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涅槃思想研究 第二章 涅槃思想的展开▪P10

  ..续本文上一页作是消极性、否定性的解放意义;而是一主体性的内在超越义。

  ⑥见《印度精神》二七五——二七六页。

  ⑦原文巴利本未作对照,此是转译自羽溪了谛氏的(解脱与涅槃)一文的日译语。同上二九八页。

  ⑧同注上。

  ⑨同上二九九页。

  ⑩《印度精神》第三OO 页引所收之《慈经》云:「独子生命获子母如,人万物限东慈悲心在抱……牟尼生活东」《唯识三十颂》中云:「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由此「牟尼」的意义看来,则牟尼亦即是「涅槃」。

  ⑾据龙山真章氏的《印度佛教史》、法国氏的《印度文化史》载,以及根据阿含经的反映材料,佛陀在世时,当时印度社会已呈一片极大的混乱和充满着各国野心者的侵略,商人与富家者、奴隶者之间的黑暗。婆罗门的四姓制度,便是一最大的阶级黑暗之例。四姓是:一、婆罗门(Brahmana) ,为印度社会一特殊的至高至上的宗教阶级。二、刹帚利(Ksatriya) ,为统治当时印度的贵族阶级、皇族或一般政府的要员。三、吠舍(Vaisya) ,为商人阶级。

  四、戍陀罗(sudra) ,即一般农民或奴隶。四姓中以婆罗门为最高,据云不与其他三姓者同行。

  ⑿参照舟桥一哉先生的《原始佛教思想研究》第四章(阿含解脱思想展开一断面)。

  ⒀同上。

  ⒁经载天人将死时,现五种衰相。《涅槃经》十九曰:「释提桓因,命将欲终,有五阳现,一者衣裳垢腻,二者头上花萎,三者身体臭秽,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座。「他如《佛本行集经》,《俱舍论》卷十均载有,但内容稍有出入。

  ⒂宇井伯寿博士对印度佛教的分期法,分为根本佛教、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四期。根本佛教系指佛陀在世及灭后二三十年内期间。原始佛教则为此后至一百年左右期间(大约以大天五事为止这段期间。)以下便是部派佛教,约至佛灭后四百年为止。往下便是大乘佛教。见《印度哲学之研究》第二卷。通常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并不作严格的区分,不过把阿含的思想与《婆沙论》等划别,则宇井氏此种分朗法,便值得可取。

  ⒃TheCOnceptionofBuddhistNirvana 一书出版於一九二七年,列为苏联列宁学院佛教文库之一。该书论旨主点乃在针对比利时学者蒲善L.De 1a Velee POur—sin 氏而发,即由於不满蒲善氏依据瑜伽观点而写的一本《涅槃论》,西杰尔氏即据月称的梵文《中论注》而撰此书。西氏对蒲善氏的论着有着极尖锐的批评,但实际上他的批评,并不能推翻蒲善氏对原始佛教涅槃思想所作的了解。蒲氏的论点及诠释涅槃的语义原依据《法句经》、《清净道论》、《大昆婆沙论》等所撰,其归趣则倾向於瑜伽支派的涅槃思想,由瑜伽观点出发,於是而肯定了涅槃的境界是一种「神秘之眠hYperose」的状态,或说为Theosopme 的境地。此观点原与LatheosOphie boUddhique 一书的作者阿尔他那吗鲁(P.Oetramore)氏的意见相同。

