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传〕!大师言(9):汝今悲泣,更忧(10)阿谁?忧吾不知去处在!若不知去处,终不别汝。汝等悲泣,即不知吾去(11)处;若知去处,即不悲泣。
四
性(12)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汝等尽坐(13),吾与汝(14)一偈 ──真假动静(15)偈,汝[卍]等尽诵取。见此偈意,汝与(16)吾同,于此修行,不失宗旨。众僧礼拜,请大师留偈,敬心受持。
五
偈曰:
一切无有真, 不以见于真, 若见于(17)真者, 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 离假即心真, 自心不离假, 无真何处真! 有情(18)即解动, 无情[卍]即不动, 若修不动行, 同无情不动。 若见真不动, 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 无情无佛种(19)。 能善分别相, 第一义不动, 若悟作此见, 则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者, 努力须用意, 莫于大乘门, 却执生死智! [P477] 前头人相应, 即共论佛语;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20)。 此教本无诤, 诤即(21)失道意, 执迷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六
众僧既闻,识大师意,更不敢诤,依法修行。一时礼拜,即知(22)大师不久(23)住世。
注【24-001】「天」上,「原本」脱「先」字,今补。
注【24-002】「元」,「原本」作「无」,今改。
注【24-003】「新」,「原本」作「[木蕇]」,依「明本」改。
注【24-004】「吾」,「原本」作「五」,依「明本」改。
注【24-005】「汝」,「原本」作「外」,依「明本」改。
注【24-006】「汝」,「原本」作「与」,今改。
注【24-007】「不善」,「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注【24-008】「余」,「原本」作「除」,依「明本」改。
注【24-009】「大师言」,「原本」缺,今补。
注【24-010】「爱」,「原本」作「有」,依「明本」改。
注【24-011】「去」,「原本」缺,依「明本」补。 [P478]
注【24-012】「性」下,「原本」有「听」字,依「明本」删。
注【24-013】「坐」,「原本」作「座」,依「明本」改。
注【24-014】「汝」,「原本」作「如」,依「明本」改。
注【24-015】「静」,「原本」作「净」,依「明本」改。
注【24-016】「与」,「原本」缺,今补。
注【24-017】「于」,「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注【24-018】「情」,「原本」作「性」,依「明本」改。
注【24-019】「种」,「原本」作「众」,依「明本」改。
注【24-020】「欢喜」,「原本」作「劝善」,依「明本」改。
注【24-021】「诤即」,「原本」作「无诤」,依「明本」改。
注【24-022】「知」,「原本」作「之」,依「明本」改。
注【24-023】「久」,「原本」作「求」,依「明本」改。
七──
一
上座法海向前言:大师!大师去后,衣法当付何人?大师言:法即付了,汝不须问。吾灭后二十余年,邪法缭(1)乱,惑吾宗旨。有人出来,不惜身命,定(2)佛教是非,竖立宗旨,即是吾正法。 [P479]
二
衣不合传(3)。汝不信,吾与诵先代五祖传衣付法颂(4)。若据第一祖达磨颂意,即不合传衣。
三
听吾(5)与汝颂(6),第一祖达磨和尚颂曰:
「吾来大(7)唐国, 传教救迷情(8), 一花开五叶, 结!8騔自然成。」 第二祖慧可和尚颂曰:
「本来缘有地, 从地种花生, 当本元(9)无地, 花从何处生?」 第三祖僧璨和尚颂曰:
「花种虽因地, 地上种花(10)生, 花种无生性(11), 于地亦无生。」 第四祖道信和尚颂曰:
「 花种有生性, 因地种花生, 光(12)缘不和合, 一切尽无生。」 第五祖弘忍和尚颂曰:
「有情来下种, 无情花即生, 无情又无种, 心地亦无生。」 [P480] 第六祖慧能和尚颂曰:
「心地含情种, 法雨即花生, 自悟(13)花情种, 菩提!8騔自成。」
四
能大师言:汝等听吾作二偈,取达磨和尚颂意。汝迷人依此颂修行,必当见性。第一颂曰:
