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六三九)。这时候,头陀第一的大迦叶,在佛教中的威望,急疾地重要起来;释尊也希望他多多的摄理僧事,多施教化。据经律所说,释尊曾多次向大迦叶劝告。一、劝他舍头陀行,如上面所说。本来,头陀的隐遁苦行,虽不能契合佛的精神,但不累尘欲(佛曾称赞他),与世无诤,也没有劝他舍弃的必要。经上说:「迦叶,汝年老,可弃粗重粪扫衣,受施衣,请食,近我而住」(『S』一六‧五)。「近我而住」,汉译作「可住僧中」(『杂含』四一‧一一四一)。可见这是希望他舍头陀行,与佛共住,住在僧团中 [P46] ;这才能摄理僧事,助扬教化,但结果为大迦叶所拒绝了。二、释尊一再劝他,与佛一样的为比丘们说法,但又为迦叶拒绝了。理由是:「今诸比丘难可为说法教授教诫;有诸比丘闻所说法,不忍不喜」(『S』一六‧七、八;『杂含』四一‧一一三九、一一四0)。这说明了有些人不满意,不欢喜他的说法。有一次,事情明显的表白出来。佛劝他说法,他还是说:「有诸比丘,闻所说法,不忍不喜」。佛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就说:「我见有二比丘:一名盘稠,是阿难弟子;一名阿浮毗,是摩诃目犍连弟子。彼二人共诤多闻」(『S』六‧六;『杂含』四一‧一一三八)。听闻佛法,目的为了修行,大迦叶所说是对的。但论议佛法的学风,在智慧第一,多闻第一的门下,佛世早就展开。流风不已,后发展为!8句勒、阿毗达磨等论藏。论辩法义的学风兴起,难免有互诤胜负的情形。这是大迦叶所不能同意的;论辩法义者,也未必尊敬大迦叶。大迦叶说的「有诸比丘不忍不喜」,显然指当时佛教中心──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的门下。盘稠与阿浮毗,只是特出的例子而已(『长老偈』──目连偈注,传说舍利弗的甥儿(出家),也不满大迦叶而有所嫌责 [P47] )。当时,阿难在场,说了几句,受到大迦叶的严厉警告。阿难说:「且止!尊者摩诃迦叶!且忍!尊者迦叶!此年少比丘少智恶智」。「尊者摩诃迦叶语尊者阿难言:汝且默坐!莫令我于僧中问汝事」。末后一句,『别译杂含』(六‧一一二)作:「汝莫于僧中作偏党语」!就文而论,阿难没有说他们的互诤胜负是对的,只是希望大迦叶容忍他们,不要为了年少出家的没有真实智慧,而不肯为比丘们说法。但大迦叶却认为阿难偏护了他们,所以警告阿难,不要惹我在大众中举发你的过失。大迦叶在佛前说这些话,而且以大众力量来威胁,未免太严重了!阿难默然的容忍下去;佛叫二人来训诲一顿,纔算了事。从这可以看出:一向围绕于释尊左右,由舍利弗等三位摄导的僧伽,青年多,逐渐倾向于议论。这种学风,与大迦叶的头陀学风不合。所以佛要他到僧中来,为比丘们说法(应在舍利弗、目犍连入灭以后),他一概拒绝。这不只是不愿意,而是因为学风不同,彼此间有了距离! [P48]
三
大迦叶的风格,大迦叶与阿难间的固有关系,已如上说,再来说王舍的结集大会。佛在世时,大迦叶维持了对佛的一分敬意;我行我素,不顾问僧事,但也不多与阿难等争执。可是一到释尊入灭,大迦叶就以上座的身分,对佛教,对阿难,有所行动,企图转移佛教旧来的倾向。
