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对本体问题的探讨(吕沛铭)

  佛教对本体问题的探讨

  吕沛铭

  一、佛陀对本体问题的态度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论经三百余会,谆谆善导,起大悲之心指引众生踏上大觉之路。佛法者,佛陀所说之法也,宇宙之实相也,本非佛陀自创,而是佛陀以其无量智慧所洞悉之真理。凡人为无明所蔽,不知真理,故佛陀向众生开示,使众生转迷成悟。

  佛陀说法时,对大众所提出的问题,用五种方式回答:㈠直接回答。㈡间接回答,主要用比喻解说。㈢反问式回答,即反问另一相关问题,以开启发问者的思维,使他自觉地推理原问题的答案。㈣不回答,并提议发问者自动寻找答案,原因是所问乃浅易问题,发问者若稍加思索,不难悟得答案。㈤不作任何答覆或提议。佛陀这种表示,称为“无记”。

  《别译杂阿含经》记佛陀对一些问题的无记如下:有人问佛:“于此死已受后有不

  ”佛默然不答。又问:“死后不有耶

  ”佛亦不答。又问:“我此死已亦受后有亦不受耶

  ”佛默然不答。又问:“我死之后,非受于有非不受有耶

  ”佛亦不答。尊者迦叶语舍利弗言:“如来宁可说色灭已生于后有,乃至非生非不生。世尊于彼色所尽处,正智解脱,然都无有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亦生亦不生,非生非不生,是故不答。””(卷六)佛陀对这些问题保持缄默,原因是这些是形上学不可探索的问题,人类永找不出其实际答案。若考究这些问题不但对修行无帮助,且使人陷入迷惘。

  佛陀时代,印度外道盛行,诸外道所提出的形上问题,主要有十四项,称“十四难”,即:(1)世界有常

  (2)世界无常

  (3)亦常亦无常

  (4)非常非无常

  (5)世界有边

  (6)世界无边

  (7)亦有边亦无边

  (8)非有边非无边

  (9)如来(此词指众生,下同)死后有

  (10)如来死后无

  (11)亦有亦无

  (11)非有非无

  (13)命与身为同一

  (14)为异

  这十四问题①可分为四类,首四项属世界生灭问题,(5)至(8)项属时间及空间边际问题,(9)至(12)属生死问题,最后两项属灵魂问题。此等问题,来自外道六十二种邪见。据《大智度论》此六十二邪见即②:于现在五蕴中,每蕴执计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共四见,五蕴合共二十见。于过去五蕴中,每蕴执计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共四见,五蕴合二十见。于未来五蕴中每蕴执计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共四见,五蕴合二十见。以上三世五蕴共六十见,加上根本的常与断二见,总成六十二见。此外,小乘《清净道论》亦记外道以“我”为中心,向佛陀提出十六问题,即:(1)我在过去世存在乎

  (2)我在过去世不存在乎

  (3)我在过去世是何物

  (4)我在过去世处于何种境界

  (5)我在过去世中,曾否从一生转到另一生

  (6)我在未来世存在乎

  (7)我在未来世不存在乎

  (8)我在未来世是何物

  (9)我在未来世处于何种境界

  (10)我在未来世,会否从一生转到另一生

  (11)我于现世,是自生乎

  (12)我于现世,是被造乎

  (13)我是何物

  (14)我现处于何种世界

  (15)此生从何而来

  (16)来生去何处

  此十六问③与上述十四难大同小异,皆属形上问题。佛陀对此等问题均予“无记”。

  宗教与哲学之间,有共通的三大领域,即山本体论(ontology),主要是形而上学(metaphysics);(2)知识论(epistemology);(3)人生论,亦称人生哲学(philosophy oflife)。各大宗教义理亦涉及此三领域。原始佛教对本体问题保持缄默,后期佛教虽谈本体,惟仍秉承原始佛教精神,即不作对修行无帮助之言论,故谈本体,始终不离一心。所论本体问题,可分为四项:(一)时间与空间之边际问题,(二)世界生灭问题,(三)本体根源问题,(四)神存在问题。以不是佛教对此四问题的看法。

  二、时间与空间之无边际

  时间与空间,乃宇宙之最基本元素,任何事物不能离时间与空间而独存。佛家言时间之最少单位曰刹那,乃梵语Ksana之音译,意谓将时间分至极短速,无可再分。一刹那间,起点与终点是相齐等,无先后差别。时间乃无数刹那相续,其间无有空隙,前刹那治失之时,乃后刹那生起之时,故刹那是一种抽象观念。经云一弹指间有六十刹那,盖假设之言以喻时间速逝,非真有六十刹那也。自无始以来至现在,由现在至无终的将来,含有无数才生才灭的刹那,其间出现无数事物的变迁,事物若不过缘,则前刹那的情况与后刹那者无异。若遇缘,则前刹那消失之时,由于缘力的余势,在后刹那即起变迁。由于刹那极短,故变迁速至不可测。事实上,宇宙间并无永恒不变之事物,亦即万物时刻在变迁。