「心地邪花放, 五叶逐根随, 共造无明业(14), 见被业[卍]风吹。」 第二颂曰:
「心地正花放, 五叶逐根(15)随, 共修般若慧, 当来佛菩提。」
五
六祖说偈已了,放众人(16)散。门人出外思惟,即知大师不久住世〔传〕。
注【25-001】「缭」,「原本」作「辽」,今改。
注【25-002】「定」,「原本」作「弟」,今改。
注【25-003】「传」,「原本」作「转」,依「明本」改。
注【25-004】「颂」,「原本」作「诵」,今改。
注【25-005】「吾」,「原本」作「五」,今改。 [P481]
注【25-006】「颂」下,有「颂曰」二字,今删。
注【25-007】「来大」,「原本」作「大来」,今改正。
注【25-008】「迷情」,「原本」作「名清」,依「明本」改。
注【25-009】「元」,「原本」作「愿」,今改。
注【25-010】「花」,「原本」作「化」,今改。
注【25-011】「生性」,「原本」作「性生」,今改正。
注【25-012】「光」,「原本」作「先」,今改。
注【25-013】「悟」,「原本」作「吾」,依「明本」改。
注【25-014】「业」,「原本」作「叶」,今改。
注【25-015】「根」,「原本」作「恨」,今改。
注【25-016】「人」,「原本」作「生」,今改。
八──
一
六祖后至八月三日食后,大师言:汝等依位坐(1),「吾」(2) 今共汝(3)等别。
二
法海问(4)言:此顿教法传受,从上已来,至今几代?六祖言:初传受七佛,释迦牟尼佛第七。大迦叶第八,阿难第九,末田地第十,商那和修第十 [P482] 一,优婆!5鵋多第十二,提多迦第十三,佛陀难提第十四,佛陀密多第十五,!6虎比丘第十六,富那奢第十七,马鸣第十八,毗罗尊者第十九,龙树第二十,迦那提婆第二十一,罗!7亩罗第二十二,僧迦那提第二十三,僧迦耶(5)舍第二十四,鸠摩罗驮第二十五,阇耶多第二十六,婆修盘多第二十七,摩拿罗第二十八,鹤勒那第二十九,师子比丘第三十,舍那婆斯第三十一,优婆堀第三十二,僧伽 (6)罗第三十三,婆须(7)蜜多第三十四。南天竺(8)国王子第三子菩提达摩第三十五。唐国,僧慧可第三十六,僧璨第三十七,道信第三十八,弘忍第三十九,慧能自身当今受法第四十(9)。大师言:今日已后,递(10)相传受,须有依约,莫失宗旨!
三
法海又白:大师今去,留付何法?令(11)后代人如何见佛?六祖言:汝听!后代迷人,但识众生,即能见佛。若不识众生,觅佛万劫不得见也。吾[卍] 今教汝识众生见佛,更留见真佛解脱颂。迷即不见佛,悟者即见。法海愿闻,代代流传,世世不绝。 [P483]
四
六祖言:汝听!吾与汝(12)说,后代世人,若欲觅佛,但识佛心众生,即能识佛。即缘有众生(13),离众生无佛。心迷即佛众生,悟即众生佛。愚痴佛众生,智慧众生佛。心崄(14)佛众生,平等众生佛。一生心若崄[卍],佛在众生中;一念悟即(15)平,即众生是(16)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传〕!
五
大师言:汝等门人好住。吾留一颂,名自性佛真解脱颂。后代迷人(17) ,闻(18)此颂意(19),即见自心自性真佛。与(20)汝此颂,吾共汝别。颂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见三毒是真魔(21), 邪见之人魔[卍]在舍, 正见之(22)人佛则遇。 性中(23)邪见三毒生, 即是魔[卍]王来住舍; 正见忽除(24)三毒心(25), 魔[卍]变成佛真无假。 化身报身及净身, 三身元(26)本是一身, [P484] 若向身中觅自性(27), 即是成(28)佛菩提因。 本从化(29)身生净性, 净性常在化[卍]身中, 性使化[卍]身行正道, 当来圆满(30)最真净(31)。 淫(32)性本是(33)清净因, 除淫[卍]即(34)无净性身, 性中但自离五(35)欲, 见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悟(36)顿教门, 悟即眼前见世(37)尊。 若欲修行去(38)觅佛, 不知何处欲求真! 若能身中自有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自不求真外觅佛, 去觅总是大痴人! 顿教法者是西流, 求度世人须自修, 今报(39)世间学道者, 不于此事(40)大悠悠!
注【26-001】「依位坐」,「原本」作「善位座」,今改。 [P485]
注【26-002】「吾」,「原本」作「五」,今改。
注【26-003】「汝」,「原本」作「与」,依「明本」改。
注【26-004】「问…
《华雨集第一册 下编 坛经附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