发起结集,那是佛弟子所一致赞同的。论到地方,决定在王舍城(或说七叶岩,或说毕钵罗窟),是出于大迦叶的决定。说到参加大会的比丘,律部都说五百比丘;而大乘的『智度论』(二),『西域记』(九),说有一千比丘。『僧祇律』(三二)说:大迦叶率一千比丘到王舍城,选得五百人;这也许是异说的来源。阿难从佛游行到拘尸那,相从的是五百比丘;大迦叶率众来拘尸那,也是五百众,二众相合,恰好是一千。可见参与大会的五百众,就从这一千人中推选出来。但这是多少可疑的:佛弟子──大阿罗汉那么多,散居各地,大迦叶为什么不广 [P49] 为召集,而进行这少数结集呢?『僧祇律』说,大迦叶遣使去邀请著名的大德,大家听见佛已入灭,也就入灭了。迦叶觉得,召请无益,也就与五百众举行结集了。这是说,并非大迦叶不邀请,而是大家不肯发心参加,这是为了解释少数结集的疑问而成立的传说。这一传说,北方的经律,更有所推演。除了说被邀请的入灭而外,又说大迦叶击楗椎集众,于是有众多的比丘从十方来。在这远来的大众中,再选出五百众(合于旧传)(『有部毗奈耶杂事』三九);或说一千众(『大智度论』二;『西域记』九);或说八万四千众(『撰集三藏及杂藏传』)。但就事论事,结集者是五百众,主要是大迦叶学团,优波离集团,及随从游行众中推选出来。不要别人参加,也许有住处等实际困难,但大迦叶主导的少数结集,以王舍城旧众为主而在王舍城结集,是怎么也解脱不了嫌疑的。
除『十诵律』外,都说到阿难的参加结集,是经过一番留难的。就是从拘尸那到王舍城,在行程中,也看出阿难被冷落的迹象。如有部的『十诵律』与『杂事』,说大迦叶先行。『僧祇律』说:留阿那律守舍利,阿难供养舍利,迦叶与 [P50] 千比丘先行。『善见律』说,大迦叶与阿那律,各率二百五十众去王舍;阿难与余比丘,先到舍卫,再转往王舍城。这都表示了,阿难是迟一程才到达王舍城的。阿难多闻第一,侍佛二十五年,召开结集大会,而没有阿难参加,这是不可想象的事!然而大迦叶竟以阿难「位居学地」,不是阿罗汉为理由而提了出来。『善见律』(一)说:大众说:「大德迦叶!应取阿难足五百数,此是圣众意也」。虽然参与大会的五百众,不满阿难的大有人在,然而为了结集,到底少不了阿难。关于留难阿难,或说大迦叶拒斥阿难,经大众的说项而准予参加的(『铜鍱律、小品、五百犍度』;『四分律』五四);或说大迦叶勉顺众意,姑准参加(列席)而又拒斥,等到证了阿罗汉,才得参加的(『有部毗奈耶杂事』三九;『毗尼母经』四;『迦叶结经』);或说先予拒斥,等到证得罗汉,才获准参加的(『五分律』三0;『善见律』一;『智论』二)。总之,阿难的参与结集大会,曾一度发生困难。
阿难参与法会而发生困难,理由是不是阿罗汉。等到阿难获准参加,传说大迦叶还表明心迹,说他并无轻慢心──不是恶意的。但从上面叙述,迦叶对于阿 [P51] 难,早有距离。等到参与结集大会,为了戒律问题,女众问题,大迦叶又一连串的责备阿难,要阿难于僧(大众)中忏悔。结合这些而研究起来,对阿难一度不能顺利参加结集的原因,不能不重新论定!
