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大乘佛法」第叁章 大乘「念佛」法門

  第叁章 大乘「念佛」法門

  

  第一節 信方便的易行道

  「佛法」,有適應慧強信弱的,有適應信強慧弱的,根性不同,適應的修行方便,也就多少不同。「大乘佛法」,理想與信仰的成分增多,以信爲先的方便,也就越來越重要。然「大乘佛法」主流,仍是重慧的甚深廣大的菩薩道。修菩薩行,是「大乘佛法」所共的,而慧prajn~a^與信s/raddha^的適應,不同而又相通。如重慧而以「法」爲主的,聞、思、修、證,而又有書寫、供養、讀誦功德的方便,如上一章所說。重信而以「佛」(菩薩、天)爲主的,以稱名、忏悔等爲方便,然也有念佛實相的深行。說到「大乘佛法」的念佛buddha$nusmr!ti,內容異常的廣大,先從「易行道」說起。 [P134]

  

  「大乘佛法」以無上圓滿的佛爲究極理想,而從菩薩bodhisattva的廣大修行中去完成。菩薩的發心:「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1),先人後己的精神,是希有難得的!發心修行,從釋尊過去生中的修行事迹來說,特別是布施,爲了慈濟衆生,不惜犧牲一切,甚至奉獻自己的生命。菩薩要修行叁大阿僧祇劫,這是隨順說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說的,其實,「佛言無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衆生,何以故言叁阿僧祇劫?叁阿僧祇劫有量有限」(2)。在無量時劫中修行,「任重道遠」,沒有比菩薩更偉大了!菩薩的廣大修行,惟有勝解adhimoks!a一切法空sarvadharma-s/u^nyata^,才有可能,如『瑜伽師地論』卷叁六(大正叁0‧四八七中)說:

  

   「若能如實了知生死,即無染心流轉生死;若于生死不以無常等行深心厭離,即不速疾入般涅槃。若于涅槃不深怖畏,即能圓滿涅槃資糧;雖于涅槃見有微妙勝利功德,而不深願速證涅槃。是諸菩薩于證無上正等菩提有大方便,是大方便依止最勝空性勝解,是故菩薩修習學道所攝最勝空性勝 [P135] 解,名爲能證如來妙智廣大方便」。

  

  『瑜伽論』所說空義,與『中論』有所不同,然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薩道,非有「空性勝解」不可,是一致的見解。佛果究竟圓滿,菩薩的廣大修行,當然不是「急功近利」者所能成辦的。在修行過程中,有的中途退失,名爲「敗壞菩薩」;有的久劫修行,到不退轉──阿惟越致avinivartani^ya地,再進修到圓成佛果。修菩薩行到不轉地,「是法甚深,久乃可得」,對一般人來說,這樣的甚深難行道,可能會中途退失的,正如『般若經』所說:「無量阿僧祇衆生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行菩薩道,……若一若二住阿惟越致地」 (3)。行菩薩道成佛的法門,廣大甚深,不是簡易的事;說老實話,這不是人人所能修學的。所以釋尊成佛,一般弟子都是求證阿羅漢而入涅槃的,傳說僅彌勒Maitreya 一人未來成佛。菩薩道難行苦行,「大乘佛法」也是這樣而出現于印度的。不過,究竟圓滿的佛果,廣大甚深的菩薩行,應該是見聞者所有心向往的;如此的深妙大法,也總希望能長住世間,利益衆生,所以適應一般根性,(繼承「佛法」 [P136] 的「念佛」),有易行道的安立,易行而又能成爲難行道的方便。這與智證的正法甚深,而又安立書寫、供養、施他、讀誦功德等方便,意趣可說是同一的。

  

  

  現在來說「大乘佛法」中,以「念佛」爲主的易行道,如龍樹Na^ga^rjuna 『十住毗婆沙論』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上──中)說:

  

   「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爲說之」! 「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十住毗婆沙論』是『華嚴經』「十地品」偈頌的廣分別。『十住毗婆沙論』所說的易行道,先說稱念佛(及菩薩)名,憶念,禮拜,進一步如『論』卷五(大正二六‧四五上) 說: [P137] 「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憶念、稱名、禮敬而已,複應于諸佛所,忏悔、勸請、隨喜、回向」。

  

  原則的說,易行道是廣義的念佛法門。對于佛,稱(佛)名是語業,禮拜是身業,憶念是意業:這是對佛敬信而起的清淨叁業。在佛前,修忏悔行,勸請行,隨喜行,以回向佛道作結。這一念佛法門,在龍樹(西元二、叁世紀間)時代,大乘行者,主要是在家的善男子、善女人,很多是這樣修行的,如『大智度論』卷六一(大正二五‧四九五中)說:

  

   「菩薩禮佛有叁品:一者、悔過品,二者、隨喜回向品,叁者、勸請諸佛品」。

  

