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P39

  ..续本文上一页龙树一切皆空的中道说,进入后期大乘的一般倾向。『师子吼菩萨品』说,也还是源于『阿含经』的,所以说:「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十二因缘义甚深,是『阿含经』多处所说到的。本经又说:「我于诸经中说:见十二因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所引的经说,是『中阿含』的『象迹喻经』。然上座部Sthavira所传,只说「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因缘」,没有说「见法即见佛」。大乘经所引,都有「见法即见佛」一句,可能源出大众部Maha^sa^m!ghika所传的。本经依此而加以解说,「佛者即是佛性」,因为佛是依此十二因缘空中道为体性的。这样,以十二因缘空──中道为佛性,是源本于『阿含』,经龙树学演进而来的。

  依上来所说,佛性可以有二种意义:一、是无上菩提的种子──因性;二、是佛的体性。所以佛性的原语,极可能是buddha-dha^tu,可以译为「佛界」,「佛性」。dha^tu──界的意义很多,有「因」义,也有「体性」义。依据这一佛性的含义,所以除了说到过的十二因缘,观十二因缘智慧,八不因缘──中道第一义空以外,又说到一乘ekaya^na,首楞严三昧s/u^ram!gama-sama^dhi,十力das/abala,四无所畏catva^ri-vais/a^radya^ni,大悲maha^karun!a^,三念处tri^n!i-smr!ty-upastha^na^ni。我a^tman,大慈maha^-maitri^,大悲maha^karun!a^,大喜maha^-mudita,大舍maha^-upeks!a,大信心maha^-s/raddha^,一子地eka-putra-bhu^mi,第四力caturtha-bala,十二因缘,四无碍智catasra-pratisam!vida,顶三昧mu^rdha-sama^dhi:这一切都名为佛性。, 这些被名为佛性的,有的是佛的果德,是佛的体性;有的是菩萨行,菩萨地,是佛的因性。菩萨行与佛功德,众生是没有的,但「一切众生必定当得」,约未来当有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惟有十二因缘,本经用「缘起(因缘)无为」说,所以,「十二因缘常,佛性亦尔」。「佛性者名十二因缘,何以故?以因缘故,如来常住」。名为佛性的十二因缘,常住不变,这与未来必定当得的不同,所以说:「一切众生定有如是十二因缘,是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样,约十二因缘说,佛性是众生「定有」的。约菩萨行、佛功德说,佛性是众生「当有」的。约第一义空──中道说,佛性是「一切众生同共有之」的,但与世俗所想像的不同,所以经中破「因中有性」,「因中无性」。经上说:

   1.「众生佛性,不破不坏,不牵不捉,不系不缚,如众生中所有虚空」。

   2.佛性「云何为有?一切众生悉皆有故。云何为无?从善方便而得见故。云何非有非无?虚空性故」。

   3.「佛性者,非阴界入(非离阴界入);非本无今有,非已有还无;从善因缘,众生得见」。

   4.「佛性者,非内非外,虽非内外,然非失坏,故名众生悉有佛性」。

   5.「以正因故,故令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正因?所谓佛性」。

   6.「众生佛性,不一不二;诸佛平等,(佛性)犹如虚空,一切众生同共有之」。

  正因佛性是「一切众生所同有的」,当然可说「悉有」。但佛性如虚空,不一不异,非内非外,常住而非三世所摄的,所以可说有,也可说无,可说非有非无的。一切众生同有正因佛性,然对于成佛,『大般涅槃经』卷三二(大正一二·五五五中──下)说:

   「善男子!汝言众生悉有佛性,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磁石者,善哉!善哉!以有佛性因缘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言不须修圣道者,是义不然!善男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不能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中道第一义空──正因佛性,虽然可说一切众生所同有的;也由于佛性,众生都可以成佛。但成佛,还要修行圣道。因为因缘第一义空性,常住不变,并不能吸引众生去成就佛道。否则,一切众生同有佛性,有佛无佛,法性常住,一切众生都早该成佛了!总之,『师子吼菩萨品』所说佛性,菩萨行与佛功德,是「当有」的;正因佛性是「当见」的,「悉有」的,与『胜□经』所说如来藏,能使众生厌苦而求涅槃说不同。从第一义空性(也就是「无性」)的见地,对一般所说,众生本有如来藏、我、佛性说,给以批判的修正。

  天台学者,依『涅槃经』立三因佛性: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也许比『涅槃经』说得更好!如依『涅槃经』本文,所说略有些不同。『师子吼菩萨品』中,一再的说到不同的二因:或是生因与了因,或是正因与缘因,或是正因与了因。如综合起来,有生因,了因,正因,缘因──四名不同。『经』上说:

   1.佛性……是常,可见,了因非作(与生「生」义同)因」。

   2.「正道能为一切众生佛性而作了因,不作生因,犹如明灯照了于物」。

   3.「缘因者,即是了因」。

  正因佛性,是十住菩萨与佛所能证见的,但要从缘显了。正因佛性是常住的,所以不是生因所生,而是了因所了的。从缘显了,所以「缘因者即是了因」。正道是八(支)正道a^rya$s!t!a$n%ga-ma^rga,部派中有「道支无为」说。本经也说无漏圣道是「平等无二,无有方处此彼之异」 。『梵行品』也说:道与菩提,及以涅槃,悉名为常」。圣道是常,所以是佛性的了因。约佛的因性说,佛性有正因与了因(了因就是缘因)。如约佛的体性说,所说就不同了。『经』上曾有一问答:「若佛与佛性无差别者,一切众生何用修道?佛言:善男子!如汝所问,是义不然。佛与佛性虽无差别,然诸众生悉未具足」。这是说:约第一义空──中道说,佛与佛性是无二无别的;然佛性是众生成佛的正因,比起圆满究竟的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到底不可同日而语,要有了因与生因,如『大般涅槃经』卷二八(大正一二·五三0上)说:

   「复有生因,谓六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了因,谓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了因,谓六波罗蜜佛性」。

   「复有生因,谓首楞严三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了因,谓八正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生因,所谓信心六波罗蜜」。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佛果,是中道第一义空而为无量无边功德所成就的。所以修六波罗蜜,首楞严三昧,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生因。佛性与八正道,是常住的,所以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了因而不是生因。正因佛性是常住的,不是生因所生的,所以修六波罗蜜(观智在内),显了佛性,只能说是了因。信心对于六波罗蜜,当然是生因了。依此可见,『师子吼菩萨品』的智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但是了因所了,也是生因所生。经文所说的,没有天台学者所说的那么圆妙!

  第三部分是『迦叶菩萨品』,共六卷。对众生有佛性,如贫家宝藏,力士额珠等比喻,凡『涅槃经』上来所曾说过的,几乎都作了新的解说。解说的方针是:如来应机而不定说法;又举「随他意语」,「随自他意语」,「如来随自意语」,以会通佛性的不同解说。在会通的解说中,着重于因缘说,表现出本品的特色。佛性,有佛的因性,佛的体性──二义。如来的佛性,如『经』上说:

   1.「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三念处,首楞严等八万亿诸三昧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智印等,……如是等法,是佛佛性」。

   2.「善男子!如来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有佛性,一切佛法,常无变易,以是义故,无有三世,犹如虚空。善男子!虚空无故,非内非外,佛性常故,非内非外,故说佛性犹如虚空。善男子!如世间中无□碍处名为虚空,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于一切佛法无有□碍,故言佛性犹如虚空」。

  佛性是佛的体性,含摄了一切如来功德。在佛位中,「佛性常故,非三世摄」,到了究竟圆满,不再有任何变易,也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可说。在佛果以前,后身菩萨──十住等佛性,与佛的佛性,差别是这样的:

  佛─────常乐我净真实善………………了了见

  十住────常 净真实善………………少分见

  九住────常 净真实善…………………可见

  六至八住── 净真实善…………………可见

  初至五住── 净真实善不善……………可见

  论到众生佛性,『大般涅槃经』卷三七(大正一二·五八一上)说:

   「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

  佛性与众生,有不可离的关系,惟有众生,才能趣向,显了成就佛性。虽然众生并不等于佛性,而可以这样说:「众生即佛性,佛性即众生,直以时异,有净不净」。『师子吼菩萨品』所说,众生佛性「正因者,谓诸众生」,也是这个意思。众生佛性的净不净,与『不增不减经』所说:法身dharma-ka^ya在烦恼中,名为众生;修菩提行,名为菩萨,离障究竟清净,名为如来:有相近的意义。『宝性论』也约如来界tatha^gata-dha^tu──如来性,说不净、净不净、净三位。众生佛性,本品提出的中道说,也就是可以说有、说无、说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如『经』说:

   1.「众生佛性,非有非无。所以者何?佛性虽有,非如虚空。……佛性虽无,不同兔角。……是故佛性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云何名有?一切(众生)悉有,是诸众生不断不灭,犹如灯焰,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有。云何名…

《如来藏之研究(印顺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