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涅槃思想研究 第二章 涅槃思想的展开▪P8

  ..续本文上一页令人了解此两者间的特徵差异。第一义就需补说,始完全诠明,否则就难以令人首肯。因为小乘的涅槃,亦同样讲寂灭,其寂灭义并未标明是着重於本性寂灭抑非本性寂灭,判别者自然无法轻率遽断。且大小乘共同遵守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一偈,亦同是解答证寂灭的法则,既是共同遵守的法则,那么,何以小乘的涅槃是非本性寂灭义,大乘的涅槃是本性寂灭义呢

  此差别当在对这首偈的理解,有其深浅之不同而来。小乘佛教所理解的,乃在於「生灭灭已」之「灭已」一点,以为寂灭性,必须待生灭法灭後,而得一「寂灭」 。大乘佛教则在生灭法之本身,以为生灭本身所显之「灭已」 ,其当体即是寂灭。因是,一在於脱离生死,而後证人寂灭,一在於即生灭中而证人寂灭。循是了解,则对《法华玄论》第一义之「小乘之涅槃,灭生死而涅槃,大乘之涅槃,生死本来涅槃也」 。便当了然其判别之所自,亦即由是而知其何以有本性寂灭与非本性寂灭之差异。从相见体,从体显相,均在当下之间,如云:「悟则菩提,迷则众生」,此亦只在一念之间之转变耳。以此而谈大乘涅槃,则当知其异於小乘之意义何在。不过大乘湼盘思想并非仅止於一端,再与小乘对待来看(此所谓小乘亦只是一拢统的说法,严格说来,部派佛教若是小乘之异词,则小乘佛教同样亦有各种不同的学派所表现的涅槃意义。)可作为上述的本性寂灭与非本性寂灭的分别,但在大乘本身而言,它另有其学术上的不同的特义。当部派时代结束之後,印度佛教史上,便接着产生了以般若为依的空观思想,当空观思想达至了某种高度,立又刺激了另一部分大乘学者,以瑜伽为依的「胜有」思想。此即传统上所谓的空有二宗。由於两者对胜义谛的判认所下的定义不同,则其对佛陀的涅槃思想,自然亦有其所界定的新义不一。在末特立章则专述之前,且就此绪论的次第分别一述。

  ㈠中观的毕竟性空之涅槃

  中观的性空思想,在中国佛教的判教上,有人曾将其判为始教,或者又称为性宗。瑜咖一派,则被判为终教,或又称为相宗(38)。此种判别是否得当,姑且不论,但就此一判别的含义看,可推知其在判教者的心目中,大乘教义的展开,并非仅止於此二系。事实上,佛教历史的发展,亦不止於停在此二派思想的阶段,然就印度的大乘思想而言,此二派思想确属早期的全面。至若晚期的密宗,已经外敌的搀入,多已变质。虽亦有其独自的涅槃观念,却非纯佛教思惟的,本文暂且从略。

  中论思想,原就诸法之寂灭性而讲,其对於寂灭之究竟处,即名之为空,或名毕竟空义。涅槃的实义,以《中论》言之,即是毕竟空性。如中(观涅槃品)云:

  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是说名涅槃。 (大正三十·页三十四)此不断不常,不生不灭,在《中论》的解释,即是诸法之空性,由於诸法本性空,故才「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 。《中论》之观空,非如小乘之观空从分析诸法下手(39),而是从诸法之当体直下观空,故其言生灭,亦即言圣谛,言圣谛亦即言生灭,二法一如。寂灭与生灭则更复如此,二相一体而已。小乘需舍脱生灭,始可见寂灭无为,中观则於生灭中即见寂灭无为。(观四谛品)偈颂云:

  若一切法不空,则无有生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

  空,便是寂灭之体,「若一切法不空」 ,换言之,就是若一切非寂灭,则无有生灭。准此义解,谓寂灭即是生灭之体,当亦不误。一切法依空而住,依空而立,见此空性,即见涅槃性。於是,小乘佛教的消极静止面的空寂义,一到了龙树大师,便成了积极的活泼泼的空性义了。在此一空性上,也就显出了「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湼盘」之妙用及其精神。这在《中论·观四谛品》和(观涅槃品)中各有一偈,可作此一精神的注脚。同时也显示了中观的涅槃真义所在。

  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

  这是即俗谛而得涅槃之证。俗谛,自然包括了生死和烦恼。接着更进一步彰显涅槃空体的意义说:

  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观涅槃品),大正三十·页三十六。)这是一至高的积极意义。不过此一至高积极意义所显的涅槃思想,实非一般人士所能了解的。同品中并特别声明云:

  世尊知是法,其深微妙相,非钝根所及,是故不欲说。

  钝根,以传统的说法,是指二乘人物的,实际上,此可泛说到一般人的。钝根人,执着生死和涅槃为二际者,欲其当下观空而知此乃是「无毫厘差别」者,这不仅是不可能的,也将是很危险的,因为若说二际果真无差别,在钝根人看来,便以为涅槃也仍是凡夫的生死法,而不知真正空义之所在了。於是一来,又成颠倒了,故此,龙树大师再三警告说:

  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观四谛品>)