四
五百结集的另一重要人物,是优波离。优波离本为释迦王族的理发师,属于当时的贱民。释尊站在平等的立场,摄受他出家。优波离是著名的「持律第一」,经常「与持律者俱」(『S』一四‧一五;『杂含』一六‧四四七)。持律与持戒不同;持戒是受持学处(戒),清净不犯,是每一出家者的本分。持律是通二部毗尼,精识开遮持犯,熟悉于僧伽的一切作法──羯磨。举喻说,持戒如国民的奉公守法;持律如法学者,法官,大法官。持律者,才被称为律师。
优波离是著名的大德(除『优波离问』等),流传的事迹并不太多,尤其是有关法义的。他曾向佛要求,住阿兰若。佛告诉他:修学应契合机宜。你先应成 [P52] 就戒,守护根门,正念正知。末了告诉他说:「汝宜僧中住,安稳」(『A』一0‧ 九九)。当然,优波离是大阿罗汉,但在起初修学过程中,释尊明察机宜,要他渐次而入;先要着重戒律的陶冶,成就法器。优波离的持律,特重僧伽律制,应与这一教授有关。
优波离持律第一,对于戒,当然是清净不犯;谨严的风格,是可以想象到的。他与女众的关系,不知为了什么,也不大友好。传说他与持律者外出游行,尼众多沿路瞋骂他,使他乞食难得(『五分律』一八)。为了毁坏一座尼塔(或说是尼的兄长),为尼众所毁骂。好在事先避开,否则会被痛殴一顿(『铜鍱律、大分别波逸提』;『五分律』一三;『四分律』四七;『有部杂事』三三)。优波离与尼众的关系,与大迦叶一样,所以在结集大会上,大迦叶对阿难的连串责难,如小小戒可舍,度女众出家,优波离与大迦叶采取了一致的立场。
说到大迦叶与优波离的关系,先应该了解三类出家人。一、依戒而住的律行:这是住在僧中,也就是大众共住,纳入僧团的。即使为了专修,住阿兰若,也 [P53] 一定参与半月布萨。对于衣服,可以粪扫衣(从垃圾堆等,捡别人所丢掉的破衣破布,拿来洗洗缝缝,作成衣服),也接受信众布施的新衣。而且在净施制度下,还可以保留法定三衣以外的更多衣服。饮食方面,一定是受布施的。或者乞食,或者受请。受请中,或僧次受请;或个人受信众的供养;或受某一信众的长期供养──每日托钵去受食,也可以着人去把饮食取回。在特殊的节日,还可以受别众请食。受请的饮食,通常比乞食所得的好得多。住处方面,游行时也偶然树下坐等,但经常住在僧坊。住阿兰若时,也大抵住在小屋中。这是佛世比丘最一般的情形。二、修头陀行,这是少数人。不住僧中,过着个人的生活(头陀行者与头陀行者,就是住在附近,也不相组合),但也可以半月来僧中布萨。衣服方面,一定是粪扫衣,不受布施,而且是限于三衣。饮食方面,一定是常乞食,不受信众的别请。住处方面,一定是阿兰若,不住城邑村落,而且是不住房屋的。三、一切粪扫者,这是极少数的。不入僧中;不但不住房屋,不受施衣,而且饮食也不受布施。山林旷野,拾些无主的树果,农夫遗落的榖类,祭祀所抛弃的饮 [P54] 食。一切粪扫者,是「不受施派」,是极端少数。大迦叶也曾一切粪扫,拾所弃的食物而生活,受到佛的呵责(『五分律』七)。不受施而食,『五分律』说犯突吉罗,『铜鍱律』说波逸提。这些极少数的一切粪扫者,附于佛法而实违反佛法。「少欲知足,易养易满」,为头陀行与律行的共同原则,而实际行持不同。戒行有弹性,能容纳多数人修学,头陀行仅能为少数所接受。优波离为律行者,但他曾要求住阿兰若(佛命他「僧中住」),可为同情头陀行,而为了尊重佛的意思,安住律行的明证。优波离同情头陀行,生活谨严,与尼众的关系不佳,这与大迦叶相近。这所以能互相和合,主持王舍结集。然从当前情况及未来佛教的影响来说,优波离学团是真正的成功者!大迦叶是头陀行者,对僧事,僧伽制度,素不关心。对说法教化,也并无多大兴趣。只自觉德高望重,而不为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门下所尊敬;不满智慧,多闻的佛教倾向;又常受尼众所轻慢,而免不了不满阿难(舍利弗等已入灭了)。优波离尊者推重大迦叶,不但是教内的耆年大德,而更是一向尊敬苦行的(如提婆达多),阿阇世王所尊敬的大德。