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智度论》略译初探(周伯戡)▪P2

  ..续本文上一页旧经文中译文的差异[18]

  在这一节中,我举四个例子说明。首先我摘引并比较《大品》和《放光》两经译文;我以斜体标示译文的不同处,再摘引对应的《大智度论》的叙述,显示《大智度论》是对译文不同所做的解释。

  (I)《大品》第六十二品〈魔愁品〉: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

  --------------------------------------------------------------------------------

  之。以其年12月15日出尽,校正检括,明年4月23日乃讫。文虽粗定,以释论捡之,犹多不尽;是以随出其论随而正之,释论既讫,尔乃文定。”T. 55,53b.

  [15] T. 8, 310a, 8~12. 此外姚兴建波若台恐怕也是意有所指。

  [16] T. 55,101b.

  [17] 刘劭《人物志.材理篇》:“若说而不难,各陈己见,则末知所由。”换言之,“难”是要“知所由”。

  [18] 由于《光赞》只存十卷,若对应的经文不见于《光赞》,我则不引。

  页159

  世尊!是般若波罗蜜,甚深难见,无诸忆想分别。世尊!是众生闻是般若波罗蜜,能持读诵说郑忆念,亲近如说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杂于心,心数法者。”[19]

   《放光》第六十三品〈释提桓因品〉:

  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者,甚深微妙,难晓难了,难解难知,不可思议。以本净故。闻是深般若波罗蜜,书持写者,为己具足大功德来,想着之意为不复生。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无想着。”[20]

  比较这两段译文,意义几乎相当。《大品》的译文以“不杂于心,心数法者。”详述“无着想”。有趣的是,《大论》的注释即解释此解释性的译文:

  ……不令余心,心数杂者,……余心不入者,虽得功德,不名为无上。余心心数杂者,有人言悭贪等,及破六波罗蜜恶心是。有人言,但不令恶新增长,成其势力,来则灭除。有人言,不令声闻辟支佛心得入。有人言,无记散乱心,虽非恶以遮善道故,亦不令得入。是故,是人不从小功德来。”[21]

  (II)《大品》第六十二品〈魔愁品〉:

  释提桓因言:是善男子善女子,一发心胜于我。[22]

  《放光》第六十三品〈释提桓因品〉:

  释提桓因语是比丘:是善男子善女子,于般若波罗蜜中一发意,胜阎浮提所做十善、四禅、四等、五通者之上。[23]

  此二译文的差别是,《大品》清楚地指出“我”是释提桓因,而《放光》中的新发意的善男子和善女子所胜的人不是释提桓因。《大智度论》的注释即说明何以是释提桓因本人:

  问曰:是比丘何以语帝释,善男子福德胜仁者?答曰:帝释己住福德果报中,人天之主,威德尊重。是比丘重是善法,欲显此功德故,言胜于仁者。[24]

  --------------------------------------------------------------------------------

  [19] T. 8,355c, 17~21.

  [20] T. 8,99a, 10~12.

  [21] T. 25,603c, 18~25.

  [22] T. 8,356a, 1~3.

  [23] T. 8,99b, 24~26.

  [24] T. 25,604a.

  页160

  (III)《大品》四十五品〈闻持品〉:

  舍利弗言:“世尊,十方现在无量无边阿僧只诸佛,皆识皆以佛眼见是善男子善女子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修行时?”佛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十方现在无量无边阿僧只诸佛,皆识皆以佛眼见是善男子善女子书深般若波罗蜜,乃至修行时?……舍利弗,诸佛皆识,皆以佛眼见是善男子善女子。”[25]

  《放光》四十六品〈真知识品〉:

  舍利弗言:“世尊,十方现在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颇知是善男子善女子,书持受学般若波罗蜜念讽诵者不?颇持佛眼,颇知颇见不?”佛告舍利弗:“……诸佛以天眼悉见是善男子善女子。”[26]

  在《大品》,佛以“佛眼”见善男子善女子,但在《放光》做“天眼”。针对这不同,《大智度论》解释“天眼”与“佛眼”之差别:

  问曰:“为以天眼见?以佛眼见?若以天眼见,云何此中说佛眼?若以佛眼,众生虚诳,云何以佛眼见?”[27]

  《论》的本身便假定有天眼存在的叙述,很明显是指《放光》的译文。

  (IV)《大品》〈方便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得如是方便力者,种何等善根?[28]

  《放光》〈方便品〉:

  须婆提言:世尊,是菩萨作何等功德,乃能具足沤和据舍罗?[29]

  两句译文的不同是,《放光》作“作何等功德”,而《大品》作“种何等善根”。在这点上,《大智度论》作如此的叙述:“若以深心行六波罗蜜,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作功德,是名种善根。”[30]清楚地为两译文的不同作一综合说明。

  --------------------------------------------------------------------------------

  [25] T. 8.317a.

