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大乘佛法」第叁章 大乘「念佛」法門▪P2

  ..續本文上一頁得致無上正真之道」(11) 。這是忏悔、隨喜的易行道,淨土行(12)。在這二品上,加勸請行,成爲叁品法門。至于回向,無論是一行、二行、叁行,都是以回向作結。如以回向爲一行,那就成爲四分行了(13)。 [P142]

  

  在佛前修忏悔、隨喜、勸請、回向,在「初期大乘」時代,非常的流行。如『賢劫經』說:「念佛法,勤悔過,樂助[隨喜]功德,施衆生因[回向],勸諸佛」(14) 。『思益梵天所問經』說:「有四法善知方便,何等四?一者、順衆生意;二者、于他功德起隨喜心;叁者、悔過除罪;四者、勸請諸佛」(15)。這一通俗易行的方便,與文殊師利Man~jus/ri^及普賢Samantabhadra有關;文殊與普賢二大士,是『華嚴經』中佛的二大輔弼,所以也與「華嚴」有關。先提到兩部經:一、晉聶道真所譯的『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叁曼陀跋陀羅,是普賢梵語的音譯。這部經是「佛在摩竭提國,清淨法處,自然金剛座,光影甚明」,也就是『華嚴經』「初會」的說處;經是普賢爲文殊說的。經的內容是:悔過,禮,願樂助其歡喜[隨喜],勸請諸佛──轉*輪與住世,施與[回向]。末後總結說:「是善男子、善女人,晝夜各叁勸樂法行:所當悔者悔之,所當忍者忍之,所當禮者禮之,所當願樂[隨喜]者願樂之,所當請勸者請勸之,所當施與者施與之」(16)。「悔」是自說罪過;「忍」是容忍,是忏摩的義譯:合起來就是忏悔。經文正宗 [P143] 分,分「悔過品」,「願樂品」,「請勸品」,與「叁品法行」相同。但在「願樂品」中,多了禮敬「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諸迦羅蜜[善知識]、父母、及阿羅漢、辟支佛」,凡是有功德而可敬的,都作禮,這是從隨喜一切功德而來的。「叁品」本是「禮佛叁品」,是在佛前禮敬而修行的。這部經說到:「般若波羅蜜,兜沙陀比羅經」;「兜沙陀比羅經」,義譯爲「如來藏[箧]經」,爲華嚴法門最初集成的經名。這部經的成立,『般若』與『華嚴』經已開始流傳了。二、竺法護譯的『佛說文殊悔過經』,是文殊爲如來齊光照耀菩薩說的。經文不分品,內容是:禮佛,悔過,勸助[隨喜]衆德,勸轉*輪,諸佛住世,供養諸佛,(回向)我及衆生成佛道。對于禮佛──五體投地,作了「表法」的解說(17)。經上說:「或問上界悔過之處,十地,十忍,十分別事,十瑞,十持,十印,十叁昧」 (18),顯然的與「華嚴」內容相通。這兩部重于忏悔的經,文殊說,或普賢爲文殊說,與華嚴法門有關,比起「叁品經」來,雖同樣的是通俗的易行道,而又通于深義了(19)。 [P144]

  

  「六十華嚴」的傳譯者──佛陀跋陀羅Buddhabhadra,于晉元熙二年(西元四二0),譯出『文殊師利發願經』,共四十四頌,與『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文殊悔過經』,非常接近。唐不空Amoghavajra所譯的『普賢行願贊』,六十二頌,與「四十華嚴」末卷偈頌相同,都是『文殊師利發願經』的增廣本。依『文殊師利發願經記』說:「晉元熙二年,歲在庚申,于揚州鬥場寺,(佛陀跋陀羅)禅師新出。雲:外國四部衆禮佛時,多誦此經以發願求佛道」(20) 。大抵『舍利弗悔過經』、『文殊悔過經』等,文字長了些,要晝夜叁時 ──一日誦念六次,不太方便,所以編爲簡要的偈頌。如龍樹的『寶行王正論』說:「爲此因及果,現前佛支提(即佛舍利塔),日夜各叁遍,願誦二十偈」。二十偈的內容,也就是禮敬,離惡(忏罪),隨喜,請轉*輪,「窮生死後際」是常住世間,回向發願(21) 。『文殊師利發願經』,是日常持誦的誦本,與『普賢行願贊』等,內容都是七分:禮佛(贊佛),供養佛,忏悔,隨喜,請轉*輪,請佛住世,回向。這是「六十華嚴」、「八十華嚴」經所沒有的,「四十華 [P145] 嚴」把偈頌編入『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末了,長行爲了滿足「十」數,加上「恒順衆生」與「常隨佛學」,這是偈頌所沒有的。『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說:「持是功德,令一切(衆生)與某[自己名字],……生有佛處,有菩薩處,皆令生須呵摩提阿彌陀佛剎」(22)。這一法門,是易行道,淨土方便道,發願往生,是不限于某一淨土的,但經文卻提到了須呵摩提Sukha^vati^阿彌陀Amita^bha佛剎。須呵摩提是極樂或安樂的音譯。『文殊師利發願經』說:「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23)。易行方便與往生極樂,有了更密切的關系。

