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對本體問題的探討(呂沛銘)▪P2

  ..續本文上一頁八不中道,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下一、不異、不來、不去,其反面即生、滅、常、斷、一、異、來、去,乃世間虛假之相,如下表所示:

  總相:生與滅(存在與非存在)

  別相:常與斷(永恒與非永恒)

  一與異(統一與分殊)

  來與去(出現與滑失)

  此八法合成四對,或未窮盡世間妄象,但卻是最重要的八法,龍樹均予否定,蓋此八法與真理相違,故一一冠以不字,稱“八不中道”。八不表面上似是矛盾,實際上卻顯示萬法相待而成,由相待而歸于統一,亦具事理無礙義。以生滅爲例,宙宇本體,原無生滅,吾人所見生滅,乃因緣所現之假相也;若知緣起無自性,則萬法空寂,何有生滅

  故生滅乃衆生攀緣之見,取相而起之妄象也。既取于相,乃執生滅爲實有,于是墜入生死輪回。故“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金剛經》)雖雲佛度衆生出生死人涅槃,實無生死可出,無涅槃可入,亦即無衆生可度。蓋生是因緣,滅亦是因緣,法性本無生滅也。太虛大師嘗作一偈雲:“諸法刹那生,諸法刹那滅,刹那生滅中,無生亦無滅。一意即現象界雖顯生滅之相,本體實無生滅。生與滅亦是對應于有與無而言。就緣起而論,一切法非有而有:就實相而言,一切法有而非有。有而不有,雖有而不著有邊:無而不無,雖無而不著無邊:兩邊不著,即中道義。哲學上難以解決之世界生滅問題,中觀論提供獨一無二的完滿解決。天臺宗所創叁谛圓融之說,亦本中道義。四、佛家以心爲本體根源

  西方傳統哲學,認爲現象界之外,有一本體界,並循超越現象界途徑去探索本體,結果形成種種迷惑難解之本體理論如二兀論、多元論、唯心論、唯神論等。中國哲學重視人倫,故少言本體。佛家既重視人倫,亦不排除本體。惟佛家所言本體,既非類似西方哲學的形上本體,亦不同于老莊所言“道”本體(佛家言清靜、無爲、無欲等,不能與老莊所說者混爲一談)。佛家以一心爲本體根源,以因果律爲現象法則。若將本體與現象一齊探源,可歸結兩者之同時融合。若從現象生起考察,名爲緣起論:若由實相內涵考察,名爲實相論。緣起實相兩論,互相攝合,兩者關系如形與影,是一而二,二而一,言緣起不離實相,說實相亦不離緣起。所謂“事理無礙”,“叁谛圓融”,“一真法界一,皆本體與現象融合之究竟一乘真理。諸緣起論如業感緣起(法界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皆殊途而同歸一心,一心隨緣而生萬法,萬法欽聚還于一心。佛典言心爲本體根源者不勝枚舉,如《華嚴經》:“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不由心造。”(夜摩天宮品)《本生心地觀經》:“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染故,世界雜染。”《楞嚴經》:“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卷二)《大乘義章》:“十二因緣,依于一心,依情起相,名爲非無,據實本寂,說爲非有。一出現于吾人眼前世界諸森羅萬象如山河大地星晨,皆一心所現,心生則種種法生,心轉則種種法轉,心滅則種種法滅。二日以蔽之:心外別無法。若心外求法,則如求水中月,鏡中像,終不可得。心之爲真爲妄,亦依吾人意向。吾人之爲善爲惡,系于一念之選擇,一念之差,可頓成覺悟,亦可鑄成大錯。吾人動心時,可不慎哉!

  心既爲本體根源,則吾人所感知的時間與空間,亦一心所生。以時間而言,雖雲有時分秒之量度,惟吾人一心原無久暫之分別。久暫之感覺,乃心隨色界流轉而生,佛語所雲“念念生滅一是也o/心若不隨物轉,則萬年本是一念。禅師入定數日,自覺僅一刹那;自生至死,不過黃梁一夢。《中觀論》雲:“時住不可得,時去不可得,時若不可得,雲何說時相

  因物故有時,離物何有時

  勿尚無所有,何說當有時!”(觀因果品)可知時間乃心所反映外物連續變遷之假相。情緒愉快者,常覺時間彌短:心境紛亂者,恒感時間漫長。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孔子勤于講學,樂育英才,其精神超脫于時間之外,連老之將至亦不覺也。

  《大吡婆娑論》雲:“以有往來聚集處故,知有虛空。若無彼因,彼亦不有……虛空是彼容受因故……若無虛空,應無容處:若無虛空,應一切處皆有障障礙……無障礙相是虛空故。”(卷五叁)意謂吾人之空間感覺,亦因心緣色界(物質世界)而生。若無大小、方向、闊窄、遠近等量度觀念,則無所謂空間也。心若不著色相,則身軀雖不動,心境卻可逍遙于廣大之空際,所謂“芥子可納須彌”是也。須彌于芥子內並無變小,而芥子亦不變大。《華嚴經》雲:一一生毛中含諸佛刹海,《維摩經》述維摩居士之狹窄病室可容叁萬二千獅子座,皆形容菩薩解脫心境之廣闊。孟子言所養浩然之氣“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孟子·公孫醜》)是孟子浩然之氣亦超越界限而塞于天地也。

