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舊經文中譯文的差異[18]
在這一節中,我舉四個例子說明。首先我摘引並比較《大品》和《放光》兩經譯文;我以斜體標示譯文的不同處,再摘引對應的《大智度論》的敘述,顯示《大智度論》是對譯文不同所做的解釋。
(I)《大品》第六十二品〈魔愁品〉: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
--------------------------------------------------------------------------------
之。以其年12月15日出盡,校正檢括,明年4月23日乃訖。文雖粗定,以釋論撿之,猶多不盡;是以隨出其論隨而正之,釋論既訖,爾乃文定。”T. 55,53b.
[15] T. 8, 310a, 8~12. 此外姚興建波若臺恐怕也是意有所指。
[16] T. 55,101b.
[17] 劉劭《人物志.材理篇》:“若說而不難,各陳己見,則末知所由。”換言之,“難”是要“知所由”。
[18] 由于《光贊》只存十卷,若對應的經文不見于《光贊》,我則不引。
頁159
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甚深難見,無諸憶想分別。世尊!是衆生聞是般若波羅蜜,能持讀誦說鄭憶念,親近如說行。乃至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雜于心,心數法者。”[19]
《放光》第六十叁品〈釋提桓因品〉:
爾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者,甚深微妙,難曉難了,難解難知,不可思議。以本淨故。聞是深般若波羅蜜,書持寫者,爲己具足大功德來,想著之意爲不複生。至阿耨多羅叁耶叁菩,亦無想著。”[20]
比較這兩段譯文,意義幾乎相當。《大品》的譯文以“不雜于心,心數法者。”詳述“無著想”。有趣的是,《大論》的注釋即解釋此解釋性的譯文:
……不令余心,心數雜者,……余心不入者,雖得功德,不名爲無上。余心心數雜者,有人言悭貪等,及破六波羅蜜惡心是。有人言,但不令惡新增長,成其勢力,來則滅除。有人言,不令聲聞辟支佛心得入。有人言,無記散亂心,雖非惡以遮善道故,亦不令得入。是故,是人不從小功德來。”[21]
(II)《大品》第六十二品〈魔愁品〉:
釋提桓因言:是善男子善女子,一發心勝于我。[22]
《放光》第六十叁品〈釋提桓因品〉:
釋提桓因語是比丘:是善男子善女子,于般若波羅蜜中一發意,勝閻浮提所做十善、四禅、四等、五通者之上。[23]
此二譯文的差別是,《大品》清楚地指出“我”是釋提桓因,而《放光》中的新發意的善男子和善女子所勝的人不是釋提桓因。《大智度論》的注釋即說明何以是釋提桓因本人:
問曰:是比丘何以語帝釋,善男子福德勝仁者?答曰:帝釋己住福德果報中,人天之主,威德尊重。是比丘重是善法,欲顯此功德故,言勝于仁者。[24]
--------------------------------------------------------------------------------
[19] T. 8,355c, 17~21.
[20] T. 8,99a, 10~12.
[21] T. 25,603c, 18~25.
[22] T. 8,356a, 1~3.
[23] T. 8,99b, 24~26.
[24] T. 25,604a.
頁160
(III)《大品》四十五品〈聞持品〉:
舍利弗言:“世尊,十方現在無量無邊阿僧只諸佛,皆識皆以佛眼見是善男子善女子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修行時?”佛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十方現在無量無邊阿僧只諸佛,皆識皆以佛眼見是善男子善女子書深般若波羅蜜,乃至修行時?……舍利弗,諸佛皆識,皆以佛眼見是善男子善女子。”[25]
《放光》四十六品〈真知識品〉:
舍利弗言:“世尊,十方現在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頗知是善男子善女子,書持受學般若波羅蜜念諷誦者不?頗持佛眼,頗知頗見不?”佛告舍利弗:“……諸佛以天眼悉見是善男子善女子。”[26]
在《大品》,佛以“佛眼”見善男子善女子,但在《放光》做“天眼”。針對這不同,《大智度論》解釋“天眼”與“佛眼”之差別:
問曰:“爲以天眼見?以佛眼見?若以天眼見,雲何此中說佛眼?若以佛眼,衆生虛诳,雲何以佛眼見?”[27]
《論》的本身便假定有天眼存在的敘述,很明顯是指《放光》的譯文。
(IV)《大品》〈方便品〉: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薩得如是方便力者,種何等善根?[28]
《放光》〈方便品〉:
須婆提言:世尊,是菩薩作何等功德,乃能具足漚和據舍羅?[29]
兩句譯文的不同是,《放光》作“作何等功德”,而《大品》作“種何等善根”。在這點上,《大智度論》作如此的敘述:“若以深心行六波羅蜜,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作功德,是名種善根。”[30]清楚地爲兩譯文的不同作一綜合說明。
--------------------------------------------------------------------------------
[25] T. 8.317a.
