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婆》无),为假。
(12)毘:於退无自性。为假。
(13)毘:能系为实,所系为假,补特伽罗为假。
成:无此语。但是在「无我品」等中有明确的主张。
(14)毘:诸法之生时由因,灭时不由因。(《婆》无)
成:无。
(15)毘:诸法生时渐次非顿。
成:无。
(16)毘:世体为常。行体无常。
成:无。但是行之无常是当然的,之所以世体为常,可能是由於过未等为永远之故。
1.[298]毘1, 4b。
2.毘77, 397b。成2, 250c以下、3, 261a、12, 334b。
3.俱22, 116b。成2, 248a、11, 327a。
4.俱20, 105a。成2, 255a。
5.毘27, 141b。毘183, 919b、成2, 252c。
6.顺12, 398b。毘16, 79a。毘131, 680b。毘165, 833a。成11, 331c以下、成7, 289c。
7.毘75, 390c。成11, 328-331。
8.毘27, 193b。成4, 272a。成2, 254a。
9.毘135, 696b、700a。成2, 254a。
10.毘30, 154b。
11.毘35, 182c。
12.毘60, 313a。
13.毘56, 288b。成2, 259以下。
14.毘20, 103c。
15.毘52, 270a。
16.毘135, 700a。
以上列举了婆沙以後,有部诸论书所出现的譬喻师之说的全部,以及经部师说的大部分,并嚐试将之与《成实论》说做比较。七、八十项目中的大部分与《成实论》一致,即使在句子不相同的情况下,也有很多项是在《成实》的教义上,可以与譬喻师之说会通的;而在问题的性质上,《成实》没有论及的﹝*项目﹞,﹝*譬喻师之说﹞也绝非与《成实》之说矛盾。至於﹝*与《成实论》﹞完全不同的说法,我认为大多是将其他分别论师等之说,误作为譬喻师之说者,[299]而且也有很多是在异译本《婆沙论》中找不到相当之文,被当作是譬喻师之说的可疑之处。如此看来,譬喻师之说与《成实论》的一致性,实在是令人惊讶。尤其是,连在心理论方面的极为微细之处,二者也都一致。由此可知,譬喻师─乃至广泛说是经部师─与《成实论》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因为譬喻师是指初期的经部,而《成实论》是在更早的时代所作,所以在教说方面,譬喻师与《成实论》,比後期的经部与《成实论》,关系更为接近。後期的经部,比譬喻师及《成实论》更为发展,所以也出现了不一致的教理。《婆沙》与《成实》之间,尽管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可能《婆沙》的编辑者知道譬喻师说,或者《成实》的作者知道有部说的《婆沙论》,而对之加以反驳攻击。这可能是由於譬喻师的究摩罗多,与其弟子诃梨跋摩,对有部有着相同的关系,而建立同样说法之故。
四、《成实论》与譬喻师以外的部派关系
若取譬喻师之说,将之与《成实论》做比较,可发现有如上一致之处,但是,仍有必要检讨:《成实论》之说是否只和譬喻师一致,而没有类似於其他部派的说法;或者,《成实论》和其他部派之间,是否有比譬喻师更为密切的关系?在和譬喻师、经部师之说做比较之後的如上所举《成实》之说,囊括了此论近乎全部的主张,其出处也可说是遍及全卷。将《成实》和《宗轮论》及《论事》等做比较,虽然类似的思想主张可以在《成实》中找到,但是,其主张在譬喻师就已存在了。本来譬喻师─即经部,是诸部派中最後分裂出来的,因为是从有部倒戈,再加上大众部的色彩,所以,出自《宗轮论》等的诸派之说,会与譬喻师之说一致,并非不可思议之事。因此,《成实》之说和其他各派之说类似,而与譬喻师一致,[300]这说明了《成实》与譬喻师有直接的关系,与其他部派则有间接的关系。
但是仍须注意的是,《成实》也有譬喻师所未提出,具有含有大乘色彩的主张。例如,(1)於佛身论立真身、化身,(2)立众生空、法空之二空、二无我,(3)立大乘特质之一的「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四标语,以及(4)立假名心、法心、空心三心等等。根据史传,这是由於诃梨跋摩曾受大乘说法的影响之故。
然而,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譬喻师或经部师本来就带有几分大乘的色彩,受其影响的瑜伽系更将之发扬。《成实》所成立的心所法之分类法、共业不共业,以及假名心、法心、空心三心,与遍计、依他、圆成三性的关系,皆说明了对瑜伽系所造成的影响。在其它教理的引用比较项目之叙述也是如此。
