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象胁」,是『象腋经』。「央掘摩」,是『央掘魔罗经』;魏译『楞伽经』作「胜□」,应该是「指□」(央掘摩罗的义译)的误写。这几部如来真实常住不变的经典,及唐代出现于中国的『佛顶首楞严经』,都严格的禁止肉食。这是印度如来藏学派的特色(婆罗门教徒,也有严持不肉食的),深深的影响了中国佛教。
『大般涅槃经』卷二(大正一二·三七七中、下)。
『大方等无想经』卷一(大正一二·一0八二下)。
『央掘魔罗经』卷四(大正二·五四0下)。又卷三(大正二·五三七中)。
『大法鼓经』卷上(大正九·二九三上、二九四下)。
『大法鼓经』卷下(大正九·二九七中)。
『胜□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大正一二·二二二中、下、二二一下)。
『不增不减经』(大正一六·四六七下)。
『大法鼓经』卷上(大正九·二九四上──下)。又卷下(大正九·二九八下──二九九上)。
『大方等无想经』卷四(大正一二·一0九六下──一0九七上)。
『大方等无想经』卷四(大正一二·一0九七中──一0九八上)。
『大方等无想经』卷五(大正一二·一0九九下──一一00上)。
『央掘魔罗经』卷一(大正二·五一二中)。
『央掘魔罗经』卷四(大正二·五四三上)。
寺本婉雅『新龙树传之研究』所引(三三)。
寺本婉雅『新龙树传之研究』所引(六四)。
『入中论』(法尊译汉藏教理院刊本卷二·二)。
多拉那他『印度佛教史』(一三九)。
『大般涅槃经』卷三(大正一二·三八四上──中)。
『大方等无想经』卷五(大正一二·一一00下)。
『央掘魔罗经』卷四(大正二·五四二中)。
『大宝积经』卷一一九『胜□夫人会』(大正一一·六七三下)。
第二节 如来与如来藏
初期的如来藏tatha^gata-garbha法门,是从如来tatha^gata而论到如来藏的。如来,般涅槃parinirva^n!a,解脱vimukta,法身dharma-ka^ya,无上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是有关佛果的一系列名词。这部分圣典的共通性,是如来的涅槃解脱,与二乘不同,惟有如来才是究竟大般涅槃。在声闻学派中,如经部Su^trava^din以为:涅槃是无体的、只是「灾横毕竟非有,……永违烦恼后有所依身故,名得涅槃」。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以为:涅槃是无为实法,「自性实有离言,唯诸圣者各别内证,……是善是常,别有实物」。三乘圣者的涅槃,是没有差别的。虽说涅槃是善是常,但入涅槃的如来(及阿罗汉),没有身与智,被称为「灰身泯智」,不再有利益众生的活动。这样的涅槃,一般人是不大容易信受的。即使说涅槃是常的,但被称为「如来」的佛,依『阿含经』说:佛入涅槃,遗体被火化了,如来色身是无常灭尽而不再存在的。大众部Maha^sa^m!ghika等说:「如来色身实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如来的真身,与说一切有部等不同。如来藏说,就是远承大众部说,通过『华严』等大乘经而来的。用无数的比喻,说明如来的涅槃,不是没有了,所以说:「如来常住,非变易法」。被解说为灭尽的(『阿含』等)经文,一一解说为实体不灭。因为不是无常灭尽,所以说「常住非变易法」。不是没有了,所以说是「有」,是「不空」。多方面表示如来实德的,经中或说四,或说八,如说:
1.「舍利弗!如来法身常,以不异法故,以不尽法故。舍利弗!如来法身恒,以常可归依故,以未来际平等故。舍利弗!如来法身清凉,以不二法故,以无分别法故。舍利弗!如来法身不变,以非灭法故,以非作法故」。
2.「我者,即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
3.「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
4.「如来常及恒,第一、不变易,清净、极寂静,(正觉妙法身,甚深如来藏),毕竟、无衰老,是则摩诃衍,具足八圣道」。
5.「大般涅槃亦复如是,八味具足。云何为八?一者常,二者恒,三者安,四者清凉,五者不老,六者不死,七者无垢,八者快乐」。
法身四德:常、乐、我、净,是一般所常用的,也是可以总摄一切的。如恒、不变易、无衰老、不老、不死,可用「常」来总摄。安、快乐、清凉、极寂静,可用「乐」来总摄。无垢就是「净」。第一与毕竟,可通于四德。乐与净,是一般所能信受的;有异议而需要辨明的,是常与我,也就是问题的重点所在。
说到常住,或常、恒、不变易,到底是什么意义?众生是无常的,生死流转的,不可能永久的。如经修行到断尽一切烦恼,入究竟涅槃,涅槃是再没有生死变异了。这样的涅槃常住,是共声闻而容易理解的。但大乘要约如来说,般涅槃的如来说。什么是常?常是超越时间,没有时间可说的。尽未来际的利益众生,虽出现于时间流中,却没有变易,这叫做恒,如『不增不减经』说:「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如来是常、是恒,所以说寿命无量。在初期大乘经中,受到历史事实的影响,所以释尊虽被解说为方便示现的,而一般大乘经,还是以释迦佛为说法的法主。『华严经』也还这样说:「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始成正觉」;□卢遮那Vairocana佛是释迦佛的别名。释迦佛的诞生、成佛到入涅槃,是方便示现,不是真实的,但总得有个成佛的开始。释迦的法身(真身),到底什么时候初成佛道呢?「首楞严三昧经』说:「我寿七百阿僧只劫」。『法华经』说:「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大般涅槃经』卷四(大正一二·三八八中、三八九中)说:
「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种种示现神通变化,……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众生皆谓我始成佛,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所作已办」。
『涅槃经』的久已成佛,久已住大涅槃,与『法华经』所说的一样,说明了释迦如来的久证常身,寿命无量。但所说的久已成佛,寿命无量,也有解说为未来还是有数量的;在成佛以前,也有不是常住的意味。无常法,不可能成为常住的;常恒是始终没有变异的,所以为了贯彻如来是常、是恒,非达到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可。从来就是常恒不变易的,这不只是释迦佛,而是一切佛、一切众生。
常住不变的如来,不唯是理性的,唯是智慧的,在如来藏法门中,久住大涅槃的如来,是有色相的,这是与二乘涅槃大大不同的,如经说:
1.「涅槃者,名为解脱。……言非色者,即是声闻、缘觉解脱;言是色者,即是诸佛如来解脱」。
2.「常解脱非名,妙色湛然住,非声闻、缘觉、菩萨之境界」。
3.「虚空色是佛,非色是二乘;解脱色是佛,非色是二乘」。「第一义净身,妙法身真实」。
4.「一切诸如来,解脱有妙色」。
如来在大般涅槃的真解脱中,是有色的,所以『胜□经』说:「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法华经』也说:「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这是从大众部「如来色身无有边际」发展而来的。
如来藏法门是「法身有色」说。从如来常恒不变,论到众生因位,就是众生身有如来藏。如来涅槃(或法身)是有色的,如来藏当然也有色相,如经说:
1.「一切众生贪欲恚疑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
2.「如来性是无作,于一切众生中,无量相好清净庄严」。「佛性于一切众生所,无量相好清净庄严」。
3.「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量相好,庄严照明」。
4.「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
如来(涅槃)与如来藏,是有色的,有无量相好庄严,这是初期如来藏说的特色!
佛所说法,除常住不变的如来与如来性(佛性),都是方便说。如来藏法门,贯彻了这一理念。如『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二乘的涅槃,「是灭非真灭」。这是从「三乘兼畅」(承认二乘的涅槃是真实),而进入「会归一乘」的阶段。如来藏法门,充分发展了这一倾向。佛所说的法,如「归依三宝」,三宝中有二乘圣者;「知四谛」,一般以为前三谛是有为,四谛是为声闻说的;「三乘」,有二乘与二乘的涅槃。现在说:这都是方便说,真实是「一归依」──归依佛;「一谛」──灭谛;「一乘」一──大乘;「一究竟涅槃」──如来涅槃。有论典风味的『胜□经』,说得最简练而明白,如说:
1.「归依第一义者,是归依如来。此(法与僧)二归依第一义,是究竟归依如来。……如来即三归依」。
2.「圣谛者,非声闻、缘觉谛。……非虚妄者,是谛、是常、是依,是故灭谛是第一义。不思议是灭谛,过一切众生心识所缘,亦非一切阿罗汉、辟支佛智慧境界」。
3.「声闻、缘觉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二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乘」。
4.「唯有如来应等正觉得般涅槃」。
『央掘魔罗经』也说:「一乘、一归依,佛第一义依」。『大般泥洹经』也说:「唯一归依佛,当知非有三。终归平等道,佛法僧一味」。四真谛中「灭谛者,是如来性」。「声闻、缘觉及诸菩萨,皆当悉归如来泥洹,犹如百川归于大海常住之法」。无边佛法,会归于一──一依、一谛,一乘,一涅槃。归依一,就是如来,是常是遍,无量相好,尽未来际的示现一切,利益众生。这不只是果德的仰信而已,是可以体验的。如来,不仅是如来,也是如来性(佛性、如来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也是要从自己去体证实现,如『大般涅槃经』卷八(大正一二·四一0中)说:
「如…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