  叁品修行的內容,『智度論』作了簡要的介紹:「菩薩法,晝叁時,夜叁時,常行叁事: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禮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過(去)世,無量劫身、口、意惡業罪,于十方現在佛前忏悔,願令滅除,不複更作。中、暮,夜叁亦如是。二者、念十方叁世諸佛所行功德,及弟子衆所有功德, [P138] 隨喜勸助。叁者、勸請現在十方諸佛初轉*輪;及請諸佛久住世間無量劫,度脫一切。菩薩行此叁事,功德無量,轉近得佛」(4)。日夜六時,菩薩于佛前行此叁事,與中國佛教的早、晚課誦相近。易行道的功德無量,主要能保持大乘信心,不致于退失。『十住毗婆沙論』說:「佛法有無量門,……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5)。這是二類根性,也就是重智與重信的不同。『智度論』也說:「若聞、持乃至正憶念者,智慧精進門入;書寫、供養者,信及精進門入」;「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爲衆生;二者、多集諸佛功德」(6)。所說略有差別,總不外乎在甚深難行的正常道外,別說菩薩初學的通俗法門。然重智(及慈悲)與重信,只是初入門者的偏重,不是截然不同的法門,所以『十住毗婆沙論』卷六(大正二六‧四九中──下)說:

  

   「是菩薩以忏悔、勸請、隨喜、回向故,福力轉增,心調柔軟,于諸佛無量功德清淨第一,凡夫所不信而能信受;及諸大菩薩清淨大行,希有難事,亦能信受」。 [P139] 「信諸佛菩薩無量甚深清淨第一功德已,愍傷諸衆生無此功德,但以諸邪見,受種種苦惱,故深生悲心。……以悲心故,爲求隨意使得安樂,則名 慈心。……隨所能作,利益衆生,發堅固施心」。

  

  依『論』所說,修易行道而能成就信心的,就能引生慈悲心,能進修施等六波羅蜜。這可見菩薩道是一貫的,重信的易行道,重悲智的難行道,並不是對立,而只是入門有些偏重而已。

  

  『大智度論』所說的「禮佛叁品」,是出于漢安世高所譯的『舍利弗悔過經』。舍利弗S/a^riputra啓問:「前世爲惡,當何用悔之乎」?佛答分叁段:悔過,助其歡喜[隨喜],勸請。舍利弗再問:「欲求佛道者,當何以願爲得之」?佛答說:「取諸學道以來所得福德,皆集聚合會,以持好心施與[回向]天下十方人民、父母、蜎飛蠕動之類」。末後說:種種福德,「不如持悔過經,晝夜各叁過讀一日」(7)。『舍利弗悔過經』的內容,是在十方如來前,忏悔,隨喜,勸請,回向,與『十住毗婆沙論』所引的經說相合。這部經,有梁僧伽婆羅Sam!ghavarman [P140] 異譯的『菩薩藏經』;隋阇那崛多Jn~a^nagupta共達多Dharmagupta 等譯的『大乘叁聚忏悔經』(西藏譯名『聖大乘滅業障經』)。異譯的組織小異,分爲忏悔及叁聚──隨喜功德聚,勸請功德聚,回向功德聚。忏悔中,說到罪業隨心,空不可得的深義。這部經,古代每稱之爲「叁品經」,如漢安玄所譯的『法鏡經』說:「晝叁夜亦叁,以誦叁品經事」;晉竺法護Dharmaraks!a的『離垢施女經』說:「叁品諸佛經典」,「晝夜奉行叁品法」(8)。說到這叁品內容的經典很多,可見這是初期大乘盛行的易行道。「叁品」,或作「修行叁分,誦叁分經」;或作「叁支經」。這可能「品」是pa^ks!ika^的義譯,如「叁十七菩提分」,或譯「叁十七覺品」、「叁十七覺支」。但晚期的異譯,轉化爲「叁聚」或「叁蘊」(「叁陰」);蘊,那是skandha了。經名「叁品」,而實際有四分:「忏悔」,「隨喜」,「勸請」,「回向」,這是值得注意的!依個人的意見,叁分、四分是次第集成的。原始是「忏悔」部分,所以經末稱此爲「悔過經」;異譯名爲「叁聚忏悔」、「滅業障」。異譯『菩薩藏經』說,「此經名滅 [P141] 業障礙,……亦名菩薩藏,……亦名斷一切疑」(9)。「菩薩藏」與「斷一切疑」,是一部分大乘經的通稱,「滅業障礙」才是主題。所以推定這是該經的原始部分。『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自叁0到叁八品,爲善男子、善女人,廣說聽聞、受持……書寫、供養、施他的功德,叁九品名「隨喜品」,明無相的隨喜回向。『大智度論』說「禮佛叁品」,以「隨喜回向」爲一品,是隨順『般若經』而說的。回向,不只是[隨喜]回向,修一切行,末後都是要回向的。忏悔回向,與『般若經』的隨喜回向相結合,成爲二品行。如『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說:「我悔一切過,勸助[隨喜]衆道德,歸命禮諸佛,令得無上慧」(10)。彌勒Maitreya 菩薩「不持耳、鼻、頭、目、手、足、身命、珍寶、城邑、妻子及以國土,布施與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權方便安樂之行,…

《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大乘佛法」第叁章 大乘「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