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对本体问题的探讨(吕沛铭)▪P2

  ..续本文上一页八不中道,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下一、不异、不来、不去,其反面即生、灭、常、断、一、异、来、去,乃世间虚假之相,如下表所示:

  总相:生与灭(存在与非存在)

  别相:常与断(永恒与非永恒)

  一与异(统一与分殊)

  来与去(出现与滑失)

  此八法合成四对,或未穷尽世间妄象,但却是最重要的八法,龙树均予否定,盖此八法与真理相违,故一一冠以不字,称“八不中道”。八不表面上似是矛盾,实际上却显示万法相待而成,由相待而归于统一,亦具事理无碍义。以生灭为例,宙宇本体,原无生灭,吾人所见生灭,乃因缘所现之假相也;若知缘起无自性,则万法空寂,何有生灭

  故生灭乃众生攀缘之见,取相而起之妄象也。既取于相,乃执生灭为实有,于是坠入生死轮回。故“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虽云佛度众生出生死人涅槃,实无生死可出,无涅槃可入,亦即无众生可度。盖生是因缘,灭亦是因缘,法性本无生灭也。太虚大师尝作一偈云:“诸法刹那生,诸法刹那灭,刹那生灭中,无生亦无灭。一意即现象界虽显生灭之相,本体实无生灭。生与灭亦是对应于有与无而言。就缘起而论,一切法非有而有:就实相而言,一切法有而非有。有而不有,虽有而不着有边:无而不无,虽无而不着无边:两边不着,即中道义。哲学上难以解决之世界生灭问题,中观论提供独一无二的完满解决。天台宗所创三谛圆融之说,亦本中道义。四、佛家以心为本体根源

  西方传统哲学,认为现象界之外,有一本体界,并循超越现象界途径去探索本体,结果形成种种迷惑难解之本体理论如二兀论、多元论、唯心论、唯神论等。中国哲学重视人伦,故少言本体。佛家既重视人伦,亦不排除本体。惟佛家所言本体,既非类似西方哲学的形上本体,亦不同于老庄所言“道”本体(佛家言清静、无为、无欲等,不能与老庄所说者混为一谈)。佛家以一心为本体根源,以因果律为现象法则。若将本体与现象一齐探源,可归结两者之同时融合。若从现象生起考察,名为缘起论:若由实相内涵考察,名为实相论。缘起实相两论,互相摄合,两者关系如形与影,是一而二,二而一,言缘起不离实相,说实相亦不离缘起。所谓“事理无碍”,“三谛圆融”,“一真法界一,皆本体与现象融合之究竟一乘真理。诸缘起论如业感缘起(法界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皆殊途而同归一心,一心随缘而生万法,万法钦聚还于一心。佛典言心为本体根源者不胜枚举,如《华严经》:“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不由心造。”(夜摩天宫品)《本生心地观经》:“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染故,世界杂染。”《楞严经》:“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卷二)《大乘义章》:“十二因缘,依于一心,依情起相,名为非无,据实本寂,说为非有。一出现于吾人眼前世界诸森罗万象如山河大地星晨,皆一心所现,心生则种种法生,心转则种种法转,心灭则种种法灭。二日以蔽之:心外别无法。若心外求法,则如求水中月,镜中像,终不可得。心之为真为妄,亦依吾人意向。吾人之为善为恶,系于一念之选择,一念之差,可顿成觉悟,亦可铸成大错。吾人动心时,可不慎哉!

  心既为本体根源,则吾人所感知的时间与空间,亦一心所生。以时间而言,虽云有时分秒之量度,惟吾人一心原无久暂之分别。久暂之感觉,乃心随色界流转而生,佛语所云“念念生灭一是也o/心若不随物转,则万年本是一念。禅师入定数日,自觉仅一刹那;自生至死,不过黄梁一梦。《中观论》云:“时住不可得,时去不可得,时若不可得,云何说时相

  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

  勿尚无所有,何说当有时!”(观因果品)可知时间乃心所反映外物连续变迁之假相。情绪愉快者,常觉时间弥短:心境纷乱者,恒感时间漫长。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孔子勤于讲学,乐育英才,其精神超脱于时间之外,连老之将至亦不觉也。

  《大吡婆娑论》云:“以有往来聚集处故,知有虚空。若无彼因,彼亦不有……虚空是彼容受因故……若无虚空,应无容处:若无虚空,应一切处皆有障障碍……无障碍相是虚空故。”(卷五三)意谓吾人之空间感觉,亦因心缘色界(物质世界)而生。若无大小、方向、阔窄、远近等量度观念,则无所谓空间也。心若不着色相,则身躯虽不动,心境却可逍遥于广大之空际,所谓“芥子可纳须弥”是也。须弥于芥子内并无变小,而芥子亦不变大。《华严经》云:一一生毛中含诸佛刹海,《维摩经》述维摩居士之狭窄病室可容三万二千狮子座,皆形容菩萨解脱心境之广阔。孟子言所养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是孟子浩然之气亦超越界限而塞于天地也。

