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下)(杜正民)▪P6

  ..续本文上一页uddhism (Hihan Bukkyo) :

   Issues and Responses to a New Methodological movement", delivered at

   the AAR Conference on November 1993.

  6. 高崎直道,〈最近十年佛教学〉,《佛教学》,第三十六号,东京:佛教思想

   学会,1994,页1-18。 7. Seyfort Ruegg, David. "Some Reflectios on the Place of Philosophy in

     the Study of Buddhism."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18/2, 1995, pp. 145-81.

  8. 高崎直道,〈改版当〉,《增补新版 佛性何》,京都:法藏馆,

   1997。

  

  

  其中,以如来藏学权威高崎直道的答辩较具代表性,兹转录于下:

  

  高崎指出,松本的立场若以印度佛教史来看,不外是从中观派的立场,来排除一切「有」的论点,进而反对瑜伽行派和如来藏思想中,所蕴含着「实有」化的倾向。然而,尽管中观学派曾批判过这些思想,但是那也只不过说自派才是了义,他派思想是不了义,批判他家学说为方便说罢了,最后依然视之为大乘佛教的一部分并加以接受。从未听到中观派说过这些思想不是佛教。此外,又以西藏佛教史为例,像宗喀巴以中观思想为正说,并对于唯识思想如来藏思想彻底地批判的历史事实而言,其最后结果亦是把唯识思想和如来藏思想视为西藏大乘佛法的一部分。似乎也没听过这些思想不是佛教的说法。就此而论,高崎认为松本以「dhatu-vada」的构造作为界定何者是佛教、何者非佛教的观点,这可说是缺乏历史的考察,而纯然是种思想所设定的类型,因此其实效性是倍受质疑的。

  

  此外,高崎发现松本对佛教的定义,也太过狭隘。他提到:「松本所谓佛教,可说仅限于佛陀的教法中不曾被否定之最少限度的教导,诸如像是诸法无行无常和典型的十二因缘,或者是非一元论或多元论的佛教立场。」因此,高崎接着推测,也许像中观派所谓的「胜义谛」甚至都会成为松本批判的对象,并且此一批判将扩及到佛教传统中的任何观点,终而主张不承认任何的价值,落入虚无主义里。(注45)

  

  基于上述理由,高崎直道于最新出版的《增补新版 佛性何》中说,虽愧对社会的期待,但对于「批判佛教」并不想另文答辩,他请读者参考其〈最近十年佛教学〉即可,其态度可知。(注46)

  

  (三)中国的「批判佛教」简介

  

  在台湾,则有林镇国及其学生吕凯文对此事件的报导与研究,林镇国更进一步对中国的批判佛教有所评介。吕凯文的硕士论文《当代日本「批判佛教」研究:以「缘起」、「dhatu-vada」为中心之省察》,文中对日本批判佛教有详细的说明与介绍。(注47)另外林镇国〈佛教哲学可以是一种批判哲学吗?〉(注48)除对日本批判佛教的介绍外,亦对中国佛教的近代批判也有所介绍。他认为内学院与吕澄、熊十力、印顺等在中国也是属于「批判佛教」,此外还有大陆受马克思主义者影响的「佛教批判」。今对其文章做进一步的简介,该文共分五部分:一、绪言;二、夸谷宪昭与松本史朗的「批判佛教」;三、内学院与吕澄的「批判佛教」;四、马克思主义者的「佛教批判」;五、结论:佛教哲学可以是一种批判哲学吗?