  遇去的刹那,不可计量,未来的亦然,亦即时间乃无始无终。佛陀尝告弟子迦叶云:“无始者,非一切声闻缘觉思量所知。若有士夫出于世间,智慧多闻如舍利弗,长夜思惟终不能知。佛之无始谁最为先

  乃至涅槃中间亦不能知。复次迦叶!如大目连,以神通力,求最初佛世界,无始终不能得。如是一切声闻缘觉、十地菩萨如弥勒等,悉不能知……世界未曾尽,无所尽,无尽时。一(《大法鼓经》卷上)最后一句表示三世毕竟空,过去不可得,故未曾尽;现在不可得,故无所尽:未来不可得,故无尽时。

  佛家称空间的最少曰极微,乃空间分至微不可分的单位,亦是一抽象名词。一极微之内,并无容量,亦即无长短阔窄的量度。空间乃无数极微所组成,极微与极微之间,互相紧贴,无有空隙。无数极微形成一无限大的宇宙,其间有无数世界(色界),犹今言无限大的太空内有无数星球。组成世界之物质,其最少单位曰极微尘,犹今言原子,惟原子是有大小量度之实体,极微尘则非实体,故无量度,其抽象性质与刹那相仿。《俱舍论》称七极微尘合为一微尘,七微尘合一金尘,七金尘合一水尘,七水尘合一兔毛尘,亦是空间量度的假设。极微尘的聚合即物质的形成,极微尘的散离即物质的解体。其为聚为散,视因缘而定,缘起则聚,缘尽则散。《金刚经兰百大千世界终化为微尘,即谓将来缘尽时,世界碎裂为无数微尘也。

  无限空间内的无数世界,以成、住、坏、空为周期,经历无限时间的治长。欲寻世界之尽头,则不可得,故曰世界无边。“无边者,以五众广大无量,故言无边。亦以五众有边则有始,有始则有终,即是无因无缘,坠断灭等种种过……复次,众生无边者,以众生多故,无量阿僧只三世十方众生,无人能知数,故言无边。”(《大智度论》卷五五)此“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法华经·如来寿量品》)无边世界之滑长,无时无刻不循因果律,因者能生,果者所生,缘者助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小乘俱舍立四缘六因五果,大乘唯识立四缘十因五果,皆因果之详细论析。因果前后相续,因是来自前一事物之果,果是后一事物之因,因中有果,果中亦有因,因果连绵不绝,无有间断。吾人若向过往溯源,则永不能得其始(第一因),向将来追寻亦永不能得其终(最后果)。佛家论时空及因果,说到“无限”即止。若将“无限”探索,所得者若不是梦幻泡影便是戏论。

  对宇宙间其他事物的究竟,佛家亦不探讨其第一因。以无明为例,无明乃一切恶业根源,佛教从不追问无明从何而来,仅说无明自“无始以来”,如《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故说无始无明。“吾人永不能寻得无明之原始。故龙树菩萨曰:“若无明因缘更求其本,则无穷,即堕边见,失涅槃道,是故不应求,若更求则坠戏论,非是佛法。”(《大智度论》卷九十)无明本属虚妄,吾人学佛,目的在除去无明,固下需探索何故自无始以来即有无明,正如医生医治病人目的在除去病人的病菌,而不问何故世上有此种病菌。

  三、中观哲学可解答世界生灭问题

  哲学述世界生灭问题,各家理论颇为繁杂,大致可分为理性派及唯物派二则者主世界恒常,后者则主断灭,两派争议,莫衷一是。世界生灭问题,若揆以佛家中观哲学,可迎刃而解。《中观论》作者龙树,尝将诸法的生起分为四种可能:自生(自己产生)、他生(他物所生)、共生(自己与他和合生)、无因生(自然存在)。龙树在《中观论》否定此四种可能,故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龙树复在《十二门论》中详述否定理由,大意是:㈡法不自生,生必藉因缘。若法自生,则可自还自生,人还生人,地狱还生地狱,如此则无业报,修行者亦永远修行而不能成佛。㈡法不从他生,否则牛可生马,马可生羊。“他”是对“自”而言,犹是一自体也。既不自生又不他生,则自与他亦不共生,否则牛与马配合可生羊。㈢法不无因生。“因”是法的生起条件,若法无因生,则煮砂可成饭,水凝冶可变石而不为冰。

  法不孤起,必待缘而有,乃中观之核心思想,故曰:“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中观论·四谛品》)盖诸法皆相依而起,相待而成,亦即“此生即彼生,此灭即彼灭,此有即彼有,此无即彼无。”(此四语常见于《阿含经》)。龙树亦曰:“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十二门论》二石何自性

  龙树复曰:“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义

  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中观论·观有无品》)可见自性有三义:(一)自有义(不从因缘生)、(二)不变性、(三)独存性。宇宙间一切事物均无自性,此原理亦称缘起性空,色法亦然,盖色法当体即空,不必将色除去才显空。妄识缘境,只见其相,即是迷:般若观照,见其性空,即是觉。佛教称为大觉之教,即本此。

  龙树为破邪显正,且阐示…

《佛教对本体问题的探讨(吕沛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