  五、佛教否定神之存在

  佛教否定神之存在。若神存在,则从何而来

  若谓神自生,则不符合因果律:若谓他生,则神是被造,固非万能。若神果万能且宠爱世人,则为何不清灭世间罪恶

  神对罪恶坐视不理,其为公义乎

  博爱乎

  神一方面要拯救世人脱离罪恶,另一方面又任由罪恶横行,以致人类为罪恶所污染,何其谬也!神之存在又如何验证

  唯一可得的结论是:神是由人造,即心所现之妄象也。唯神论者或难曰:“若无神,则人之善恶报应由谁主持

  ”可答曰:“依因果律。”复问曰:“因果律从何而来

  ”答曰:“自无始以来。一再难曰:“何故自无始以来

  ”此间可仿佛陀予“无记一。若以另一难曰:“宇宙间物质从何而来

  非神创造无以解释。宇宙间之井然有序由谁布置

  非神指引无以解释。”此问亦予“无记一,盖此等探索本体底蕴之问题,人类永找不出实际答案。若将答案归结于神之存在,乃戏论者自作假设以满足好奇而已。

  佛教之破神论,多见于瑜伽及中观典籍,如《十二门论》云:“实不从自在天作,何以故

  性相违故,如牛子还牛,若万物从自在天生,皆应似自在天,是其子故。若自在天作众生者,不应以苦与子,是故不应言自在天作。若自在者不应有所须;有所须而作,不名自在。若无所须,何变化作万物

  如子儿戏!若自在作众生者,谁复作是自在

  若自在自作则不然,如物如能自作:若更有作者,则不名自在:若自在是作者,则于作中无有障碍,念即能作。若自在作万物者,为住何处而作万物

  是住处为是自在作

  为是他作

  ……如是则无穷。若他作者,则有二自在,是事不然:是故世间万物,非自在所作。若自在作者,何故苦行供养于他,欲令欢喜,从求所愿

  若苦行求他,当知不自在。……若自在所作者,即无罪福善恶好丑,皆从自在外故,而实有罪福,是故自在所作:若众生从自在生者,皆应敬爱,而实不尔,有憎有爱,是故当知非自在所作。……若自在作者,善恶苦乐事不作而自来,如是坏世间法,持戒修梵行皆无所益,而实不可!是故当知非自在所作。……若无因缘而自在者,一切众生亦应自在,而实不尔!当知非自在所作。若自在从他而得,则他复他,如是则无穷,无穷则无因,如是等种种因缘,当知万物非自在生,亦无有自在

  ”(卷十观作者品)此段列举无神理由,意思甚为精辟。所言“自在天”(简称自在),犹今言无所不能之神。

  佛陀尝言己乃一常人而非神。“如来说法,无非因缘……非如来所作,何以故

  佛从世间生,佛不说佛造世间。”(《文殊师利问经》卷下杂问品)“佛身亦不自在,皆属本因缘业果报。”(《大智度论》卷九九)“若佛出世,若佛不出世,法尔如是。”(同上卷五四)佛陀且训示弟子以智信为依,智信是本于“四依法”,即依法而不依人,依了义经而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佛学上论证知识真伪的主要方法是因明,犹今之逻辑学。古时印度学校将因明列为一独立科目,与其他科目并称“五明”,即因明、内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可见当时对因明之重视。研究佛学者,不可不修因明。因明以实际事物为讨论对象,无论从任何方面推理,结果必须符合事实,不容矛盾或含糊。兹以“神”作为因明三支的论题如下:

  宗:神创造天地万物。

  因:神无所不能,具无中生有的力量故。

  喻:如耶教的上帝、回教的真主阿拉、婆罗门教的大梵天,

  皆宇宙万能主宰。

  如何验证神之存在,已是不可能,且各唯神宗教均言其独一无二的主宰,并指他教所言者为非,矛盾重重,可见有神论经不起因明考验。六、佛教言天堂地狱亦归于一心

  任何宗教均言天堂地狱,佛教亦然,且说三界及六道轮回,虽非原始佛教思想,但后期佛教为方便解说业报,乃取古印度流行思想加以改造或借用。禅宗典籍《林间录》记天堂地狱论题一则云:“李端原间达观禅师:“地狱毕竟是有是无

  ”答:“诸佛向无中说有,眼见空华;太尉就有中觅无,手捞水月,堪笑眼前见牢狱不过。心外见天堂欲生。殊不知欣怖在心,善恶成境:但了自心,自然无惑。”另一禅典《密云禅师语录》亦记:“宋世大慧杲和尚云:“尔等生前,曾造驴造马,来也不知,而今死后,做驴做马,去也不知,上天堂也不知,入地狱也不知。既都不知一息不来,前路茫茫,岂不是要紧底大事耶!然据悟上座即不然,只者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便是当人出生死底消息,唯人作攀缘,遂成流转。何故生不知来处,则来无所从:死不知去处,则去无所至:去无所至,则内无所出:来无所从,则外无所入:外无所入,则外息诸缘:内无所出,则内心无喘:既内心无喘,外息诸缘,则一念不生。””由此可见天堂地狱皆随机方便超越有无之说,一落有无,都无是处,最后均归结于一心,所谓“心为法本,心作天堂,心作地狱”(《弘明集》卷二《Q不炳明佛论》)是也。即使言天堂、地狱、阎王等,佛教从不考究其来源…

《佛教对本体问题的探讨(吕沛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