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top width=183>
A
B
C
1.增支部 i, p.10
最初的说法
心性本净(无自性)
citta-pabhassssara
无闻凡夫(流转)
烦恼杂染
upakkilesa-upakkiliṭṭha
有闻圣者(还灭)
烦恼解脱
upakkilesa-vippamutta
2.《法句经》
一、二
诸法心尊
sabbadhamma
manoseṭṭha
恶秽心
paduṭṭha-citta
善净心
pasanna-citta
3. 无常偈
诸行无常(无自性)
是生灭法(流转)
生灭灭已(还灭)
寂灭为乐
4. 三法印
(四法印)
诸行无常(无自性)
诸法无我
一切皆苦(流转)
涅槃寂静(还灭)
5.《大品般若》三
是心非心(无自性)
心相常净
6.《大智度论》
四一
如虚空相常清净(无自性)
尘云雾(流转)
烦恼覆蔽
除去烦恼(还灭)
如本清净
7.《大乘涅槃经》
一切众生(无自性)
悉有佛性
8.《大乘阿毗达磨经》偈
无始时来界(无自性)
一切法等依
dhātu samāśraya
由此有诸趣
(流转)
及涅槃证得
(还灭)
9.唯识三性
(三相)
依他起性(无自性)
遍计所执性
(流转)
圆成实性(还灭)
10.如来藏
自性本清净
(无自性)
不增不减
客尘虚妄染
(流转)
本来自性空
(还灭)
11.《大乘起信论》
一心(无自性)
心生灭(流转)
心真如(还灭)
12.本觉思想
本觉(无自性)
不觉(流转)
始觉(还灭)
[232]此本觉可能会被认为与婆罗门教的「自我」(ātman)相同,若将它(本觉)看成实体我,即是邪说。这里将佛性、如来藏与本觉一同放在无自性的A栏中,佛性、真如、法界、如来藏等,这些圆满状态的常住不变之规范(norm, Sollen),不是具体的现象,而是形式上的理法,所以并不是A、B、C栏的问题所在。
这些规范与A或C栏有关连的是,包含于A栏中的佛性(buddha-gotra),意指佛之种姓(家世),有成佛的可能性;如来藏(tathāgata-garbha)亦并非指如来,而是「如来的胎儿」,此二者皆是在出生之后,有成为如来的可能性者。在心性本净的场合中,心是无自性的,有成为本来清净无垢的佛陀之可能性,但是也有可能成为有垢杂染的极恶者。在此亦可视本觉为可能形态。
因为是无自性,所以有成为善净之完全者的可能性,带着趋向善净的理想意识,一直为理想而精进努力,这是佛教的根本旨趣,前表所列之无常偈或三法印等,即是最普遍者。释尊入灭前,开示自洲、法洲(自灯明、法灯明)的教示,谓应藉由理想的规范,让无自性的自己,一直向着理想而前进;临终时亦留下最后的遗诫:「vaya-dhammā saṅkhārā, appamādena sanpādetha因为诸行(一切的现象)是衰灭无常的,所以你们不要放逸(恣意而行),应依于法,完成理想。」
由此可知,自己与法的关系十分重要,亲鸾圣人提出「机」(自己)与「法」一体化之说,认为放舍自己而交给阿弥陀佛,所谓「机的深信」与「法的深信」,是净土信仰最为重要者,可知此与心性本净的教说有深刻的关系。
[233]又,《中论》三谛偈虽然立场不同,但是可看出其与心性的A、B、C有关。亦即: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A),亦为是假名(B),亦是中道义(C)
(无自性) (流转) (还灭)
无自性空的因缘所生法,是凡夫流转界的假名,而且它也是非有非空的圣第一义。
接着,关于佛性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佛性等的可能形态是有关朝向圆满状态前进所必要且正确的努力。其努力是由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力而来。生命力一般称为「根」(indriya),如前章所述的二十二根。虽然一切生物皆具有根,但是单纯的动植物有生命力及雌雄的性力,进一步则有与外界接触对应的五官等感觉力,乃至产生认识判断此感觉的知觉力…
《心性本净之意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