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本體問題的探討
呂沛銘
一、佛陀對本體問題的態度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論經叁百余會,諄諄善導,起大悲之心指引衆生踏上大覺之路。佛法者,佛陀所說之法也,宇宙之實相也,本非佛陀自創,而是佛陀以其無量智慧所洞悉之真理。凡人爲無明所蔽,不知真理,故佛陀向衆生開示,使衆生轉迷成悟。
佛陀說法時,對大衆所提出的問題,用五種方式回答:㈠直接回答。㈡間接回答,主要用比喻解說。㈢反問式回答,即反問另一相關問題,以開啓發問者的思維,使他自覺地推理原問題的答案。㈣不回答,並提議發問者自動尋找答案,原因是所問乃淺易問題,發問者若稍加思索,不難悟得答案。㈤不作任何答覆或提議。佛陀這種表示,稱爲“無記”。
《別譯雜阿含經》記佛陀對一些問題的無記如下:有人問佛:“于此死已受後有不
”佛默然不答。又問:“死後不有耶
”佛亦不答。又問:“我此死已亦受後有亦不受耶
”佛默然不答。又問:“我死之後,非受于有非不受有耶
”佛亦不答。尊者迦葉語舍利弗言:“如來甯可說色滅已生于後有,乃至非生非不生。世尊于彼色所盡處,正智解脫,然都無有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亦生亦不生,非生非不生,是故不答。””(卷六)佛陀對這些問題保持緘默,原因是這些是形上學不可探索的問題,人類永找不出其實際答案。若考究這些問題不但對修行無幫助,且使人陷入迷惘。
佛陀時代,印度外道盛行,諸外道所提出的形上問題,主要有十四項,稱“十四難”,即:(1)世界有常
(2)世界無常
(3)亦常亦無常
(4)非常非無常
(5)世界有邊
(6)世界無邊
(7)亦有邊亦無邊
(8)非有邊非無邊
(9)如來(此詞指衆生,下同)死後有
(10)如來死後無
(11)亦有亦無
(11)非有非無
(13)命與身爲同一
(14)爲異
這十四問題①可分爲四類,首四項屬世界生滅問題,(5)至(8)項屬時間及空間邊際問題,(9)至(12)屬生死問題,最後兩項屬靈魂問題。此等問題,來自外道六十二種邪見。據《大智度論》此六十二邪見即②:于現在五蘊中,每蘊執計有邊、無邊、亦有亦無邊、非有非無邊共四見,五蘊合共二十見。于過去五蘊中,每蘊執計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共四見,五蘊合二十見。于未來五蘊中每蘊執計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共四見,五蘊合二十見。以上叁世五蘊共六十見,加上根本的常與斷二見,總成六十二見。此外,小乘《清淨道論》亦記外道以“我”爲中心,向佛陀提出十六問題,即:(1)我在過去世存在乎
(2)我在過去世不存在乎
(3)我在過去世是何物
(4)我在過去世處于何種境界
(5)我在過去世中,曾否從一生轉到另一生
(6)我在未來世存在乎
(7)我在未來世不存在乎
(8)我在未來世是何物
(9)我在未來世處于何種境界
(10)我在未來世,會否從一生轉到另一生
(11)我于現世,是自生乎
(12)我于現世,是被造乎
(13)我是何物
(14)我現處于何種世界
(15)此生從何而來
(16)來生去何處
此十六問③與上述十四難大同小異,皆屬形上問題。佛陀對此等問題均予“無記”。
宗教與哲學之間,有共通的叁大領域,即山本體論(ontology),主要是形而上學(metaphysics);(2)知識論(epistemology);(3)人生論,亦稱人生哲學(philosophy oflife)。各大宗教義理亦涉及此叁領域。原始佛教對本體問題保持緘默,後期佛教雖談本體,惟仍秉承原始佛教精神,即不作對修行無幫助之言論,故談本體,始終不離一心。所論本體問題,可分爲四項:(一)時間與空間之邊際問題,(二)世界生滅問題,(叁)本體根源問題,(四)神存在問題。以不是佛教對此四問題的看法。
二、時間與空間之無邊際
時間與空間,乃宇宙之最基本元素,任何事物不能離時間與空間而獨存。佛家言時間之最少單位曰刹那,乃梵語Ksana之音譯,意謂將時間分至極短速,無可再分。一刹那間,起點與終點是相齊等,無先後差別。時間乃無數刹那相續,其間無有空隙,前刹那治失之時,乃後刹那生起之時,故刹那是一種抽象觀念。經雲一彈指間有六十刹那,蓋假設之言以喻時間速逝,非真有六十刹那也。自無始以來至現在,由現在至無終的將來,含有無數才生才滅的刹那,其間出現無數事物的變遷,事物若不過緣,則前刹那的情況與後刹那者無異。若遇緣,則前刹那消失之時,由于緣力的余勢,在後刹那即起變遷。由于刹那極短,故變遷速至不可測。事實上,宇宙間並無永恒不變之事物,亦即萬物時刻在變遷。
遇去的刹那,不可計量,未來的亦然,亦即時間乃無始無終。佛陀嘗告弟子迦葉雲:“無始者,非一切聲聞緣覺思量所知。若有士夫出于世間,智慧多聞如舍利弗,長夜思惟終不能知。佛之無始誰最爲先
