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宗喀巴大士就这样形容:说一个抽屉,把抽屉里面的东西都拿出来,抽屉空了,这就是他空。这么一形容呢,当然谁都晓得是错见,因为不能说这个抽屉里面不放东西就是空,抽屉的本体就不空了,然而这样的形容,西藏主他空见的觉囊派一定不承认,他们认为法身不空、法智不空、法界不空,这倒有点像唯识宗,依唐玄奘的翻译,是圆成实性不空,圆成实性的梵文是parinispanna-svabhqva,意思是“圆成”,“实”字是唐玄奘加上去的,由此可见唯识宗是将圆成性的事物看成不空,其他的缘生法则是空的,所以法界不空,法界是圆成的,法界中显现出来的事物(一切法)则是空的,那才是他空见。
按照唯识宗的讲法,遍计自性空,依他自性空,圆成自性不空。可是他空见呢,他们认为自己超越唯识,因为他讲的圆成自性只是说无漏界的圆成自性,不说有漏界为圆成自性,所以唯识宗和他空见有很大的争论。他空见认为唯识宗是误解瑜伽行派的意思,加以强烈批判,将唯识宗完全否定。这是在西藏的情形,汉土的唯识宗当然不知道,因此没有驳论,这些我们暂时不说它了,倒是觉囊派跟格鲁派则有很大的争论。其他宗派则有对觉囊派同情的论说。
觉囊派名为他空大中观,宁玛派则称为了义大中观。凡名为大中观的宗派,都主张如来藏思想是佛家的究竟见。小中观是讲空性,是二转*轮所说,三转*轮则说如来藏,及说观修如来藏的瑜伽行。这是印度传来的判教,这个判教由清辨论师所公开。他有一篇论解释龙树的中观,就把中观分为大小,现在有些人误会了,说是宁玛派的分别,其实不是。
依如来藏学说,如果是究竟来观修,没法子现证空性。空性只能是一个见地,所以释迦说,空性只是假施设。现在最大的误会是把龙树的缘起误解了,龙树说缘生性空,我们怎么解释呢?因为是缘生,所以就性空了,反对如来藏的人就是这样说性空的。所以一切法缘生就说一切法无自性空。其实这并不是龙树的说法。证据在什么地方呢?龙树有一篇《法界赞》,有一篇《七十空性论》,还有一篇《释菩提心论》,法尊法师把《七十空性论》翻译了,我做了一篇注解,《法界赞》是以前宋代施护翻译,可是翻译得令人失望,可能当时是施护口译,笔记的人不了解,他就拿着一两个名词来造句,等于自己编译一样,因此并不能表达原典的意义。如果用梵文的《法界赞》来校勘施护的翻译,便会发觉他的翻译完全不着边际,所以我就依梵文将它重新翻译。梵文和藏译是统一的,依藏译与我的新译,便会知道龙树所说的缘生性空其实即是说如来藏。
其实这个四重缘起,在华严宗也有传承,可是他把四重缘起并列,当成是不同宗派的见地,好像阿赖耶缘起是唯识宗的,华严宗是法界缘起等等,那就没有把四重缘起放在观修的层次。
我们传的四重缘起,第一个叫作“业因缘起”,就是通常讲的因缘和合。如说这个是棉,是纤维的组合,因缘和合而成;这个房子是砖瓦木石因缘和合而成。如果按宁玛派,这个业因缘起我们是放在十二因缘来讲,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等等。宁玛派特别有一个教法,就是龙青巴尊者写的一篇论,里边讲到宁玛派如何修十二因缘,这就是业因缘起的观修。可是我们不放在密法的范围里边,是学密法的前行。因为西藏的制度是这样,先学显宗,显宗是按初转、二转及三转*轮来学,学完理论才进到学密法。
密法方面,我们从第二个缘起来修,叫“相依缘起”,相依缘起有点像唯识,就是心识跟外境相依,外境是心识的变现,可是我们这个心识,没有外境就不能起功能,所以外境依心识而变现,心识依外境而起用,彼此相依,所以称为相依缘起。
在观修方面,观一个坛城与一个本尊,这就是由心生起来的外境,这个外境其实就是心的行相,由心性显现出来。由此观修,就了解心识与外境彼此相依。这时候,就成立一切法为相依有,因为超越了业因缘起,所以由业因缘起而成立的有就被否定。至于相依有,当然亦应该否定,但却不是在这个层次。在否定业因有时,先要肯定相依有,所以只能说业因有空,不能同时说相依有亦空,瑜伽行派特别强调这点。弥勒菩萨在《现观庄严论》说“善取空”,就是强调这一点。
第三重缘起是修“相对缘起”,由相对有来否定相依有。当我们成立相依有,住在相依缘起来修的时候,要认识到相依不是空,相依而成有。事物怎样成为有呢?因为心识和外境相依,因此成立一切法为有,可是我们不能永远住在相依缘起,否则就永远住在识境。所以就有需要超越相依有。
我们不能住在相依来修相依有空,亦不能住在相依就说相依有空,小中观所犯的毛病就在这里了。因为缘生,它就空了,那就跟瑜伽行派的说法有重大抵触。凡是我们观修的境界,假如一修就说这个境界是空,那就等于没修,因为只是从理论来否定他,不是现证他的空性,你根本没有证到空的境界。因此说缘生性空,并不是“因为缘生所以性空”,那只是推理,不是现证,只是瑜伽行派所说的恶取空,严重违反善取空的理趣。
