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对本体问题的探讨(吕沛铭)▪P3

  ..续本文上一页,非如唯神宗教谓天堂地狱仍神所造。佛典所述掌司地狱之阎王,亦非宇宙间主宰。诸菩萨及佛如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皆非万能之神。佛典所载神话,如《起世因本经》(隋达摩笈多译)述原始世界状况,亦不过用作比喻或借为解释经义,也就是一种方便说法。事实上,任何宗教皆说神话,可是唯神宗教的神话却被教徒视作教条,如耶教《旧约圣经兰目上帝造人类始祖阿当及夏娃男女两人,教士明知其谬亦不敢公然否定,如此信仰安得谓智信

  佛家精神,在于不变而随缘,虽修出世间法而不弃世间法;又随缘而不变,虽人世而不受俗染二目天堂地狱,目的在昭一杯莱报,也就是一种随缘说法,非有意探究神秘莫测之本体底蕴也。

  七、佛教不探讨形而上学问题

  吾人之知识,来自感觉、经验、推理三种途径。感觉乃感官的感知,经验来自感觉的累积,推理即理解力,乃吾人研习深奥学问的主要方法。惟推理不能完全超脱经验,否则易陷于形上学冥想,以致与真理相违。以阿赖耶识为例,此识虽非感觉及经验所能接触,但不是离开前七识(经验)而自为一绝对独立体。阿赖耶识所摄藏之种子及种子所受熏习,皆来自前七识。又以涅槃为例,涅槃虽云非经验境界,不能用言语形容,因言语只能表达感觉及经验所感知的事物,但涅槃是修行成果,而修行却是在经验界进行,如持戒、精进、布施等。涅槃虽不可说,但能够证得,证得涅槃者纵使用千言万语向别人叙述涅槃境界,别人仍不能体验,除非彼亦循修行而证得,可见涅槃与修行并非互相独立无关。其他如毕竟空、真如、中道等,虽不能感知,亦不是绝对超脱经验之渺冥形上学境界。事实上,一个学佛者的修行程度未达高深时,要了解实相底蕴是不容易,甚至不可能。

  另一方面,试观西方着名哲学家所提出的形而上理论者如莱布尼兹(Leibniz)提出的“单子论”(Monads),笛卡尔(Descartes)提出的“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al)、黑格尔(Hegel)提出的“绝对实体(Abseute Entity)、费希特(Pichte)提出的“真我(True Ego)等,无一不是深邃幽玄、渺冥不可摸索的绝对超经验形上学秘体,既不可感知,又不可测量,更不可证得。诸哲学家为寻求理论上之完备,惟有归结于上帝以自圆其说,虽然所言上帝未必即耶教之上帝,但总不离宇宙主宰观念,甚至大哲学家康德(Kant)也如此。康德创评判哲学,以先验为题旨,所云先验,即先于经验的悟性,是无条件的及绝对的,与佛家的认识回异。佛家认为心识不断受熏习,故一切心识不是完全超脱经验而独立。康德则将悟性推出于经验之外,又不能说明其来源,最后唯有归向上帝作为结论。

  佛学虽精深博大,表面上似甚为渊奥,实则不出本分寻常间,所谓“平常心是道”是也,并无渺冥玄秘之形上理论。佛法乃大觉之法,虽云有八万四千法门,但种种皆方便法门,同趋明心见性,开示实相,转迷成悟。综观三藏十二部教典,未见一语道及形而上究竟。何以故

  探讨形上问题非方便法门故,此等问题永找不出实际答案故。佛教言三法印、四谛、十二因缘,皆世谛之叙述:三无漏学、五戒、六度、八正道,皆净化人生之实践。在名称上似属抽象的涅槃、阿赖耶识等,亦如上所述,均非绝对超脱经验之形而上臆测。再以“毕竟空”为例,龙树尝言,说毕竟空之目的在除去凡夫执着自性为实有,也就是一种法门,此执若除,则母需说毕竟空。正如以火烧薪,薪被烧掉化为灰烬,火亦消失。故《中论》云:“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破行品)

  八、佛教以圆融为依归

  佛者觉也,所觉者人生之真谛也。觉之反义为迷,迷与觉乃一心之两面,失觉即陷迷,去迷即成觉,觉迷之间系于一心。吾人学佛目的即在除去迷惘,求证无上正觉。若玩索形上学不可解之问题,并臆造种种假设去解释之,且自以为探得真理,则陷入不可自拔的迷境。诚如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某次与弟子讨论知识问题时,弟子问:“你所知道宇宙间最深奥的事物是甚么

  ”苏氏答曰:“我所知道的是“不可知”。”苏氏态度,甚近佛家旨向。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亦同一观点。

  佛教以圆融为依归,一切具有存在价值的世间事物,佛教从不与之对抗,即使其他宗教所崇奉的“神”,其理论或有不完备,但总以止恶扬善为依归,佛教从不将之贬斥,故佛教在过去二干五百年间,从未与其他宗教发生“宗教战争”。佛陀尝告弟子须菩提曰:“大德须菩提!如须弥山王,光所照处,悉同一色,所谓金色。如是,须菩提!般若光照一切结使,悉同一色,谓佛法色。是故须菩提!佛法结使,以般若慧观,等无差别。是故须菩提!一切诸法,皆是佛法。”(《大方广宝箧经》卷上)以平等对待其他宗教,并将其他宗教的止恶扬善包容于佛法,故曰“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此种态度,正显示佛教的大悲大智胸怀,于古今学术思想中无一可与之相比。即使有情界尽,虚空界尽,众生业尽,而菩萨普渡众生之悲愿永无穷尽。佛教精神如是伟大,任何其他宗教望尘莫及。宇宙间最高智慧如中道、唯识、法界等,全部出自佛家,其对人类贡献的伟大,更非笔墨所能形容矣!

  原载《内明》第262期

  

《佛教对本体问题的探讨(吕沛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