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三章 大乘「念佛」法门

  第三章 大乘「念佛」法门

  

  第一节 信方便的易行道

  「佛法」,有适应慧强信弱的,有适应信强慧弱的,根性不同,适应的修行方便,也就多少不同。「大乘佛法」,理想与信仰的成分增多,以信为先的方便,也就越来越重要。然「大乘佛法」主流,仍是重慧的甚深广大的菩萨道。修菩萨行,是「大乘佛法」所共的,而慧prajn~a^与信s/raddha^的适应,不同而又相通。如重慧而以「法」为主的,闻、思、修、证,而又有书写、供养、读诵功德的方便,如上一章所说。重信而以「佛」(菩萨、天)为主的,以称名、忏悔等为方便,然也有念佛实相的深行。说到「大乘佛法」的念佛buddha$nusmr!ti,内容异常的广大,先从「易行道」说起。 [P134]

  

  「大乘佛法」以无上圆满的佛为究极理想,而从菩萨bodhisattva的广大修行中去完成。菩萨的发心:「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1),先人后己的精神,是希有难得的!发心修行,从释尊过去生中的修行事迹来说,特别是布施,为了慈济众生,不惜牺牲一切,甚至奉献自己的生命。菩萨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这是随顺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说的,其实,「佛言无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以故言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2)。在无量时劫中修行,「任重道远」,没有比菩萨更伟大了!菩萨的广大修行,惟有胜解adhimoks!a一切法空sarvadharma-s/u^nyata^,才有可能,如『瑜伽师地论』卷三六(大正三0‧四八七中)说:

  

   「若能如实了知生死,即无染心流转生死;若于生死不以无常等行深心厌离,即不速疾入般涅槃。若于涅槃不深怖畏,即能圆满涅槃资粮;虽于涅槃见有微妙胜利功德,而不深愿速证涅槃。是诸菩萨于证无上正等菩提有大方便,是大方便依止最胜空性胜解,是故菩萨修习学道所摄最胜空性胜 [P135] 解,名为能证如来妙智广大方便」。

  

  『瑜伽论』所说空义,与『中论』有所不同,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道,非有「空性胜解」不可,是一致的见解。佛果究竟圆满,菩萨的广大修行,当然不是「急功近利」者所能成办的。在修行过程中,有的中途退失,名为「败坏菩萨」;有的久劫修行,到不退转──阿惟越致avinivartani^ya地,再进修到圆成佛果。修菩萨行到不转地,「是法甚深,久乃可得」,对一般人来说,这样的甚深难行道,可能会中途退失的,正如『般若经』所说:「无量阿僧祇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萨道,……若一若二住阿惟越致地」 (3)。行菩萨道成佛的法门,广大甚深,不是简易的事;说老实话,这不是人人所能修学的。所以释尊成佛,一般弟子都是求证阿罗汉而入涅槃的,传说仅弥勒Maitreya 一人未来成佛。菩萨道难行苦行,「大乘佛法」也是这样而出现于印度的。不过,究竟圆满的佛果,广大甚深的菩萨行,应该是见闻者所有心向往的;如此的深妙大法,也总希望能长住世间,利益众生,所以适应一般根性,(继承「佛法」 [P136] 的「念佛」),有易行道的安立,易行而又能成为难行道的方便。这与智证的正法甚深,而又安立书写、供养、施他、读诵功德等方便,意趣可说是同一的。

  

  

  现在来说「大乘佛法」中,以「念佛」为主的易行道,如龙树Na^ga^rjuna 『十住毗婆沙论』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上──中)说:

  

   「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 「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十住毗婆沙论』是『华严经』「十地品」偈颂的广分别。『十住毗婆沙论』所说的易行道,先说称念佛(及菩萨)名,忆念,礼拜,进一步如『论』卷五(大正二六‧四五上) 说: [P137] 「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复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原则的说,易行道是广义的念佛法门。对于佛,称(佛)名是语业,礼拜是身业,忆念是意业:这是对佛敬信而起的清净三业。在佛前,修忏悔行,劝请行,随喜行,以回向佛道作结。这一念佛法门,在龙树(西元二、三世纪间)时代,大乘行者,主要是在家的善男子、善女人,很多是这样修行的,如『大智度论』卷六一(大正二五‧四九五中)说:

  

   「菩萨礼佛有三品:一者、悔过品,二者、随喜回向品,三者、劝请诸佛品」。

  

