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性本净之意义▪P4

  ..续本文上一页

  人类则能进一步判断正邪善恶,订立理想目的,希望朝向理想而努力,此即信、精进、念、定、慧五根。进而产生追求人生终极目标、圆满状态的三无漏根之力量,乃至由最后的具知根而达到完全的证悟。即所谓「自然法尔」、「以无义为义」。心的作用达到无我无执、自由自在的圆满状态。

  但是,道元禅师不将佛性视为可能状态,而是以前述的圆满状态来称佛性。例如,在《正法眼藏》的〈佛性〉之卷云:「佛性并非成佛时才具足,而是在成道中即具足。」(《曹洞宗全书》宗源上、180页以下)。在其余各处亦秉此意义而说,例如,在〈行佛威仪〉卷,说日常生活行「佛威仪」;就本觉的意义,而说「凡夫的本觉与生计,和诸佛本觉与证知,有天壤之别」(同,197页上),指出未悟凡夫的本觉或佛性,与从佛的立场圆满状态的本觉或佛性是完全不同的。这点就佛教一般也可如此说。

  

  


  

  1 胜又俊教《佛教心识说之研究》463-511页(第二篇第一章「心性本净说之发展」),506页注1、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200-217页及205页注1、小川一乘《印度大乘佛教之如来藏、佛性之研究》4页以下等等。

  2 参见水野弘元「根Indriya」(《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3之2、39页以下。收录于本选集第二册)。

  3 参见Paṭisambhidāmagga, i, p. 116ff.(南传40, 194页以下)。

  4 在Aṅguttara-n. i, p. 10.《增支部》1之6(A, i, p.10)中,对此有详细的叙述,参见注10。

  5 Manorathapūraṇi, i, p.60.

  6 出处同上。

  7 出处同上。

  8 出处同上。

  9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27(大28, 697b):「心性清净,为客尘染,凡夫未闻故,不能如实知见,亦无修心。圣人闻故,如实知见,亦有修心。心性清净,离客尘垢,凡夫未闻故,不能如实知见,亦无修心。圣人闻故,能如实知见,亦有修心。」

  10 Aṅguttara-n. i, p. 10(A. i, 6)

  Pabhassaram idaṁ bhikkhave cittaṁ tañ ca kho āgantukehi upakkilesehi upakkiliṭṭhaṁ. Taṁ assutavā puthujjano yathābhūtaṁ nappajānāti. Tasmā assutavato puthujjanassa citta-bhāvanā natthī ti vadāmī ti.

  Pabhassaram idaṁ bhikkhave cittaṁ tañ ca kho āgantukehi upakkilesehi vippamuttaṁ. Taṁ sutavā ariyasāvako yathābhutam pajānāti. Tasmā sutavato ariyasāvakassa citta-bhāvanā atthī ti vadamī ti.

  对于前注9之文中加底线的部分,在本注巴利文中,若将1与2之顺序对调,则二者之文相同。

  11 Paṭisambhidāmagga, i, p. 189 f ; Culla-Niddesa, Siamese ed. p. 28 ; Dhamma-saṅgaṇi, p. 10 etc.

  12 在Atthasālinī, p. 140 及《法集论》中,是净白眼识,但是相对于此,

  注释书(Atthasālinī, p.262)则说明为:「因为眼识所依之眼根是净白的,所以眼识

  也是净白的。」所谓「眼根是净白的」,是说眼根没有朦胧不清,所以是指消极意义的净白。(参原书p. 228)

  13 Saṁyutta-n. XXII, 100(S. iii, p. 151f.),在相当于此经的汉译《杂阿含》

  卷10(大2, 69c)云:「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

  14 《瑜伽师地论》卷54(大30,595c)云:「诸识自性非染,由世尊说一切心性本清净故。」是说,以识的自性不是染污的消极理由,而认为心是清净的。又《成唯识论》卷2(大31,9a)亦云:「心体非烦恼故,名性本净,非有漏心,性是无漏,故名本净。」是说阿赖耶识不是烦恼,而是无覆无记,因此被称为本净。这些说法,若站在高的立场,谓有漏法皆是染污,是遍计所执法,则应该被否定;但是,《瑜伽师地论》或《成唯识论》是从低的理世俗之立场,说消极的清净。

