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P25

  ..续本文上一页(大正三二·四九上)。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大正三一·八二九下)。『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大正三一·六0三下)。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大正三一·八三二中)。『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大正三一·六0三上)。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大正三一·八二九中)。『大乘庄严经论』卷二(大正三一·五九六中)。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大正三一·八二八中)。又卷三(大正三一·八三二上)。

   『大乘庄严经论』1.卷一三(大正三一·六六一下)。2.卷一(大正三一·五九四上)。3.卷二(大正三一·五九九──六00上)。4.卷三(大正三一·六0六上──中)。

   『摄大乘论本』卷下(大正三一·一五0中)。

   『佛性论』卷一(大正三一·七八七下)。

   『入大乘论』卷下(大正三二·四九中)。

   如『大乘庄严经论』,依『瑜伽师地论』而立『菩提品』(大正三一·六0二上──六0八中);『摄大乘论本』略说「果断分」而广明「果智分」(大正三一·一四九上──一五二上)。

   『大宝积经』卷一一九『胜□夫人会』(大正一一·六七七上)。

   『大法鼓经』卷下(大正九·二九七中)。

   『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大正三一·八四一上)。

   『大乘庄严经论』卷三(大正三一·六0六上──下)。

   『大乘庄严经论』卷二(大正三一·五九六中)。又卷三(大正三一·六0四下)。

  第四节 宝性论义的分别

  以『宝性论』为主的如来藏tatha^gata-garbha说,曾受到瑜伽orga学派的影响,但不是属于瑜伽学的。论中所表达的义理,这里略说重要的几点。

  一、如来藏:如来藏,是这一学系的主题。『宝性论』说:「是故说众生,常有如来藏」;「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说」,是值得注意的字样!西元三世纪以来,佛教界不断的传出了如来藏说的经典。由于如来藏说,与印度外道的神我说类似,在(初期)大乘佛教界,多少会发生疑问:到底依佛法的什么意义,而说众生有如来藏呢?『宝性论』的佛界──如来藏章,可说就是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如『论』卷三(大正三一·八二八上──中)说:

   「法身遍、无差,皆实有佛性,是故说众生,常有如来藏」。

   「一切众生界,不离诸佛智;以彼净无垢,性体不二故;依一切诸佛,平等法性身:知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

  上引二偈,依梵文本,「一切众生界」偈在前,是『本论』偈;「法身遍无差」在后,是注释偈,也就是解说『本论』偈的。『论』长行解说(大正三一·八二八中)为:

   「有三种义,是故如来说一切时、一切众生有如来藏。何等为三?一者,如来法身遍在一切诸众生身(或本作「众生心识」),偈言法身遍故。二者,真如之体,一切众生无差别,偈言无差故。三者,一切众生皆悉实有真如佛性,偈言皆实有佛性故。此三句义,自下论依如来藏修多罗,我后时说应知」!

  「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是约三种意义说的,三种是:一、法身dharma-ka^ya,是遍在一切众生身(心)中的。二、真如tathata^,是一切无差别的。三、佛性──佛种性buddha-gotra,是众生确实有的。依据这三种意义,所以可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这三种意义,是依『如来藏经』的,所以说:「依如来藏修多罗,我后时说应知」。在论到如来藏的九种譬喻时,『论』卷四(大正三一·八三八中)说:

   「法身及真如,如来性实体,三种及一种,五种喻示现」。

  「法身」、「真如」、「如来性」tatha^gata-gotra,用九种譬喻来表示。譬喻法身的有三喻:佛;蜂蜜;(■内的)坚实。譬喻真如的有一喻,(粪内的)真金。譬喻佛种性的有五喻:地(中宝)藏;(果)树(芽);(弊衣内的)金像;(贫女怀妊)轮王;(泥模内的)宝像。依据『如来藏经』的九种譬喻,解说为法身遍满,真如无别,佛性实有。依这三种意义,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这是『宝性论』的如来藏说。

  1.法身遍满义:法身是究竟圆满的佛果。大乘经中,主要是『华严经』,充分表达了佛身的遍满,没有一处没有法身的。法身无所不在,那末众生的身心中,也不能说没有佛身。『本论』颂说:「一切众生界,不离诸佛智」,所以法身遍众生,就是佛智遍众生,如『论』卷四(大正三一·八三八下)说:

   「于众生界中,无有一众生离如来法身,在法身外;离于如来智,在如来智外。如种种色像,不离虚空中,足故偈言:譬如诸色像,不离于虚空,如是众生身,不离诸佛智。以如是义故,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

