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乘「念法」法门
第一节 十法行
方便道的六随念s!ad!-anusmr!taya法门,大乘经中分别论述的,有『摩诃般若经』,『大般涅槃经』,『虚空藏经』等,可说并不太多。然分别阐扬的,如「念佛」法门,就是「大乘佛法」中非常重要的修行了。念smr!ti是忆念,明记不忘,是修习定慧所必不可缺的。其实,任何修行,即使是初学,也要忆念不忘,如忆念而称佛的,名为(持名)「念佛」。同样的意义,持诵经典,名为「念经」;持诵咒语,名为「念咒」。有念诵ja^pa一词,就是口诵心念的意思。现在先说念法dharma$nusmr!ti:在「佛法」中,重于圣道的忆念。「大乘佛法」是「依于胜义」,「依于法界」,「依法性为定量」,也就是重在契证的正法 [P115] ──一切法本不生,一切法本清净,一切法本性空,所以以甚深广大行为主的『般若经』,这样的说「念法」:「菩萨摩诃萨应修念法:于是(善法、不善法、 ……有为法、无为法)法中,乃至无少许念,何况念法」(1)?这是以一切法无所念为「念法」了。然修学甚深法,从「佛法」以来,就有四预流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如实道的方便。在听闻、思惟、修行时,都是不能没有「念」的。「大乘佛法」兴起,当然也是这样。起初,智证的法,是脱落名相,本来如此的;流传世间的教法,是佛所说,多闻圣弟子所传的。依佛及僧而传布,所以法比佛与僧是要抽象些,一般信众多数是念佛、念僧,供养佛及僧。由于佛教界出现了书写的圣典,「念法」法门得到了重大的开展,这是初期大乘──『般若经』等所明白昭示了的。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样说(2):
1.「是般若波罗蜜,若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 2.「应闻般若波罗蜜,应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受 [P116] 持、亲近、读、诵、说、正忆念已,应书经卷,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花、香、璎珞、乃至伎乐」。 3.「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供养、恭敬:华、香乃至幡、盖。……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与他人令学」。 4.「受持般若波罗蜜,亲近、读、诵、说、正忆念;亦为他人,种种因缘演说般若波罗蜜义,开示、分别令易解」。
般若波罗蜜prajn~a^pa^ramita^是智证的甚深法门。菩萨修学般若prajn~a^,摄导施、戒等(六度、四摄)大行,自利利他而到达佛地。般若是甚深的,修学的方便,当然是「亲近善士」等,以闻、思、修而契入正法。所引第一则中:听「闻」般若法门;「受持」是信受忆持在心;「亲近」是「常来(善士处),承奉谘受」;「读」是口受(后来是依经文),一句句的学习;「诵」是熟习了的背诵。以上,是「亲近善士,多闻正法」的详细说明。「为他说」,是「宣传未闻」,使别人也能信受奉行(为他说,也能增进自己的熟习与理解)。「正忆念」 [P117] ,是「如理思惟」的异译。依『智论』,此下有「修」,那就是「法随法行」了 (3)。第一则的修学次第,与「佛法」中「亲近善士」等「预流支」一样,只是说得更详细些。第二则,多了书写经卷与供养。大乘兴起时期,恰好书写经卷流行;般若法门甚深而又通俗化,写经是重要因素。写成一部一部的经典,「法」有了具体的形象,于是受到恭敬供养。用华、香(香有烧香、末香、涂香等多类)、璎珞、幡、盖来供养,还有「伎乐」,那是歌舞(进一步就是戏剧)了。对经典的供养,与供养佛的舍利,是完全相同的。第三则,不但自己如此,还书写经典,布施给别人,使别人也能受持、读、诵、供养。第四则,以经卷布施,虽是功德无量,但般若到底是重于智证的,智证要先得如理的正见,所以为他演说、开示、分别,是更重要的。「正忆念」以前的「为他说」,只是照本宣扬,而「演说般若波罗蜜义、开示、分别」,是深一层的开示、抉择,重于胜解深义。以法为中心的般若法门,自修与利他,采取了这样的方便:甚深而又通俗化, [P118] 通俗而又方便的引入深义的修证。在法的学习,法的流通上,有着不同于初期「佛法」的内容。
