西晉竺法護所譯的,如『文殊師利嚴淨經』,『文殊師利現寶藏經』,『等集衆德叁昧經』,『大淨法門經』,『幻士仁賢經』,『濟諸方等學經』,『文殊師利悔過經』,『如幻叁昧經』等;鸠摩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菩薩藏經』(『富樓那問』)等,也都是「初期大乘」的教典。大部、小品,部類是相當多的(4)!

  

  「大乘佛法」興起的因緣,是多方面的。釋尊入滅了,在「佛弟子的永恒懷念中」,「世間情深」,不能滿足于人間(涅槃了)的佛陀buddha,依自我意欲而傾向于理想的佛陀,不過理想的程度是不一致的。如說如來tatha^gata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在大衆部 Maha^sa^m!ghika系中,也不可能起初就是這麼說的。佛是修行所成的,與聲聞s/ra^vaka弟子的修行,當然會有些不同。從不斷傳出的釋尊過去生中的本生ja^taka事迹,歸納出成佛的大行──波羅蜜多pa^ramita^,波羅蜜多譯爲「到彼岸」,也是「究竟完成」的意思。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立四波羅蜜多。「外國師」立六波羅蜜多──施,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又有別立六波羅蜜多,去「靜慮」而加「聞」的。赤銅鍱部Ta^mras/a^t!i^ya立十波羅蜜多。「外國師」所立六波羅蜜,是法藏部Dharmaguptaka、說出世部Lokottarava^din等所用,也是一般大乘經所通用的(5)。六波羅蜜是成佛的因行,發心成佛而修行的,名爲菩薩 Bodhisattva。佛是福德、智慧都圓滿的,依因果律,一定是菩薩長期修集福慧的成果。所以菩薩 [P85] 修行,說一切有部以爲要經叁大阿僧祇劫;「別部執有七阿僧祇」(6)。龍樹評斥說一切有部說:「佛言無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衆生,何以故言于叁阿僧祇劫?叁阿僧祇劫有量有限」(7)!無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衆生,所以說沒有一處不是釋尊過去生中,舍身救度衆生的地方。爲法爲衆生而無限精進,忘己爲人,不求速成──不急求自己的解脫成佛,而願長期在生死中,從利他中去完成自己。菩薩修行成佛的菩提道,無比的偉大,充分的表現出來;這才受到佛弟子的贊仰修學,形成「大乘佛法」的洪流。菩薩道繼承「佛法」,自利利他,一切都是以般若prajn~a^ 爲先導的。般若的體悟法性,名爲得無生法忍anutpattika-dharma-ks!a^nti;知一切法實相而不證(證入,就成爲聲聞的阿羅漢了),登阿鞞跋致avaivartika位──不退轉。以前,名柔順忍a^nulomiki^-dharma-ks!a^nti。修菩薩行的,「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爲首,用無所得而爲方便」(8)。菩提心bodhi-citta,大悲maha^karun!a^,(般若)無所得 apra^ptitva,叁者並重。如以般若爲先導來說,般若于一切法都無所得,在聞、思、修、證中,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大乘佛法」的甚深,依般若無所得而顯示出來。菩薩行太偉大了!一般人向往有心,而又覺得不容易修學成就,所以有「魚子、庵羅華,菩薩初發心,叁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的慨歎。恰好大衆部等,說十方世界現前有佛,于是信增上人,以念佛(及菩薩)、忏悔等爲修行,求生他方淨土,見佛聞法,而得不退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 [P86] 。「大乘佛法」是多方面的,傳出也是多方面的,而「初期大乘」的主流,是般若爲導的,甚深廣大的菩薩行。

  

  重信行的,重智行的,重悲行的,大乘經從多方面傳出,都是以修行爲主,不是論典那樣的。大乘經從那些地區傳出,沒有明確的記錄,但一部分是可以推論而知的。如『般若經』原始部分,相當于『道行般若經』初「道行品」;後來發展而集成「下品」,一般所說的「小品般若」。再擴大而集成「中品」,一般稱之爲「大品般若」。再擴編爲「上品」的十萬頌。經典在傳寫中,偈頌或多或少,所以玄奘所譯『大般若經』,就采取了五部──前五分。『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卷四(大正八‧四四六上──中)說:

  

   「怛薩阿竭[如來]去(世)後,是般若波羅蜜當在南天竺;其有學已,從南天竺轉至西天竺;其有學已,當從西天竺轉至北天竺」。

  

  從南印度而西而北,除後來玄奘所譯以外,「小品」、「大品」各譯本,都是一致的。這說明了,「般若法門」是起于南印度,大衆部系的化區。流行到西(南)印度,那是分別說部 Vibhajyava^din中,法藏部等的化區。再到北印度,那是(罽賓)以烏仗那Udya^na爲中心的地區。經中說般若在北方盛大流行,暗示了「下品般若」是在這一地區集成的。玄奘所譯,一致說從北方轉至「東北方」,那是『般若經』從于阗而傳來中國了,與「下品般若」集成的情形不 [P87] 合。「中品般若」融攝了北方說一切有部的部分「法數」;「上品般若」受到了犢子部Va^tsi^putri^ya 系的影響(9)。呂澄『印度佛學思想概論』,以爲「般若部」中,『金剛般若經』成立最早(…

《印度佛教思想史 第叁章 初期「大乘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