  [26] T. 8.71c.

  [27] T. 25,530a.

  [28] T. 8,368c.

  [29] T. 8,109a.

  [30] T. 25,635c.

  页161

  二、关键性专有名词之译文差异

  对于关键性专有名词在《大品》和旧译本中文的不同,罗什极为重视,[31]下面举三个比较明显的例子说明。

  (I)《大品》〈遍叹品〉:

  “世尊,离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毕竟空故。”“世尊,不坏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一切法不可得故。”“世尊,无彼岸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佛言:“无名无身故。”[32]

  对应此句的《放光》〈等品〉:

  “世尊,波罗蜜寂静。”佛言:“常空故。”“世尊,波罗蜜无能伏者。”佛言:“诸法无有故。”“世尊,种种波罗蜜空。”答言:“亦无字,亦无身故。”[33]

  --------------------------------------------------------------------------------

  [31] 在《大品》翻译完之后,僧睿特别提出鸠摩罗什对旧译的译文所做的改正:“其事数之名与旧不同者,皆是法师以义正之者也。如阴、入、持等名,与义乖故,随义改之。“阴”为“众”skandha、“入”为“处”aayatana、“持”为“性”dhatu;“解脱”vimok.sa为“背舍”、“除入”abhibhvaayatana为“胜处”、“意止”为“念处”sm.rty-upasthaana、“意断”为“正勤”prahaa.na、“觉意”为“菩提”bodhy[a^nga]、“直行”为“圣道”aaryamaarga。诸如此比,改之甚众,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谬者,定之以字义。”

   然而比较新旧译文,和《大智度论》的内容,我们对他的叙述不能毫无保留地采纳。

  “意止”“意断”是《光赞》的译文,如〈行空品〉“欲出生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正行。”(T. 8,30c)被《大品》改正为“念处”“正勤”。

  我们没有发现把“觉意”改为“菩提”的例子,我们也没有见到“直行”的旧译,我们只见到“正行”或“由行”的翻译。

  我们也没见到“除入”的旧译。

  在《大智度论》里,新旧译文实际上是相杂处的:

   “五阴”见下列各页:T. 25: 64c, 65b, 65c, 82b, 96c, 117c, 120b, 145a, 149c, 164c, 239c, 364a, 365b, 374a, 376a, 675a, 676a.

   “五众”见下列各页:T. 25:59c, 61a, 62c, 72a, 81c, 99c, 100b, 104c, 110a, 111c, 117c, 133b, 138b, 148b, 751b, 627a.

   “解脱”和“背舍”杂用,“八解脱”见下列各页:187a, 221a, 233b, 238c, 250c.“八背舍”见下列各页:97a, 111c, 177c, 121a.

   “意止”和“念处”混用。“意止”见下列各页:91b, 173a, 255b。“念处”见下列各页:62c, 62b, 66c, 74b, 174b, 177c, 201b, 201c, 218b, 404c, 405b.

   新旧译文杂处的意义以后再另写一文讨论。

  [32] T. 8,311c.

  [33] T. 8,68a~b.

  页162

  两相对照,《大品》把《放光》的“寂静”改译成“离”ni.hsaara(of no substantial excellence, or of no substance),“无能伏”改译成“不坏”avinaasika(not destroyed),“种种”改译成“无彼岸”ananta(endless)。《大论》对此均作仔细的解释:

  菩萨用毕竟空心,离诸烦恼,亦离诸法,是故名离波罗蜜。菩萨用是般若波罗蜜,总相、别相求诸法,不得定相如毛发许,以不可得故,于一切法心不着;若有邪见戏论人,用邪…

《《大智度论》略译初探(周伯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