听闻、受持、亲近、读、诵、为他说、正忆念,书写、供养、施与他人:在「亲近善士」等固有方便外,增多了书写等通俗易行的的方便,这是大乘兴起时,因教界书写圣典而展开的。『大品经』中,自(三0)「三叹品」到(三八)「法施品」,共九品,二卷多,广说这一系列方便的功德(4)。其他初期大乘经,也有这种情形,如『大宝积经』的『不动如来会』,末品说到:「应当受持、读诵通利,为他广说」。并说:「或于他人有是经卷,应可诣彼而书写之。… …若于彼村求不能得,应诣邻境,书写、受持、读诵通利,复为他人开示演说」 (5)。旧译的『阿!B粊佛国经』,也说到供养经卷(6)。『法华经』的「法师品」,极力赞扬听闻、受持、书写、供养的功德,与『般若经』相同,如说:「若有人闻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有人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于此经卷,敬视如佛,种种供养: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乃至合掌恭敬」(7)。「法师功德品」说到: [P119] 「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能得六根的种种功德(8) 。天台智者大师依此「法师功德品」,立五品法师(9)。等到书写经典盛行了,对于书写、供养(经卷)等功德,经中也就淡了下来。读、诵等方便,经中所说的,或多或少,后起的『无上依经』,总合为持经的十种法(行),如说:「一者、书写,二者、供养,三者、传流[施他],四者、谛听,五者、自读,六者、忆持,七者、广说,八者、自诵,九者、思惟,十者、修行」(10)。十法以「书写」为第一,可见那时的受持、读、诵,可依书写的经典,不一定非从人口受不可了。所以『大智度论』说:「若从佛闻,若从弟子闻,若于经中闻」(11) 。依经文而了解义趣,也就等于从人受学了。
大乘的智行是「念法」为主的,以受持、读、诵等为方便,因经法的「书写」而流行;信行是「念佛」为主的,以称名、礼拜、忏悔等为方便,因「佛像」的兴起而盛行。尤其是经典的「书写」,信行念佛者也赞叹读、诵的功德,如『般舟三昧经』说:「闻是三昧已,书、学、诵、持、为他人说,须臾间,是菩萨 [P120] 功德不可复计」(12)。『念佛三昧分』说:「但能耳闻此三昧名,假令不读、不诵,……皆当次第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听受斯念佛三昧,若读、诵……所得功德,望前布施,不可喻比;……何况有能具足听受修行,演说是功德聚而可校量耶」(13)?「十法行」已成为一切法门的共通方便了。
注【12-001】『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二三(大正八‧三八五下)。
注【12-002】『摩诃般若波罗蜜经』:1.卷八(大正八‧二八0下)。2.卷九(大正八‧二八四下)。3> 卷一0(大正八‧二九三中)。4.卷一0(大正八‧二九四下)。
注【12-003】『大智度论』卷五六(大正二五‧四六一上)。
注【12-004】『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八‧九‧一0(大正八‧二八0上──二九七中)。
注【12-005】『大宝积经』(六)『不动如来会』(大正一一‧一一一下──一一二上)。
注【12-006】『阿!B粊佛国经』卷下(大正一一‧七六四上)。
注【12-007】『妙法莲华经』卷四(大正九‧三0下)。
注【12-008】『妙法莲华经』卷六(大正九‧四七下──五0中)。
注【12-009】『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八上(大正三四‧一0七下──一0八上)。
注【12-010】『无上依经卷下』(大正一六‧四七七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会「 [P121] 最胜天王问般若」)卷五七三(大正七‧九六三上)。
注【12-011】『大智度论』卷一八(大正二五‧一九六上)。
注【12-012】『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0八上)。『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二(大正一三‧八七九中)。
注【12-013】『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卷九(大正一三‧八六四中)。
第二节 书写‧供养与读诵功德
「佛法」重智证而又出重信的方便;般若是甚深法,重智证的,也传出了重信的方便,那就是书写,供养等了。『大智度论』卷五八(大正二五‧四七二下)说:
「是般若有种种门入:若闻、持乃至正忆念者,智慧精进门入;书写、供养者,信及精进门入。若一心深信,则供养经卷胜(于闻、持等);若不一心,虽受持而不如(闻、持等)」。
从智慧入门,从信入门,都可以深入般若,智与信到底是不容许别行的。初入般若,适应不同根性,可以有此二门,而最重要的,还是真诚一心;如不能一 [P122] 心,都是不能得真实功德的。在正法中心的般若法门中,重信的书写、供养、施他,是「大乘佛法」时代的特色。由于般若法门的容受通俗的方便,读、诵也就有了不同的意义,这不妨一一的说明。
…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二章 大乘「念法」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