  

  在佛前忏悔、隨喜、勸請,本是爲初學者開示的通俗易行法門。文殊與勸發菩提心有關,「爲一切師」,如『濡首菩薩清淨分衛經』等說。文殊又與忏罪有關,如『阿阇世王經』、『如幻叁昧經』說。悔過等叁品法門,終于與文殊,因文殊而與普賢有關了,也就與華嚴法門有關,如『十住毗婆沙論』,將『十地經』所沒有說的稱名、憶念、禮拜、忏悔、隨喜、勸請,附入初地中。西元叁、四 [P146] 世紀間,竺法護與聶道真,譯出與文殊(更與普賢)有關的『文殊悔過經』,『叁曼陀跋陀羅菩薩經』;西元五世紀初,譯出的『文殊師利發願經』,已是當時印度日常持誦的法門了。通俗易行而又與深義相通,到「四十華嚴」而充分明了出來。這是重信的、易行的廣義念佛法門(24)。

  

  叁支法門,名爲叁支而其實有六支:叁支是禮敬現在十方佛(「禮敬諸佛」而後修的);忏悔;勸請中有「請佛說法」、「請佛住世」;隨喜;末後又有回向。或加入「供養」(供養也本是對佛的禮敬),如『文殊師利發願頌』所說。宗喀巴Tson%-kha-pa所造『菩提道次第廣論』,也依『華嚴經』頌而說七支,作爲積集順道資糧,淨治業障逆緣的加行(25)。遲一些譯出的,還有唐那提Nadi 譯『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內容爲七支:禮敬,歸依,忏悔,勸請(轉正*輪,不般涅槃),隨喜,回向,發願(26)。唐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五)「滅業障品」,以「四種對治業障」:于十方世界一切如來前,「說一切罪」(忏悔);勸請(說法及久住世間);隨喜;回向。與「叁品經」相合 [P147] (27)。趙宋施護Da^napa^la譯『佛說法集名數經』,說「七種最上供養」,內容爲:禮拜,供養,忏悔,隨喜,勸請,發願,回向(28)。先後的開合、增減,總列而比對如下(29):

  

  圖片

     │A│B│C│D│E│F│G│H│I

   ────┼─┼─┼─┼─┼─┼─┼─┼─┼──

    禮敬諸佛│ │ │1.│1.│1.│1.│1.│1.│1.

   ────┤ │ ├─┼─┼─┼─┼─┼─┼──

    稱贊如來│ │ │ │ │ │ │2.│2.│

   ────┤ │ │ │ │ │ ├─┼─┼──

    廣修供養│ │ │ │2.│ │6.│3.│3.│2. 

   ────┼─┼─┼─┼─┼─┼─┼─┼─┼──

    忏悔業障│1.│3.│3.│3.│2.│2.│4.│4.│3.

   ────┼─┼─┼─┼─┼─┼─┼─┼─┼──

    隨喜功德│2.│2.│5.│4.│3.│3.│5.│5.│4.

   ────┼─┼─┼─┼─┼─┼─┼─┼─┼──

    請轉*輪│ │ │ │ │4.│4.│6.│6.│5.

   ────┤ │ │ │ ├─┼─┼─┼─┼──

    請佛住世│3.│4.│4.│5.│5.│5.│7.│7.│6. 

   ────┼─┼─┼─┼─┼─┼─┼─┼─┼──

    常隨佛學│ │ │ │ │ │ │ │8.│

   ────┤ ├─┤ │ │ │ │ ├─┤

    恒順衆生│ │1.│ │ │ │ │ │9.│

   ────┼─┼─┼─┼─┼─┤ ├─┼─┼──

  [P148]

  

    普皆回向│4.│ │6.│7.│6.│ │8.│10│7. 

   ────┼─┤ ├─┼─┼─┤ ├─┼─┼──

    發廣大願│ │ │7.│6.│ │ │ │ │

   ────┤ │ ├─┼─┤ │ │ │ │

    歸依叁寶│ │ │2.│ │ │ │ │ │

   ────┴─┴─┴─┴─┴─┴─┴─┴─┴──

  

  

  

  注【14-001】『大般涅槃經』卷叁九(大正一二‧五九0上)。

  注【14-002】『大智度論』卷四(大正二五‧九二中)。

  注【14-003】『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九(大正八‧二八四下)。

  注【14-004】『大智度論』卷七(大正二五‧一一0上)。

  注【14-005】『十住毗婆沙論』卷五(大正二六‧四一中)。

  注【14-006】『大智度論』卷五八(大正二五‧四七二下)。又卷叁八(大正二五‧叁四二中)。

  注【14-007】『舍利弗悔過經』(大正二四‧一0九0上──一0九一中)。

  注【14-008】『法鏡經』(大正一二‧一八下)。『離垢施女經』(大正一二‧九五下)。

  注【14-009】『菩薩藏經』(大正二四‧一0八九下)。

  注【14-010】『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大正一…

《華雨集第二冊 中編「大乘佛法」第叁章 大乘「念佛」法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