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本性净而还在烦恼藏中,所以说「一切众生有如来藏」,约众生位说。点出众生位中的本清净性,最重要的是:如来藏是成佛的因性。
二、自性清净心:与如来藏有关的大乘经,说到了自性清净心prakr!ti-paris/uddha-citta。如来藏说的特徵,是在众生烦恼覆藏中,有本性清净的如来。本性清净而为烦恼所覆,与『增壹阿含』「心本清净,为客尘所染」说,有共同意义,所以如来藏说的经典,也就说到了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是如来藏的别名,但与如来藏不同,在佛教的法义中,有着悠久的渊源。『胜□经』在说如来藏时,这样说:「(自)性清净心,难可了知;彼心为烦恼染,亦难了知」。所说的自性清净心,就是「自性清净如来藏」。『不增不减经』说:「我依此清净真如法界,为众生故,说为不可思议法自性清净心」。所说的清净真如法界,就是法身,众生,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的别名。『宝性论』中,在说如来界时,自性清净心是如来藏别名;在说如来菩提时,也就是佛的自体,如『论』卷四(大正三一·八四一中)说:
「向说佛法身,自性清净体」。
「清净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自性清净;二者、离垢清净。自性清净者,谓(自)性解脱,无所舍离,以彼自性清净心体,不舍一切客尘烦恼,以彼本来不相应故。离垢清净者,谓得解脱。又彼解脱不离一切法,如水不离诸尘垢等而言清净;以自性清净心远离客尘诸烦恼垢,更无余故」。
自性清净,是如来藏──众生位;离垢清净,是佛位。其实,佛也还是自性清净,因为心从来不与烦恼相应。离烦恼,得解脱,也只是本来清净。所以自性清净心,在众生位没有减少,成佛也没有增多,如说:「不减一法者,不减烦恼;不增一法者,真如性中不增一法,以不舍离清净体故」。
自性清净心,是心、自性、清净的结合词。心citta是心意识的心。自性prakr!ti,也译为本性,如『般若经』中的本性空prakr!ti-s/u^nyata^,或简称「性空」,就是prakr!ti。prakr!ti有事物本原的意思,如数论Sa^m!khya所立二十五谛,与我a^tman相对的自性,就是prakr!ti,是展开万化的本原。佛法中别有svabha^va,意义为自有自成的,一般也译为自性。般若法门所说的一切法无自性,就是没有svabha^va。『般若经』所立的自性空svabha^va-s/u^nyata^无性自性空abha^va-svabha^va-s/u^nyata^,鸠摩罗什Kuma^raji^va译为有法空与无法有法空;自性与有法,也就是svabha^va。说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析假见实,依相立法,而说一切法有「自性」svabha^va。『大□婆沙论』说:「如说自性,我、物、自体、相、分、本性,应知亦尔」。依说一切有部,自性svabha^va与本性prakr!ti,是看作同一意义的。『般若经』与龙树Na^ga^rjuna论,依本性空而说无自性空,是有对治「自性」意义的。受说一切有部影响的大乘有宗,无论是经与论,都应用自性svabha^va一词,也偶尔说svabha^va-s/uddha──自性清净。prakr!ti与svabha^va,虽被认为有共通的意义,而说心本性清净,大都是用prakr!ti的。自(本)性清净心的清净,梵文主要是prabha^svara,光明清净的意思,如『阿含经』(巴利本作pabhassara与『般若经』所说的心清净。『宝性论』中,与烦恼相对的本性清净心,也应用这一术语。如对不清净而说清净,或说一切法清净,常用s/uddha或vis/uddha;『般若经』说一切法清净,也是用vis/uddha的。还有paris/uddha,是纯净、极净的意思,大都用于体见清净,证得清净,离烦恼所显的清净。
本性清净心,心本性清净,是渊源于『增壹阿含经』的,为大众部Maha^sa^m!ghika、分别论者Vibhajyava, ^din所宗。说如来常住不变的如来藏说,融合了心性本净说,而说「自(本)性清净心」。从『阿含经』以来,心性清净,就与客尘烦恼a^gantuka-kles//a对说,含有主体──本性prakr!ti与客性a^gantukatva的关系。烦恼是附属的,虽现起染污相,却不能改变心本性的清净。烦恼怎么不能影响心,而能保持心的清净本性呢?『宝性论』卷二,引『胜□经』(大正三一·八二四下)说:
「世尊!刹尼迦善心,非烦恼所染;刹尼迦不善心,亦非烦恼所染。烦恼不触心,心不触烦恼,云何不触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自性清净心而有染者,难可了知」!