  阿氏谓「涅槃自体绝不是虚无an6antissement 的」,蒲氏特别同意和肯定。本来蒲氏於一九一七年以英文撰写了一本《涅槃之道》(见本文第一章第五节,已载《狮刊》第三卷,十二期) ,在该书中蒲氏个人的观点还不太突出,但在这本以法文撰写的《涅槃论》里,则已突出地坚持了他的瑜伽观点的涅槃思想。西杰尔氏依据月称的梵文《中论注》撰写的TheCOnCeption of Bcddhist Nirvana 一书,其梵文《中论注》的依据本,同时也是蒲善氏校订后於一九一三年在法国巴黎出版的。就此点看,可见蒲善氏并非不了解中论的涅槃思想,而是他个人的意趣不欲采取月称的涅槃见解而已。可是不幸的是,当蒲善氏正欲打算给西杰尔氏这本著作予以反论的时候,却与世长辞了。(见东京大学教授宫本正尊博士於《哲学杂志》六十六卷(解脱与涅槃)一文中所注。)月称《中论注》是印度晚期大乘空观思想中一部极重要的著作(第七世纪时的作品) ,也是佛护、月称的Prasangika(必过空论派)这一派系的代表著作,在注释的理论中和清辩的Svatantdka(自在论证派)一系,作了极激烈的论诤。其中於唯识学说、佛教论理、Veda—anta 等方面资料,非常丰富,就探讨大乘佛教的理论来说,是一部特别重要的文献。(此书现有梵文原本及藏译本;汉译缺,笔者他日或将发愿将梵文遥译为中文。目前正在研读中。)然而从整个佛教涅槃思想的发展说,却不能仅以此一著作为依据,西杰尔氏忽略原始佛教的资料,实是一大缺点,此所以在涅槃的理念上,他了解的虽然较一般西洋学者为深,但却不能就以此而认为可以推翻了蒲善氏从原始佛教部分资料及瑜伽观点所建立的涅槃理论。

  ⒄西杰尔氏在其著作中,主要的立场在解明他认为大乘思想是一元论的观点。他考察大乘的涅槃思想, 亦仍是受着乌婆泥沙昙的影响,和Veda—anta 哲学的一元论为一致,同时以为法身Dharmakaya 和斯宾诺萨(Spinoza ) 的神即实体, 神即自然DeUSsieSubstaerti,DeUSive natUra 的思想一致。在全书中引用西方哲学家们的思想与龙树的思想作比较对论处特多,尤其关於黑格尔的辩证法和龙树的「空」思想,作了特别势力的对论,他认为黑氏的「否定」可以通於龙树的「空」。同样地是一种立证一切事物的相对性(Negativit)与亲正性。「否定便是世界精神一Negativitat die Seele der wdt,与此相应地解说,「空也即是宇宙精神」Retativity-Or negativitY·iS rea 二Y the SOUt Ofthe UniverSe,这在西氏号旭本著作中对缘起的相依性、空、以及相对性RdativitY 都有着相当的阐述发挥。可是空并非仅止於「Rdativity」或「无」这一面,深一层的探究,毋宁说它更适用於由相对性所显的The Abso1ute这一面。西比对黑格尔、布莱特里(HerbertBradey 1g46—1924)的论理法,不用说是彻底的了解,即对龙树的论理效用亦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因此,在这一方面他的比较着论极佳。

  可是他太过於受着西方哲学思惟的束缚,对龙树的论理思想尽管已有相当的了解,却仍受制於柏格森的观念,把赤裸裸时当体即空的空性,硬要解做是一种起飞似的「向绝对唯一者的神秘的直观」。此种判断,或者会把他看做是一个唯心主义的空观说法,而实际上他却是倾向泛神论的空见。这从他把「法身」看做与「神即自然」一义相同,就可看出,近代西方有许多学者,把大乘佛教看做是「泛神论」,恐怕多是受了西氏此种论证的影响。以「泛神」的意义来看《中论》的空观法身,我以为实不能契入真实的空义,相反的,由泛神的观点,更易转入形而上的唯神看法。此所以我评西氏仍难免落入某种高度形而上的唯物空见。

  泛神论在现代唯物主义的眼光里,多把它看做是唯神、唯心过渡到唯物主义的一度桥梁。

  斯宾诺萨固不会作此承认,然而现代唯物主义者却对此是一最紧要的藉口。我们虽不能就因唯物主义者对此有所假借,而贬低泛神论的意义及其独特价值,然佛教的大乘思想,毕竟不能作泛神论解,此乃笔者对中观、瑜伽两系的理论了解后所坚持的。详论他日另作专述。

  ⒅N· Dctt 着有: ASpeCtS Ot MahaYana BUddhiSm and itS fetatiOn tOHinaYana,london1930 在该书第三章对涅槃问题作有很深入的论述。他以小乘的《论事》、《清净道论》、《俱舍论》及大乘的般若经,月称的《中论注》、《楞伽经》等作论据,并指出大小乘涅槃思想之异同点。该书可谓是一很有价值的忠实的研究著作。同时并批评蒲善氏、西杰尔氏等的涅槃观,特别指摘出西氏许多缺点。