  这一意义,是从如来法身(或佛智)的遍满,无处不至,而说众生身心中有佛智的。『华严经』『如来出现品』所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如来智慧、无相智慧、无碍智慧,具足在于众生身中。……如来智慧在其身内,与佛无异」,正是这个意义。众生身中有如来法身(智慧),与佛无异,所以可说众生有如来藏了!从佛而说到众生,在说明上,有佛的智慧,(从外而)入于众生身中的意义,如『楞伽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观无量寿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如『华严经』『如来出现品』,梵文也有「随入」anupravis!t!a的意义。这与修持观想中,观佛从外而入于自己身心中,进而观自己身中有佛,自身是佛,也有一定的关系。

  2.真如无差别义:『论本』偈说:「以彼净无垢,性体不二故」。本性或译自性prakr!ti,清净,不二,『释论』解说为约无差别的真如说。在九种譬喻处,以真金来比喻,如『论』卷四(大正三一·八三八下)说:

   「以性不改变,体本来清净,如真金不变,故说真如喻」。

   「一切诸众生,平等如来藏。真如清净法,名为如来体。依如是义故,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

  清净不二,就是清净而没有改变,本性是没有垢秽与清净的改变,而只是如此如此的清净,所以用金性的不变作比喻。后一偈,华译有点重复、不明显。这一偈的梵文,是与『大乘庄严经论』所说:「一切无别故,得如清净故,故说诸众生,名为如来藏」,完全相同。本性无差别,指心的本性清净说。本性清净,为什么可称为如来藏?tatha^gata(如来)的gata或a^gata,有来去(行)、到达、入的意义,如来是(真)如的契入、体得者,也就是真如离杂染而达最清净(法界)阶段。如来之所以为如来的清净真如,是一切无差别的,与众生如没有任何差别,只是众生(如)为烦恼所覆障而已。这样,众生本性清净而为烦恼所覆,当然可以称为如来藏了。

  3.佛种性义:种性gotra是如来藏三义中重要的一义。『论本』偈说:「彼一切诸佛,平等法性身」,依梵本,是「佛种性」。种性是印度的阶级名词,如婆罗门种性,刹帝利种性。生在某一种性中,在社会上,就属于这一种性。所以种性有血统的意味,如血统不同,就不属于这一种性了。应用在佛法中,佛是最高上的,众生可以成佛,那众生应有佛性;佛种性是对佛果而说的。在如来藏九种譬喻中,后五喻是比喻佛种性的。先说:「佛(种)性有二种:一者如地藏,二者如果树」,这是通说。然后约金像,轮王,镜像──三喻,分别的说明,如依种性而生起佛的三身。「以依自体性如来之性(界)诸众生藏,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有如来藏」。这意思是:

  依如来界,说一切众生之(如来)藏。所以『论』上说:「以是义故,说如来性(界)因。此明何义?此中明性义以为因义」。如来性──如来界tatha^gata-dha^tu的界,是「因」的意义。依如来界为因而有如来果,所以种性约因说,依如来界说。『论』中并引『阿□达磨大乘经』,「无始时来性」(界),以说明种性;引『胜□经说』:「依如来藏故证涅槃;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这都是为了说明:「如来藏:究竟如来法身,不差别真如体相,毕竟定佛(种)性体,于一切时、一切众生身中皆无余尽」。这样,虽说三义,其实只是一事。「如来法身」,「不差别真如」,「毕竟定佛(种)性」,不就是如来藏的三义吗?所以三义只是一事,不过说明不同:从佛说到遍众生中,是法身遍满义;从众生说到有佛性,是佛种性义;约众生与佛平等说,是真如无差别义。虽有三义,都是为了说明「一切众生有如来藏」。

  『宝性论』是以三义来说明如来藏的,如说明如来藏「自体」,『论』卷三(大正三一·八二八中)说:

   「自性常不染,如宝、空、净水」。

  三种譬喻,华译本所说缺略。依梵本及藏文本,显然也是约三义说的。如来法身的威神力,能成就众生,如摩尼宝珠,能随众生的意乐而成就。真如不变异,如虚空一样。如来种性对众生而起慈悲柔和心,与净水的润泽一样。虽有三种譬喻,同样的比喻了「自性常不染」,本性清净,这就是如来藏自体。不同的说明,其实是相通的。如四大章中,说明如来藏的,是「界」。如来藏的九种譬喻,汉译本说:「诸佛者,喻如来藏」;一直到「摸像喻者,如来藏相似」,梵文本都是如来界。又如「真如有杂垢,及远离诸垢」,就是佛界buddha-dha^tu与佛菩提buddha-bodhi二章,那末佛界与如来藏,都就是有垢真如samala^-tathata^了。总之,依『宝性论』所说,法身(遍入众生),真如(清净不二),(众生有)如来界──种性,是一体三义,如来藏是依此而立名的。如来藏本性清净prakr!ti-paris/uddha,在烦恼所藏kles/a-kos/a中,还是本净…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