  三品修行的内容,『智度论』作了简要的介绍:「菩萨法,昼三时,夜三时,常行三事: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礼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过(去)世,无量劫身、口、意恶业罪,于十方现在佛前忏悔,愿令灭除,不复更作。中、暮,夜三亦如是。二者、念十方三世诸佛所行功德,及弟子众所有功德, [P138] 随喜劝助。三者、劝请现在十方诸佛初转*轮;及请诸佛久住世间无量劫,度脱一切。菩萨行此三事,功德无量,转近得佛」(4)。日夜六时,菩萨于佛前行此三事,与中国佛教的早、晚课诵相近。易行道的功德无量,主要能保持大乘信心,不致于退失。『十住毗婆沙论』说:「佛法有无量门,……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5)。这是二类根性,也就是重智与重信的不同。『智度论』也说:「若闻、持乃至正忆念者,智慧精进门入;书写、供养者,信及精进门入」;「菩萨有二种:一者、有慈悲心,多为众生;二者、多集诸佛功德」(6)。所说略有差别,总不外乎在甚深难行的正常道外,别说菩萨初学的通俗法门。然重智(及慈悲)与重信,只是初入门者的偏重,不是截然不同的法门,所以『十住毗婆沙论』卷六(大正二六‧四九中──下)说:

  

   「是菩萨以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故,福力转增,心调柔软,于诸佛无量功德清净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诸大菩萨清净大行,希有难事,亦能信受」。 [P139] 「信诸佛菩萨无量甚深清净第一功德已,愍伤诸众生无此功德,但以诸邪见,受种种苦恼,故深生悲心。……以悲心故,为求随意使得安乐,则名 慈心。……随所能作,利益众生,发坚固施心」。

  

  依『论』所说,修易行道而能成就信心的,就能引生慈悲心,能进修施等六波罗蜜。这可见菩萨道是一贯的,重信的易行道,重悲智的难行道,并不是对立,而只是入门有些偏重而已。

  

  『大智度论』所说的「礼佛三品」,是出于汉安世高所译的『舍利弗悔过经』。舍利弗S/a^riputra启问:「前世为恶,当何用悔之乎」?佛答分三段:悔过,助其欢喜[随喜],劝请。舍利弗再问:「欲求佛道者,当何以愿为得之」?佛答说:「取诸学道以来所得福德,皆集聚合会,以持好心施与[回向]天下十方人民、父母、蜎飞蠕动之类」。末后说:种种福德,「不如持悔过经,昼夜各三过读一日」(7)。『舍利弗悔过经』的内容,是在十方如来前,忏悔,随喜,劝请,回向,与『十住毗婆沙论』所引的经说相合。这部经,有梁僧伽婆罗Sam!ghavarman [P140] 异译的『菩萨藏经』;隋阇那崛多Jn~a^nagupta共达多Dharmagupta 等译的『大乘三聚忏悔经』(西藏译名『圣大乘灭业障经』)。异译的组织小异,分为忏悔及三聚──随喜功德聚,劝请功德聚,回向功德聚。忏悔中,说到罪业随心,空不可得的深义。这部经,古代每称之为「三品经」,如汉安玄所译的『法镜经』说:「昼三夜亦三,以诵三品经事」;晋竺法护Dharmaraks!a的『离垢施女经』说:「三品诸佛经典」,「昼夜奉行三品法」(8)。说到这三品内容的经典很多,可见这是初期大乘盛行的易行道。「三品」,或作「修行三分,诵三分经」;或作「三支经」。这可能「品」是pa^ks!ika^的义译,如「三十七菩提分」,或译「三十七觉品」、「三十七觉支」。但晚期的异译,转化为「三聚」或「三蕴」(「三阴」);蕴,那是skandha了。经名「三品」,而实际有四分:「忏悔」,「随喜」,「劝请」,「回向」,这是值得注意的!依个人的意见,三分、四分是次第集成的。原始是「忏悔」部分,所以经末称此为「悔过经」;异译名为「三聚忏悔」、「灭业障」。异译『菩萨藏经』说,「此经名灭 [P141] 业障碍,……亦名菩萨藏,……亦名断一切疑」(9)。「菩萨藏」与「断一切疑」,是一部分大乘经的通称,「灭业障碍」才是主题。所以推定这是该经的原始部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自三0到三八品,为善男子、善女人,广说听闻、受持……书写、供养、施他的功德,三九品名「随喜品」,明无相的随喜回向。『大智度论』说「礼佛三品」,以「随喜回向」为一品,是随顺『般若经』而说的。回向,不只是[随喜]回向,修一切行,末后都是要回向的。忏悔回向,与『般若经』的随喜回向相结合,成为二品行。如『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说:「我悔一切过,劝助[随喜]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10)。弥勒Maitreya 菩萨「不持耳、鼻、头、目、手、足、身命、珍宝、城邑、妻子及以国土,布施与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权方便安乐之行,…

《华雨集第二册 中编「大乘佛法」第三章 大乘「念佛」法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