  

  于第一部分「绪言」中,他依宋泽莱《被背叛的佛陀》说,「现代佛教已不可能宣称他们的教理与活动只限定于纯粹的宗教层面而可以与政治社会的实践分开」,而展开本文。在第二部分,谷宪昭与松本史朗的「批判佛教」中,则提出:1. 本觉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2. 如来藏思想不是(真正的)佛教及3. 甚至将汉语系佛教称之为「伪佛教」等批判观点。进而,介绍其思想背景如下:1. 印度 --在《楞伽经》与《胜鬘夫人经》即声称「如来藏与梵我不同」,也不违背佛陀的「无我」理论,然如来藏与佛性仍受大小乘学派的质疑;2. 汉传--中国:如来藏与佛性思想成为主流,形成中国佛教的特色,但仍曾多次受唯识宗的批判。因此,「批判佛教」显然是传统争论的延伸。紧接者,作者则详解「批判佛教」的「场所」(topos)理论与本觉思想的批判。

  

  在第三部分的内学院与吕澄的「批判佛教」中,对吕澄的「性觉」与「性寂」义有进一步的介绍。第四部分则讨论马克思主义者的「佛教批判」:根据历史唯物论的原则,认为宗教与哲学是反映经济与政治结构的上层产物,佛教的宗教与哲学都是为封建地主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佛教批判纲领,透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唯心主义本体论。并指出,由于传统中国佛教返本还原实践所回归的不外是虚构的本体,因此所宣称的证悟解脱只不过是逃避现实的虚幻。

  

  最后,在第五部分「佛教哲学可以是一种批判哲学吗?」的结论中提出,本觉思想果真为预设有实体的如来藏,或真如受熏、缘起万法的宇宙本体论?关键便在于如何诠释如来藏或真如...。(注49)

  

  另外,周志煌的《民初佛学「唯识」与「如来藏」之交涉--以支那内学院与武昌佛学院之法义论诤为核心的开展》,对民国初期的批判佛教也有所介绍。(注50)

  

  (四)「批判佛教」参考书目

  

  批判佛教及答辩书目略举(依年代排序,观其发展):

  

  1. 松本史朗,〈胜鬘经一乘思想:一乘思想研究(三)〉,《驹泽大

   学佛学学部研究纪要》,第四一号,1983。(现收录于《缘起空--如来藏思想

   批判》,东京:大藏出版社,1989。页299-371。)

  2. 夸谷宪昭,〈差别的事象生出思想的背景关私见〉,《驹泽大学

   佛学学部研究纪要》,第四四号,1986,页198-216。(现收录于《本觉思想批判

   》,页134-158。)

  3. 松本史朗,《缘起空--如来藏思想批判》,东京:大藏出版社,1989。

  4. 松本史朗,《禅思想研究批判》,东京:大藏出版社,1989。

  5. 夸谷宪昭,《本觉思想批判》,东京:春秋社,1989。

  6. 高崎直道,《如来藏思想. Ⅱ》,京都:法藏馆,1989,页372-376。

  7. 平川彰编,《如来藏大乘起信论》,东京:春秋社,1990。(平川彰着,〈如

   来藏思想何〉,页78-88)

  8. 田村芳朗,《本觉思想论》,东京:春秋社,1990。(1989年往生)

  9. Schmithausen, Lambert. Buddhism and Nature : The Lecture Delivered on

   the Occasion of the EXPO 1990. Studia Philologica Buddhica,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VII. Tokyo :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Buddhist

   Studies, 1991.

  10. 浅井圆道编,《本觉思想源流展开》,京都:平乐寺书店,1991。

  11. 伊藤隆寿,《中国佛教批判的研究》,东京:大藏出版社,1992。

  12. 夸谷宪昭,《道元佛教--十二卷本正法眼藏道元》,东京:大藏出版社,

  1992。

  13. 夸谷宪昭,《批判佛教》,东京:大藏出版社,1993。

  14. 末木文美士,《日本佛教思想史论考》,东京:大藏出版社,1993。

  15. Swanson, Paul. "Zen is not Buddhism : Recent Japanese Critiques of

  Buddha-Nature," Numen, vol.40, no.2, May 1993, pp.115-49.

  16. Heine, Steven. "Critical Buddhism and the Debate Concerning the 75-

  fascicle and the 12-fascicle Shobogenso texts," Panel Paper on "

  Critical Buddhism (Hihan Bukkyo) : Issues and Responses to a New

  Method…

《如来藏学研究小史--如来藏学书目简介与导读(下)(杜正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