其实禅宗也是这样,禅宗从来没有说过缘生所以性空。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很容易完成他们的参修。他们的参话头,是先承认有。如果一开始就说我是空的,那还问什么谁是我,我是谁?我都空没了,你还问我是谁,问一个没有的东西是谁?(笑)一定要我是有,可是我是谁呢,这个有是如何而有呢,那才可以问我是谁,念佛者是谁,这个谁是如何而成为有,然后再去观察这个有,这才能说是“参”,否则,只是自讨麻烦。
宁玛派也一样,绝对不会说因为缘生所以性空,因为相依所以性空,不是!成立了相依有,就否定了业因有,业因有变成空了,同时成立事物是因相依而成为有。那现在第三步,事物是因相对而成为有,所以相依有就空了,超越它了。
什么是相对?心性跟法性相对。法性无漏,心性有漏。法性是佛的智,心性是凡夫的心识。因此在这个阶段就成立智识双运,智是佛所证的智境,成佛要证这个智,这是《入楞伽经》讲的。我们的世间是识境,人在世间,由心识的功能变现所住的识境,但这个识境须要依附一个基础才能成立,这个基础就是法界。不过要注意,法界其实并不是一个有相的界,而是佛内自证智的境界。因此,识境是依附这个智境而显现,由是成立了智识双运界。双运的意思是“不一不异”。
什么是“不一不异”呢?弥勒菩萨的《辨法法性论》说法与法性不一不异。法是指世间一切法,法性是指智境。一切法依智境而成立,所以永恒不能离开智境,这叫做“识境无异离”;另一方面,智境上有种种识境自显现,可是智境不曾受到这些识境的污染而变为不清净,这叫做“无变易”。因此,无异离与无变易就是智识双运的定义,也就说为不一不异。
当这样理解时,就成立了如来藏,所以第三重缘起就跟华严宗的如来藏缘起是相同的。如来藏是什么,如果根据《入楞伽经》和《宝性论》,就是佛内自证的智境,是如来法身。如来法身不是一个个体,什么人成佛都证到同一境界,这个境界叫佛内自证智境。那就即是如来法身了。
《入楞伽经》还有另外一个名词,这个名词古代翻译不出来,我根据梵文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的意思翻译出来了,叫佛内自证趣境。趣是六趣的趣,我们这个世界就有六趣,即是六道,这是凡夫世间的境界。梵文智境就叫“j`qna gocara”(罗马注音),j`qna是智,gocara是境,另外一个字“pratyqtmagatigocara”,gati是趣,可是古代也把他翻译成智,于是两个都是佛内自证智境,把《入楞伽经》的意思弄乱了。把两个名词分开,佛内自证智境当然是智境,佛内自证趣境,就是佛的后得智境界。成佛时证到根本智,那就有了内自证智境,同时而起后得智,就有了佛内自证趣境。这个趣境,即是佛用后得智来观察世间的境界。所以也就是智识双运的境界。由此境界,才能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也可以说“心性即是法性,法性即是心性,心性不异法性,法性不异心性”。心性成立色,法性施设为空,这就是事物的相对缘起。当这样观修时,就不会将智境与识境相对;佛与凡夫相对;心性与法性相对,由此,相依有便自然空。不一样也不不一样的两种东西,怎能说他是依呢!(笑)
可是这样来成立如来藏还不究竟,最究竟的我们叫“甚深秘密缘起”,第四重缘起。这个在宁玛派当年只有金刚阿阇梨才能够受这个教法,还要发誓不能跟别人讲,可是对有根器的人亦不能不跟他讲。你看啊,不能公开讲,可是又要讲,这就是戒律了。如果根据莲花生大士的授记,就在铁翼行空的时代就可以公开第四重缘起。
这个教法的第四重缘起叫“相碍缘起”。相碍缘起有四重:外、内、密、密密。我很简单地讲一讲。
外是讲什么呢?为什么声音不能变成颜色?颜色不能变成声音?在古代很难理解。在现代很容易,那一段波是光,那一段波是声音,那是我们的相碍。我们受到一个局限就不能把光看成声音,也不能把声音看成光了。这个波段就只能变成颜色,这个波段就只能是声音,另外一波就变成热了,就叫外相碍。
第二重是内相碍,为什么我们的耳朵不能看见光,眼睛不能听见声音,那就是《楞严经》的讲法了,观音菩萨讲六根圆通嘛。有人举出很多问题说《楞严经》是假的,可是宁玛派的传承说《楞严经》是真的。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楞严经》所讲的法门都是宁玛派所讲的相碍缘起法门。《楞严经》说的六根圆通,观世音菩萨用耳根圆通来示例。那就是宁玛派所修的声音陀罗尼门。声音陀罗尼,就是观世音菩萨在《楞严经》所讲的修法了。六根圆通,眼可以看见声音,六个根都圆通,就六个根都可以听到声音,没有六根的分…
《认识如来藏(谈锡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