  又,《大品般若经》说心相清净,但是这也是消极的清净说。例如,《大品般若经》卷3(大8,233c)云:「心相常净……一切烦恼,不合不离,……声闻辟支佛心,不合不离。」解释般若经的《大智度论》卷41(大25,363a)亦云:「如虚空清净……心亦如是,常自清净,无明等诸烦恼客来覆蔽故,以为不净,除去烦恼,如本清净。」这也是说心是无自性的,依于缘而成为善恶、染净,亦即消极的清净者。

  又,巴利佛教的有分心、瑜伽行派的阿赖耶识,虽然皆被认为是中性的无记,但是实际上,在有分心或阿赖耶识中,囊括了过去的善恶染净一切经验而为种子,因此,可说这些本识并不是完全像白纸一般的无覆无记的存在。

  此外,《辨中边论》卷下(大31, 475b)、《中边分别论》卷下(大31, 462b)、梵文《中边分别论疏》67页(长尾本)中提到,虽然不是心性,但是因为法界本性远离客来染净,所以是清净的。这种场合的清净,究竟是指中性的清净之意,还是远离了有为有漏的染净,是无为无漏的清净,不太明确,可能指后者之意。(参原书p. 228-229)

  15 或许不能说只有以如来藏或佛性为无为真如。因为所谓真如随缘,真如与有为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又,在唯识中,依附于阿赖耶识的本有无漏种子,与如来藏或佛性不能视为相同。因为无漏种子是生灭变化的有为法,而如来藏或佛性则与无为法之真如法性有关连。

  又《大乘庄严经论》卷6(大31, 622c以下),梵文Mahāyānasūtrālaṁkāra, p. 88 有二偈云:

  譬如清水浊,秽除还本净,自心净亦尔,唯离客尘故。

  已说心性净,而为客尘染,不离心真如,则有心性净。

  虽然这看起来像是原始佛教或《瑜伽师地论》等所说的消极之清净,但是因为将心性说成心真如,所以也可以将之视为等同佛性、如来藏。(参原书p. 229)

  16 此偈之梵文参照 Trimśikāvijñapti-bhāṣyam, p.37(S. Lévi ed.), Ratnagotravibhāga, p. 72(E. H. Johnston ed.)。案:《成唯识论》「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大31, 14a)。

  17 在《成唯识论》卷3(大31, 14a)中,对于此偈之界(dhātu),云:

  「界是因义,即种子识,无始时来,展转相续,亲生诸法,故名为因。」

  《摄大乘论》在一开始的地方亦引用此偈,说明界为阿赖耶识。但是,只有真谛译的《摄大乘论》卷1(大31, 156c以下),则说界为阿黎耶识,谓界有五义:1. 体类义,2. 因义,3. 生义,4. 真实义,5.藏义,将之解释为如来藏之意。此五义也被用来说明

  法界或三性的真理。其次,《究竟一乘宝性论》卷4(大31,839a以下),将此偈的「界」一语译为「性」(法界之「界」与佛性之「性」相同),将「性」说明为如来藏或佛性之意。于此,亦如真谛译的《摄大乘论释》中,根据《胜鬘经》等文,引种种经文,如:「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证涅槃」、「此法性、法体性,自性常住,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自性清净,本来常住,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以说明此偈。又说如来藏是如来之法身,真如之体相是佛性之体。(参原书p. 230)

  18 长部《大般涅槃经》中,佛入灭三个月前,对阿难开示:佛灭度后,弟子们应依自洲、法洲(自灯明、法灯明)而住。Dīgha-n. ii, p. 100.

  Tasmāt ih” Ānanda atta-dīpā viharatha att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dhamma-dīpā dhamma-saraṇā anañña-saraṇā. 因此,阿难啊!你们要以自己为洲渚,以自己为归依处而住,莫依其他而住。以法为洲渚,以法为归依处,莫依其他。

  在Saṁyutta-n. v, p.154中,也有与之相同之文。汉译《长阿含游行经》(大1, 15b)则云:「是故阿难,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此文句在其他单译涅槃经等中也有。

  释尊在此之前也有为弟子们说此教示,在舍卫城的说法中也有说这句。参照Saṁyutta-n. XXII, 43(S. iii, p. 42)。(参原书p. 230)

  

《心性本净之意义》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根(Indriya)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