  五、佛教否定神之存在

  佛教否定神之存在。若神存在,則從何而來

  若謂神自生,則不符合因果律:若謂他生,則神是被造,固非萬能。若神果萬能且寵愛世人,則爲何不清滅世間罪惡

  神對罪惡坐視不理,其爲公義乎

  博愛乎

  神一方面要拯救世人脫離罪惡,另一方面又任由罪惡橫行,以致人類爲罪惡所汙染,何其謬也!神之存在又如何驗證

  唯一可得的結論是:神是由人造,即心所現之妄象也。唯神論者或難曰:“若無神,則人之善惡報應由誰主持

  ”可答曰:“依因果律。”複問曰:“因果律從何而來

  ”答曰:“自無始以來。一再難曰:“何故自無始以來

  ”此間可仿佛陀予“無記一。若以另一難曰:“宇宙間物質從何而來

  非神創造無以解釋。宇宙間之井然有序由誰布置

  非神指引無以解釋。”此問亦予“無記一,蓋此等探索本體底蘊之問題,人類永找不出實際答案。若將答案歸結于神之存在,乃戲論者自作假設以滿足好奇而已。

  佛教之破神論,多見于瑜伽及中觀典籍,如《十二門論》雲:“實不從自在天作,何以故

  性相違故,如牛子還牛,若萬物從自在天生,皆應似自在天,是其子故。若自在天作衆生者,不應以苦與子,是故不應言自在天作。若自在者不應有所須;有所須而作,不名自在。若無所須,何變化作萬物

  如子兒戲!若自在作衆生者,誰複作是自在

  若自在自作則不然,如物如能自作:若更有作者,則不名自在:若自在是作者,則于作中無有障礙,念即能作。若自在作萬物者,爲住何處而作萬物

  是住處爲是自在作

  爲是他作

  ……如是則無窮。若他作者,則有二自在,是事不然:是故世間萬物,非自在所作。若自在作者,何故苦行供養于他,欲令歡喜,從求所願

  若苦行求他,當知不自在。……若自在所作者,即無罪福善惡好醜,皆從自在外故,而實有罪福,是故自在所作:若衆生從自在生者,皆應敬愛,而實不爾,有憎有愛,是故當知非自在所作。……若自在作者,善惡苦樂事不作而自來,如是壞世間法,持戒修梵行皆無所益,而實不可!是故當知非自在所作。……若無因緣而自在者,一切衆生亦應自在,而實不爾!當知非自在所作。若自在從他而得,則他複他,如是則無窮,無窮則無因,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萬物非自在生,亦無有自在

  ”(卷十觀作者品)此段列舉無神理由,意思甚爲精辟。所言“自在天”(簡稱自在),猶今言無所不能之神。

  佛陀嘗言己乃一常人而非神。“如來說法,無非因緣……非如來所作,何以故

  佛從世間生,佛不說佛造世間。”(《文殊師利問經》卷下雜問品)“佛身亦不自在,皆屬本因緣業果報。”(《大智度論》卷九九)“若佛出世,若佛不出世,法爾如是。”(同上卷五四)佛陀且訓示弟子以智信爲依,智信是本于“四依法”,即依法而不依人,依了義經而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佛學上論證知識真僞的主要方法是因明,猶今之邏輯學。古時印度學校將因明列爲一獨立科目,與其他科目並稱“五明”,即因明、內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可見當時對因明之重視。研究佛學者,不可不修因明。因明以實際事物爲討論對象,無論從任何方面推理,結果必須符合事實,不容矛盾或含糊。茲以“神”作爲因明叁支的論題如下:

  宗:神創造天地萬物。

  因:神無所不能,具無中生有的力量故。

  喻:如耶教的上帝、回教的真主阿拉、婆羅門教的大梵天,

  皆宇宙萬能主宰。

  如何驗證神之存在,已是不可能,且各唯神宗教均言其獨一無二的主宰,並指他教所言者爲非,矛盾重重,可見有神論經不起因明考驗。六、佛教言天堂地獄亦歸于一心

  任何宗教均言天堂地獄,佛教亦然,且說叁界及六道輪回,雖非原始佛教思想,但後期佛教爲方便解說業報,乃取古印度流行思想加以改造或借用。禅宗典籍《林間錄》記天堂地獄論題一則雲:“李端原間達觀禅師:“地獄畢竟是有是無

  ”答:“諸佛向無中說有,眼見空華;太尉就有中覓無,手撈水月,堪笑眼前見牢獄不過。心外見天堂欲生。殊不知欣怖在心,善惡成境:但了自心,自然無惑。”另一禅典《密雲禅師語錄》亦記:“宋世大慧杲和尚雲:“爾等生前,曾造驢造馬,來也不知,而今死後,做驢做馬,去也不知,上天堂也不知,入地獄也不知。既都不知一息不來,前路茫茫,豈不是要緊底大事耶!然據悟上座即不然,只者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便是當人出生死底消息,唯人作攀緣,遂成流轉。何故生不知來處,則來無所從:死不知去處,則去無所至:去無所至,則內無所出:來無所從,則外無所入:外無所入,則外息諸緣:內無所出,則內心無喘:既內心無喘,外息諸緣,則一念不生。””由此可見天堂地獄皆隨機方便超越有無之說,一落有無,都無是處,最後均歸結于一心,所謂“心爲法本,心作天堂,心作地獄”(《弘明集》卷二《Q不炳明佛論》)是也。即使言天堂、地獄、閻王等,佛教從不考究其來源…

《佛教對本體問題的探討(呂沛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