  ⒆见宇井伯寿氏的(涅槃论) ,林五邦氏的全<二种涅槃界>(关於二种涅槃界) ,载《大谷大学学报》第十九卷第四号。及本文内所引西方学者对涅槃研究的参照。

  ⒇《杂阿含》与《增一阿含》,一般学者的考证,认为比《长阿含》、《中阿含》较晚出。

  尤其《增一阿含》其思想已多适乎大乘经典。但到目前为止,仍公认其内容还属较原始佛教的思想,故本节仍引其经文作为原始佛教涅槃观的依据。

  21 本则转译自林五邦氏的日译巴利文,原文巴利圣典未作对照。见《大谷学报》第十九卷第四号。

  22 同上。

  23 同上。

  24 同上第三节。

  25 同上。

  26 参看第二章第四节及第三、四章。

  27 第一次结集,是否已用文字记述,到现在为止,还不见有可靠的定论。传统的说法,几次结集,均是由主持者宣诵佛语(亦即是背诵),由与会者质问、审定后而各自暗记传诵。

  印度人似乎特别长於记忆,一人能背诵十万偈颂,在史传上不乏其人。玄奘旅印度时,尚多有以长於背诵者之大师在。故此所谓「统一记述起来」,不是以笔记述之意,乃是以口述耳闻传诵记述之意。但此点今后将另作考察,考察佛灭后文字记录之起始。目前世界已有不少梵文学者考证佛陀在世时所使用之语言问题,以及佛弟子们研习佛法时,所习用之语言,在这方面德国的吕德斯(HdnrichLuders)氏,美国的佛兰克林·爱哲顿(Franklin Edgerton)氏,法国的Senart 氏,都有极大的贡献。这尤其是吕德斯氏,他在柏林德国科学院专刊二九五二第十种) , 所发表的( 原始佛典语言的观察)( Beobachtungen uber dieSDTaChedeSbUddhiStiSChen UrkanOnS)一文,对原始佛的语言问题,有极重要的考订和发现。我国旅法的梵文学者林藜光LUn U,KOuang 博士和旅德的Hian—Un Dschi(季羡林)博士对此也作过极有价值的考证工作。林氏撰有L”Aide—M~moiredelaVraieLdl Pads,1949,对佛弟子以自己的方言学习佛陀所说的法的问题,有肯决的考证批评。季氏在德国格廷恩科学院集刊发的DieUmWandlUng der EndUng,am in-O Und,U im MiatelindiSChen(在中世印度文中语尾—am 变化为—O 和——u 的现象。) 一九四四年; 及DieverwendUngdesAOriStSaISKriteriUmfurrAlterUndUrSprUngBUddhiStiSCherTeXte (根据不定过去式来断定佛典的年代和来源)同上,一九四九年。均有相当澄清此一问题的价值。

  28 德智易言之,亦即是「悲智」,悲智为菩提之根本,也为完成正觉之目标。此处致所以言德智而不直接言悲智,为便於读者易了解其概念。且成就菩提之本身,亦正具有三德四智义。德智之德可包括悲智之悲义,悲智之悲则不甚显「德智」之「德」义,故从此。

  29 参考《异部宗轮论》(一卷。世友作,玄奘译) 、《十八部论》( 一卷。真谛译)、《部执异论》(一卷。天友作,真谛译) 。

  30(佛教思想研究)五二八页。原载《理想》六四号。本则为遥译该文第三节之大意。

  31《俱舍论》卷六引灯焰涅槃,喻佛陀所证的「心解脱亦尔」。并说「如灯焰涅槃,唯灯焰谢,无别有物,如是世尊得心解脱,唯诸蕴灭,更无所有。」31 木村泰贤氏:《原始佛教思想论》三四一——三四二页。

  32 木村善尧氏:《涅槃八道》二五六页。

  33 同上三一一页。

  

《涅槃思想研究 第二章 涅槃思想的展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