又於卷8,298a中,引用圣提婆的《四百观》,也如实表示其与大乘之关系。《成实》虽具有许多大乘色彩,而其基本仍然是小乘性。这可从它没有菩萨十地的思想,没有谈到六波罗蜜,以及依声闻四向四果的阶段,而说修道论得知。因此,我认为《成实论》是属於经部,尤其是属於譬喻师。(关於经部全体的讨论,留待以後研究)。
--------------------------------------------------------------------------------
1 「大德」普通称为「法救」(Dharmatrāta),但是对照异译《阿毘昙毘婆沙论》时,可明显得知是指觉天(Buddhadeva)。(参原书p. 281)
2 上座被叙述为譬喻师一人,似乎是指室利逻多,其有弟子名逻摩者;又有被称为「经主」者,似乎也是上座的弟子。但是,逻摩与经主是否指同一人,并不清楚。这些都是众贤当时经部系的论师。(参原书p. 281)
3 《成唯识论述记》四本(大43, 358a)、二本(同,274a)。
4 《俱舍光记》2(大41, 35c)。
5 境野黄洋《八宗纲要讲话》上,132页以下。
6 《出三藏记集》11(大55,78c以下)。(案:日文原本之页数为「79c」,应为「78c」之误;又,此段文为作者将史传之文,整理摘录成大意,并非用节录之方式)
7 《成实论》8(大32,298b)有引用龙树之弟子提婆所作之《四百观》,故可知诃梨跋摩与提婆是同时代之後的人。
8 案:沙门普光述《俱舍论记》。
9 案:沙门法宝撰《俱舍论疏》。
10 案:「意识中所有分别因缘五识中无,故知五识中无烦恼也。」(大32, 324a)
11 案:「谓譬喻者作如是说:『眼等六识身,所缘境各别』。彼说意识别有所缘,不缘眼等五识所缘。又说:『六识唯缘外境,不缘内根,亦不缘识』。」(大27, 449a)
12 案:「第六识於自阴中,都无所缘,无现法故,是识不能缘色等法。」(大32, 364a)
13 案:「若汝说初禅与觉观俱,是亦不然,从初禅起,次生觉观,以杂觉观,故名为俱。」(大32, 340c)
14 案:「唯有心,无别心所,心想俱时,行相差别不可得故。」(大29, 395a)
15 案:「三昧与心不异……心边无别三昧,随心久住,名为三昧。」(大32, 234c)
16 案:「有说触後至缘触生受。述经部宗上坐释也。此师意说:後念识依前念根、境生,第一念根、境,第二念识生,即於此时三和合触。此触即用三和为体,更无别法。」《俱舍论疏》卷10(大41, 608a)
17 毘2,9b。(日文原本为「96」,应为「9b」之误」。)(「相似相续论者作如是言:心、心所法,但为同类等无间缘,谓心与心非心所,心所与心所非心。」)
18 案:「意识相应善有漏慧,非皆是见。如譬喻者,彼作是说,五识所引能发表业,及命终时,意地善慧皆非见性。所以者何?见有分别五识所引意地善慧,如五识身,不能分别,故非见性。」(大27, 502a)
19 Wassiljew, Der Buddhismus, S. 308.
20 案:日文原本为「416」,应是「461」之误。
21 根据藏传,经部立六种无法,即:(1)具有一般意义或概念者,(2)过去,(3)未来,(4)空、无我,(5)二种苦谛(Zwei Arten von Wahrheiten der Leiden),(6)灭谛的全四相(all vier Formen der Wahrheit Nirodha)(Wassiljew , Der Buddhismus, S. 304)。(参原书p. 291)
22 毘60, 312c、毘65, 336c。
23 《论事》19, 3。
24 案:日文原本为「自『他』根」,应为「自『地』根」之误。(大27, 377b2)
25 在《宗轮论》中,有说到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四部本宗同义之「上二界有六识身」。
26 《宗轮论》有说到,说假部之说为无非时之死。
27 案:依照论文(大32,322b)「问曰,是使为心相应?为不相应?答曰,心相应」,以及「……故知贪等诸使非不相应」,也就是使与心相应。可判知日文原本的「诸使『心』不相应」,应为「诸使『非』不相应」之误。
《譬喻师与《成实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