[26] T. 8.71c.
[27] T. 25,530a.
[28] T. 8,368c.
[29] T. 8,109a.
[30] T. 25,635c.
頁161
二、關鍵性專有名詞之譯文差異
對于關鍵性專有名詞在《大品》和舊譯本中文的不同,羅什極爲重視,[31]下面舉叁個比較明顯的例子說明。
(I)《大品》〈遍歎品〉:
“世尊,離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佛言:“畢竟空故。”“世尊,不壞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佛言:“一切法不可得故。”“世尊,無彼岸波羅蜜是般若波羅蜜。”佛言:“無名無身故。”[32]
對應此句的《放光》〈等品〉:
“世尊,波羅蜜寂靜。”佛言:“常空故。”“世尊,波羅蜜無能伏者。”佛言:“諸法無有故。”“世尊,種種波羅蜜空。”答言:“亦無字,亦無身故。”[33]
--------------------------------------------------------------------------------
[31] 在《大品》翻譯完之後,僧睿特別提出鸠摩羅什對舊譯的譯文所做的改正:“其事數之名與舊不同者,皆是法師以義正之者也。如陰、入、持等名,與義乖故,隨義改之。“陰”爲“衆”skandha、“入”爲“處”aayatana、“持”爲“性”dhatu;“解脫”vimok.sa爲“背舍”、“除入”abhibhvaayatana爲“勝處”、“意止”爲“念處”sm.rty-upasthaana、“意斷”爲“正勤”prahaa.na、“覺意”爲“菩提”bodhy[a^nga]、“直行”爲“聖道”aaryamaarga。諸如此比,改之甚衆,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謬者,定之以字義。”
然而比較新舊譯文,和《大智度論》的內容,我們對他的敘述不能毫無保留地采納。
“意止”“意斷”是《光贊》的譯文,如〈行空品〉“欲出生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正行。”(T. 8,30c)被《大品》改正爲“念處”“正勤”。
我們沒有發現把“覺意”改爲“菩提”的例子,我們也沒有見到“直行”的舊譯,我們只見到“正行”或“由行”的翻譯。
我們也沒見到“除入”的舊譯。
在《大智度論》裏,新舊譯文實際上是相雜處的:
“五陰”見下列各頁:T. 25: 64c, 65b, 65c, 82b, 96c, 117c, 120b, 145a, 149c, 164c, 239c, 364a, 365b, 374a, 376a, 675a, 676a.
“五衆”見下列各頁:T. 25:59c, 61a, 62c, 72a, 81c, 99c, 100b, 104c, 110a, 111c, 117c, 133b, 138b, 148b, 751b, 627a.
“解脫”和“背舍”雜用,“八解脫”見下列各頁:187a, 221a, 233b, 238c, 250c.“八背舍”見下列各頁:97a, 111c, 177c, 121a.
“意止”和“念處”混用。“意止”見下列各頁:91b, 173a, 255b。“念處”見下列各頁:62c, 62b, 66c, 74b, 174b, 177c, 201b, 201c, 218b, 404c, 405b.
新舊譯文雜處的意義以後再另寫一文討論。
[32] T. 8,311c.
[33] T. 8,68a~b.
頁162
兩相對照,《大品》把《放光》的“寂靜”改譯成“離”ni.hsaara(of no substantial excellence, or of no substance),“無能伏”改譯成“不壞”avinaasika(not destroyed),“種種”改譯成“無彼岸”ananta(endless)。《大論》對此均作仔細的解釋:
菩薩用畢竟空心,離諸煩惱,亦離諸法,是故名離波羅蜜。菩薩用是般若波羅蜜,總相、別相求諸法,不得定相如毛發許,以不可得故,于一切法心不著;若有邪見戲論人,用邪…
《《大智度論》略譯初探(周伯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