在大迦 [P55] 叶的主导下,优波离学系成为实质的佛教中心。依传说,不仅『铜鍱律』,『五分律』,『四分律』,就是有部旧传的『十诵律』,都说先由优波离集出毗尼(阿难后出法藏)。有关五百结集的记录,广律虽已标题为「五百集法」,「五百集法毗尼」,「结集三藏法品」,而古典的毗尼本母,是称为「五百集毗尼」的(『十诵律』五六;『萨婆多摩得勒迦』六)。所以王舍结集,实以集毗尼为首要任务(出经为次要的)。大迦叶发起结集的原因,为了毗尼;首先诵出的,是毗尼;大会责难阿难的,也有关毗尼。在这次结集中,毗尼取得了优先的地位。对戒法,否决佛命的小小戒可舍,而确定了轻重等持的原则,逐渐完成严格而琐碎的规律。对尼众,采取严厉管教的态度,树立尼众绝对尊敬男众的制度。上座的权威也提高了;被称为正统的上座佛教,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的。而大迦叶的头陀行呢,在真正重律学派中,并未受到特别尊重(因为头陀行不重律制),但头陀行因大迦叶而更深的与律行结合。如『增一阿含经』,显出了头陀行的特别尊重。有部旧传的『鼻奈耶』,竟说如来的因事制戒,都出于头陀行者(「十二法人」)的 [P56] 提贡意见了!以戒律为主,加深头陀精神的佛法,也就是所说的小乘了!
五
大迦叶与优波离的王舍结集,在重律的学派来说,可说是成功的,有着深远影响的。但不同的立场,不但阿难曾当众表示出来(小小戒可舍),而会外的比丘众,也不完全满意这一结集。当王舍城的结集终了,『铜鍱律』,『四分律』,『五分律』,都有富兰那长老,率领五百比丘,从南方来王舍城,与大迦叶重论法律的记载。这位富兰那长老,『五分律』列为当时的第二上座。研考起来,这就是释尊早期化度的第七位比丘,耶舍四友之一的富楼那(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应为另一人)。富兰那对大迦叶结集的提出异议,说明了王舍结集,当时就为人所不满(这也就是界外大众结集传说的初型)。据『铜鍱律』说:富兰那长老这样说:「君等结集法律,甚善,然我亲从佛闻,亦应受持」(『小品、五百犍度』‧ 一一)。这是说,你们可以结集,我所知道的,也要受持流通的。这一异议,『 [P57] 四分律』与『五分律』,举出异议的实例,如『五分律』说:「我亲从佛闻:内宿,内熟,自熟,自持食从人受,自取果食,就池水受,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 ……我忍余事,于此七条,不能行之」。这七事(『四分律』作八事),各部的解说,小有出入,今依『五分律』说:内宿,是寺院内藏蓄饮食。内熟,是寺院内煮饮食。自熟,是出家人自己煮饮食。自持食从人受,是自己伸手取食,不必从人受(依优波离律,要别人授──手授或口授,才可以吃)。自取果食,是见到树果,可以自己取来吃。就池水受,是自己从水里取(如藕等)来吃。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是得到果实,如没有净人为净,自己除掉果核,就可以吃了。这都是有关饮食的律制。依优波离说,是不可以的(犯突吉罗);但富楼那长老统率的大众,认为是可以的。这些,佛虽曾一度禁止,但已经开许,所以他们不能接受这七事的制约。富兰那长老的主张,不就是小小戒可舍的一例吗?今日中国佛教的饮食规制,岂不就合于富楼那长老的律制吗?
大迦叶与优波离为主体的王舍结集,以毗尼为重。阿难所诵出的经法,当时 [P58] 还不曾成为论辩主题。但王舍结集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存在。少数不能完全代表大众,这在佛教的发展中,会明显的表显出来! [P59]
《华雨集第三册 二、王舍城结集之研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