乃至涅槃中間亦不能知。複次迦葉!如大目連,以神通力,求最初佛世界,無始終不能得。如是一切聲聞緣覺、十地菩薩如彌勒等,悉不能知……世界未曾盡,無所盡,無盡時。一(《大法鼓經》卷上)最後一句表示叁世畢竟空,過去不可得,故未曾盡;現在不可得,故無所盡:未來不可得,故無盡時。
佛家稱空間的最少曰極微,乃空間分至微不可分的單位,亦是一抽象名詞。一極微之內,並無容量,亦即無長短闊窄的量度。空間乃無數極微所組成,極微與極微之間,互相緊貼,無有空隙。無數極微形成一無限大的宇宙,其間有無數世界(色界),猶今言無限大的太空內有無數星球。組成世界之物質,其最少單位曰極微塵,猶今言原子,惟原子是有大小量度之實體,極微塵則非實體,故無量度,其抽象性質與刹那相仿。《俱舍論》稱七極微塵合爲一微塵,七微塵合一金塵,七金塵合一水塵,七水塵合一兔毛塵,亦是空間量度的假設。極微塵的聚合即物質的形成,極微塵的散離即物質的解體。其爲聚爲散,視因緣而定,緣起則聚,緣盡則散。《金剛經蘭百大千世界終化爲微塵,即謂將來緣盡時,世界碎裂爲無數微塵也。
無限空間內的無數世界,以成、住、壞、空爲周期,經曆無限時間的治長。欲尋世界之盡頭,則不可得,故曰世界無邊。“無邊者,以五衆廣大無量,故言無邊。亦以五衆有邊則有始,有始則有終,即是無因無緣,墜斷滅等種種過……複次,衆生無邊者,以衆生多故,無量阿僧只叁世十方衆生,無人能知數,故言無邊。”(《大智度論》卷五五)此“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法華經·如來壽量品》)無邊世界之滑長,無時無刻不循因果律,因者能生,果者所生,緣者助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小乘俱舍立四緣六因五果,大乘唯識立四緣十因五果,皆因果之詳細論析。因果前後相續,因是來自前一事物之果,果是後一事物之因,因中有果,果中亦有因,因果連綿不絕,無有間斷。吾人若向過往溯源,則永不能得其始(第一因),向將來追尋亦永不能得其終(最後果)。佛家論時空及因果,說到“無限”即止。若將“無限”探索,所得者若不是夢幻泡影便是戲論。
對宇宙間其他事物的究竟,佛家亦不探討其第一因。以無明爲例,無明乃一切惡業根源,佛教從不追問無明從何而來,僅說無明自“無始以來”,如《起信論》雲:“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故說無始無明。“吾人永不能尋得無明之原始。故龍樹菩薩曰:“若無明因緣更求其本,則無窮,即墮邊見,失涅槃道,是故不應求,若更求則墜戲論,非是佛法。”(《大智度論》卷九十)無明本屬虛妄,吾人學佛,目的在除去無明,固下需探索何故自無始以來即有無明,正如醫生醫治病人目的在除去病人的病菌,而不問何故世上有此種病菌。
叁、中觀哲學可解答世界生滅問題
哲學述世界生滅問題,各家理論頗爲繁雜,大致可分爲理性派及唯物派二則者主世界恒常,後者則主斷滅,兩派爭議,莫衷一是。世界生滅問題,若揆以佛家中觀哲學,可迎刃而解。《中觀論》作者龍樹,嘗將諸法的生起分爲四種可能:自生(自己産生)、他生(他物所生)、共生(自己與他和合生)、無因生(自然存在)。龍樹在《中觀論》否定此四種可能,故曰:“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龍樹複在《十二門論》中詳述否定理由,大意是:㈡法不自生,生必藉因緣。若法自生,則可自還自生,人還生人,地獄還生地獄,如此則無業報,修行者亦永遠修行而不能成佛。㈡法不從他生,否則牛可生馬,馬可生羊。“他”是對“自”而言,猶是一自體也。既不自生又不他生,則自與他亦不共生,否則牛與馬配合可生羊。㈢法不無因生。“因”是法的生起條件,若法無因生,則煮砂可成飯,水凝冶可變石而不爲冰。
法不孤起,必待緣而有,乃中觀之核心思想,故曰:“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中觀論·四谛品》)蓋諸法皆相依而起,相待而成,亦即“此生即彼生,此滅即彼滅,此有即彼有,此無即彼無。”(此四語常見于《阿含經》)。龍樹亦曰:“因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十二門論》二石何自性
龍樹複曰:“衆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性從衆緣出,即名爲作法。性若是作者,雲何有此義
性名爲無作,不待異法成。”(《中觀論·觀有無品》)可見自性有叁義:(一)自有義(不從因緣生)、(二)不變性、(叁)獨存性。宇宙間一切事物均無自性,此原理亦稱緣起性空,色法亦然,蓋色法當體即空,不必將色除去才顯空。妄識緣境,只見其相,即是迷:般若觀照,見其性空,即是覺。佛教稱爲大覺之教,即本此。
龍樹爲破邪顯正,且闡示…
《佛教對本體問題的探討(呂沛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