  不善捉毒蛇者,就难免为毒蛇所害,这是警告钝根人士对於理解二际无差别的毕竟空义,所应当注意的地方。在《本事经》上和诸部派论说中,都承认涅槃的究竟处,是不可言说的,灭绝戏论的。龙树菩萨亦同样表示这层深义,在(观涅槃品)最後的半偈中说:「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这表示寂灭义非於言说中可得,不但是涅槃性如此,即一切诸法亦如此。能了解这点,则当不会浅解「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的毕竟空义了。这是相当吃紧的,可是历来许多荷担如来家业的大德,都在这紧要处错会了。(有关此层涅槃深义,笔者将在本书最末一章,另作申述的。在本章中只作材料的铺排,指证出原典上所具有的涅槃含义。)

  其次,我们再徵引龙树大师另一部代表作《七十空性论》(40),一些有关涅槃的理论,来看看他对此层涅槃深义一再的致意。

  问:佛说涅槃道,见生灭非空

  (由见生灭,佛说涅槃之道,非为空性故。)

  答:此二互违故,所见为颠倒。若谓佛说涅槃道,由见生灭非见空,然汝是见性生灭,并见互违故颠倒,须知生灭皆无性,相依而有故唯空。

  此答中後二句最明,「须知生灭皆无性,相依而有故唯空」 。生灭的当体便是空,空,也便是涅槃之性。涅槃之性,同时也就是诸法之自性,或万物自体之寂灭处。此性与体,在中观的用语中,都可叫做「空」。由此空义来了解涅槃,那么我们对生灭与涅槃二法之深义,也就更加容易明了。

  问:若无有生灭,何灭名涅槃

  

  以大乘的眼光看,一切法,法法自如,涅槃常在,我们并不须从生灭之後,找一涅槃。也即不须待生灭灭已,始得寂灭之乐。这一问难,即在於执生灭之定相,及涅槃之灭相,均有一体存在,於是答曰:

  自性无生灭,此岂非涅槃

  

  这答语是简明的,说自性本来无生无灭,那不就是涅槃么

  诸法之自性——毕竟空,何曾生过,又何曾灭过,此不灭不生的自性,还难道说不是涅槃吗

  後再释之曰:

  若汝必执性生灭,难我何灭名涅槃,本无性生与性灭,即此我许为涅槃。

  这真是最明快切当不过了。复再诠解说:

  若灭应成断,异此则成常,涅槃非有无,故无生与灭。

  即生灭即涅槃这个问题,一般来说,的确是下易了解的。因为在一般概念里,若说离生灭而另有一个灭(涅槃)在,便意味着「灭」是一个实有的东西了,若说灭不离生灭,则生灭的本身,仍是生死,何来涅槃

  此所以空宗在这点上要特费唇舌,往返辩明。如答「灭应是有,是常住故」的问题:

  灭若常任者,离法亦仍有,离法此非有,离无法亦无。

  灭,不是常住的,如果是常住,离开了法亦应该存在。但实际上,宇宙间并不见有一事一物离开法还可以存在或常住(不变)的。所以「离法此非有」 ,可是假如没有离「法」的东西存在,那么「法」的生灭现象,就应是自然的了。 (此「自然」指印度无因论者的自然。)其本身也应是实在的,若如此,那又有什么「灭」 (Nirodha)之真义存在呢

  因是,而又不得不辩正说:「离无法亦无」 。无,在此处是与有对待的。但第一个「无」字,也可说就是「灭」义,空义。离开灭或空,也就没有「法」的存在。换句话说,也就等如中国佛教台贤两家所常谈的「离体无相,离相无体」 一样,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从这一答辩看,那也就可以推知生灭与涅槃是如何「无有少差别一的了。以此二际无差别的涅槃和原始佛教、部派佛教的有余无余涅槃相较,便可一目了然小乘与大乘之间的思想距离,是多么遥远了。同时也正可借此说明,大乘佛教的涅槃思想,乃系从阿昆达磨佛教的神秘或不可思议的境界,拉回到完完全全的真现实法来了(41),这便较有深厚根器的人,也就愈发容易把握住它的精神,和证人其寂灭的境界了。

  ㈡唯识的圆成实性之涅槃

  接着中观学派兴起的大乘思想,就是无著(Asamga) ,世亲(Vassubandhu)一系的唯识学派。在唯识产生的背景来说,它原是和中观学派对立的,由於思想的背景兴起於对立的形势,因此,它的主旨要点,显然的,也就成了对立的一面了。这便是传统上所谓的「空」「有」二宗之由来。中观学派落在一「空」的思想原理,唯识学派则站在一「有」的思想法则。空与有,在大乘兴起期的思想家们的心目里,这原是两种对诸法观察的方法。一是着重於诸法本然的客观性,所谓因缘和合的和合性。从因缘和合的本然去观察,自然就会产生「空」此一普遍形式的客观原理。一是着重於能观察诸法宛然存在的主观功能,故产生了诸法唯识性的认识真理。由於彼此的着重点不同,故形成了此一对待形式的历史立场。但在思想的立论中心点上,却非如此对待而相遣的。因为中观并非不讲诸法之相(有——中观家喜称「幻有」) ,唯识亦并非不讲诸法之体(空——唯识学者或称此为「境空」…

《涅槃思想研究 第二章 涅槃思想的展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