客尘烦恼与本性清净的关系,依『胜□经』所说,多少可以了解一些。在常识上,我们的心,或与烦恼相应,似乎心也成为染污的。大众部说:一切法唯有善性与不善性,没有第三性──无记性。『宝性论』也说:「法界中,善心不善心俱,更无第三心」。依世俗谛说:心是刹那──刹尼迦不住的。生灭不住的善心,与烦恼不相应,当然不能使心成为染污的。刹那不善心,也不是烦恼所能染污的,因为心不能触烦恼,烦恼也不能触心。为什么不能触(合)?心与烦恼同时,即生即灭,不可能使同时俱起的有生有灭,成染成净。『增壹阿含经』说:「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定)」,就是「法法不相到,法法不相知」的道理。这是在刹那生灭不住中,体会出当下不动,法法各住于自性,这怎么能染污心呢!然而,世俗谛中,有烦恼,有烦恼染心而成为不善(有部称为「相应不善」);称为不善心,而心却还是本性清净的,这实在难以了解!上座部Sthavira立无记心,所以无所谓善恶的(本性)心,与不善相应而成为不善心。大众部不立无记心,所以虽有染污心的现象,而心不失清净的本性。从不立无记,本性与客性去理解,才能正确理解如来藏说中的本性清净心。早期的如来藏说,本性清净心还不是所传的第八净识,或第九识,只是六识──平常心识的本性,不过习惯的称迷妄的为六识而已。『胜□经』以刹那心来表示本性清净心。如来藏禅tatha^gatagarbha-dhya^na传来中国,成为禅宗,如六祖『坛经』说:「但能离相,性体清净」。「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以无住为本」:也是念念不住中见本性。在妄心外别立真心,怕不是如来藏学的正义!
三、不空与种性:『胜□经』立空如来藏as/u^nya-tatha^gata-garbha、不空如来藏as/u^nya-tatha^gata-garbha,如『究竟一乘宝性论』卷四引经(大正三一·八四0上)说:
「胜□经言:世尊!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世尊!不空如来藏,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
『宝性论』继承『胜□经』说。依如来藏说,『般若』等大乘经说「空」,是正确的,但还是不了义的。如来藏是本性清净心,着重于客尘烦恼空。对本性清净心来说,烦恼是客性──外铄的,附属的,与心性清净,是本来别异而相离的。生死中的众生,有烦脑、有业与苦阴,也就是有为法sam!skr!ta-dharma。『大法鼓经』说:「空彼一切有为自性」。『央掘魔罗经』说:「离一切烦恼,及诸天人阴,是故说名空」。『大般涅槃经』说:「空者,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这都是说有为诸行是空。『不增不减经』与『胜□经』,以如来藏为自性清净心,所以只说烦恼空,烦恼是造业受苦的根源。依空如来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真如,法界,也可以说是空,而其实是说离烦恼诸行,烦恼诸行空而已;诸行空,而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体是不空的。如来藏有无量数的不思议佛(功德)法,与如来藏相应,不异而不可分离的。如『论』说:「不空如来藏,谓无上佛法,不相舍离相」。不相离的无上佛法,就是称性功德,这不但是有的,而且是有作用的,如『论』说:「若无佛性(界)者,不得厌诸苦,不求涅槃乐,亦不欲不愿」。「见苦果乐果,依此(种)性而有;若无佛性者,不起如是心」。见世间苦而想离苦,见涅槃乐而想得涅槃,厌苦求乐而发的希愿欲求心,y是众生离苦得乐,舍凡成圣成佛的根本动力。这种向光明喜乐自在的倾向,就是如来藏称性功德的业用。如来藏三义中的种性gotra义,是如来藏的要义,指如来藏相应的无数不思议佛功德法,也就依此说「一切众生有佛性」。然如来藏在众生身中,不一定能发菩提心,求成佛道,问题在虽有厌苦求乐的动机,但没有遇到、亲近善知识,不曾修习大乘信心,所以或学二乘法,或但求世间乐,不过总是要依如来藏而成佛的。『宝性论』引『华严经』,「乃至邪见聚等众生身中,皆有如来日轮光照」,就是说明这一意义。这样,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善法的根源,都是如来藏不思议功德的业用。是成佛的种性,所以名为如来界tatha^gata-dha^tu,界就是「因义」。
如来藏可以说是空,但空是与烦恼等不相应,而如来藏自体,与如来藏相应的不思议功德法,是决定不空的。如来藏有空、不空二义,正是虚妄法空,真实法不空的立场。或者从缘起有与性空,妙有与真空去解说,显然是不符合经论的本意。如来藏有空与不空义,而『胜□经』又说:二种如来藏空智」。空与不空,都称为空智s/u^^ny…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