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觉」(tran-scendental apperception)。超验的统觉为自我意识的最高形式,可入于各个体事物之经验中。
如此,现象界的自然,便作为先验知识的对象,而范畴涵摄一切经验。同时,透过空时的形式,自然的形上学便得其稳妥了。
自然的形上学只有在经验中方得其稳妥,这是不同于自柏拉图以来的形上学。假定有一种形上学,它是不能在经验的现象界中所理知的话,这种形上学的对象,便非理知的经验范围了。其仅为一种想象,也纯只在物自身,要知道物自身,只有藉理知的直观(Intellectual intuittion)予以测度了。在理知的直观测度中,康德认为吾人应设思,一超越的精神存在体。如此,相对于现象界的本体界而言,或者就物自身而言,我们实因知识能力所限,而无所知其究竟。但其作为非感觉的知觉力的事物对象而言,本体却具有负性的意义。这个负性的意义,也即是我们感觉知识的范限了。
在具有负性意义的本体界中,灵魂、世界与上一帝便为其内容。对此我们虽不能藉经验知及之,但可思及之。在此诸内容理知的直观设思中,其为人类知识所必需而又无以解决的问题,康德称之为诸理念,此诸理念便是超验的辩证法所从事活动的了。
就神来说,他反对本体论的证明;而宇宙论的证明,其第一或最后因,也并非必然。只有目的论的证明才为康德所赞赏。因为宇宙是一种和谐、美丽、具目的之系统。与其没有适切的经睑证据去反对神的存在,我们不如相信自己生活在这样具目的系统的宇宙神灵中。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最重要的即在实现吾人的意志。在实现吾人的意志过程中,所依循的律则便是道德律。道德律的自身即为目的,即为命令。从事于道德律的活动是职责。
最后透过美的感受,感受到自然为一目的;在普遍的形式中,各特殊的内容,彼此进为和谐、神圣的心灵得其理趣,由之三大批判便各相合以进了!
以上,特将康德哲学稍加详述,盖任其中可清晰见及哲学的精神所在,而有助于了解佛学与哲学的分际。
自康德以降,西洋哲学即在这个大的轮子中旋转。
到了现代维也纳的逻辑经验论继起,他们根本否定形上学的任何价值,甚至人生哲学的主体价值也为无意义的理说,只有经验以及透过演绎的形式逻辑,方有知识的验证性可谈,除此以外,一切都是胡说。因此,今日哲学的危机,此之于苏格拉底时代实有过之了。事实上,逻辑实证论只能认作为一种处理哲学的方法,而不能视作为一种哲学,更不能把它视作为一种系统哲学。
在面临今日哲学的大危机中,怀特海(whitehaed)可算为先知先觉者。怀氏本人虽精于数学与科学,对逻辑具深刻的了解与创发,但他并不以为逻辑与科学为一种哲学。相反地,他认为只有承认世间的一切经验,不论其为概念的、实在的,其为经验则一。而哲学最重要的在把各种经验统合起来。最后仍是归结到神的概念,他把神看作知识极限,这与康德相同。
怀氏以为宇宙乃一不断地变动,一切的事物是在一川流不息的流变中。而在变动舆更换中,各个经验领域的存在皆负有价值,彼此日新又新,推陈以进。
以上,将西洋哲学概观一番,篇幅所限,不克详论,将其精神归结起来,可得如下数点:
(一)哲学的对象为客观宇宙自然之全体。
(二)人亦为宇宙的一格。
(三)因此将人也以科学的方法予以了解,且有时起人予以客物化,哲学非全以人为本位。
(四)整个的哲学知识为概念的,而所有的知识概念,要求与客体事物相锲合。
(五)知识为人的职事,其对象既为宇宙全体,因此,离开了人便无知识。而离开了客观宇宙亦无知识。
(六)就方法上言有:(一)直观的,(二)经验的。
(七)在空间上主贴、线、面与立体的图象;在时间上主「中截的绵延」。
(八)哲学的精神意旨最后归结到神。
现在,我们可着手进行了解佛学了。
五
佛学的根本性质与哲学的同异处在于:
(一):就内容而言,它与哲学所处理的对象相同。
(二)就境界而言,佛学到最后甚至要弃绝哲学,一切知识的概念,皆没于「正觉」中。
(三)佛学在处理宇宙自然与入文主体的问题时,只把它当作「解」方面的一个方法,而不将它当做一个目的。
从以上康德哲学来看,其在一层层地建立自然哲学、数学舆形上学后,再把精神生活的意趣引向道德与美感,然后归结到神。这是一个知识过程的肯定。
相反的,就佛学来看,知识的建立不是其最后目的,神也非其最后归趣,凡此种种皆可自佛法本身中见及。
佛法在处理客观自然与人文主体的内容上,既然舆哲学相同,因此,就了解其内容而言,亦同样可采取哲学的方法。而且在方法上应尽量取采一种客观和可验证性的态度。
既然在方法上应该采取一种客观和可睑证性的态度,因此除了佛法内容本身的客观了解以外,有关佛法的历史源流亦应探索。就佛陀个人而言,他是最注重经验与客观事实的,那么,吾人在了解佛法时,也必须了解在佛陀以前印度的人文思想与制度,以及其它形成印度的地理环境与风俗,究竟对佛陀的说教有何影响。因为,就心理学的行为主义来说,环境对人格心理的形成决定性的因素。同时,在佛陀以后,他的弟子以及后人对他教理的发展,是否误向,这些皆值得探讨,盖其可助吾人鉴定一个适切的方向,以适合今日人类生活的要求。
透过经验的方法,在态度上,不应诉之于权威、传统与情感,否则,吾人将不能克实的了解佛法,以就佛法。
佛,就其开展的系统而言,其包含整个的宇宙论、本体论和知识论;就其成就的价值言,其要在舍宇宙论、本体论与价值论。
所谓佛就梵文的意思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在印度四吠陀、森林书及奥义书时代,当时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已成熟。在当时思想的共同点,认为人生只有入于大梵天以得常乐我净。
但释迦的出现,却根本以另一个方向来解决人生的问题。首先,他一层层破除以前的种种「常见」与「断见」,在破除过程中,甚至将前人所成就的「常乐我净」境界予以破除,但最后仍归到常乐我净。释迦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似有是甲而又非甲矛盾之嫌。但吾人绝不能以逻辑的矛盾律来看释迦的思想。佛是一种境界,在透过对现象界的深切了解与破除而来的「常乐我净」,这在层次与作用上已得转化。
就哲学来说,印度佛陀当时的杂阿含经已有宇宙发生论。其开展正与西方哲学特别是现代科学化的哲学相同。其要旨在点、线、面的平铺世界上建立系统,且将时间贯穿于其中。
西洋的哲学,自古代希腊以来,多数皆强调一阶层系统的建立,而其时的印度婆罗门哲学亦复如此。
佛法在处理世界全体时,亦将其作为一阶层系统来处理。
在婆罗门时代,乃崇拜一神论的,且信仰的人有其阶级的限制。到了佛陀,他一方面弃绝神的观念,同时,又打破阶级的限制。
佛陀处理问题的方法,乃因时因地而制宜。其中有辩证的、经验的、超验的、直观的等等。
佛的意义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但何以人生应如此。佛陀的回答是:解决痛苦。何以有痛苦
这便是佛法所论究的中心点。
以前婆罗门等系思想如同许多的西洋哲学,认定宇宙的发生,不是归于神即归于自然物质。而释迦则以之为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实佛陀的伟大创见,整个的佛法由这里展开。宇宙的发生,事故的演变,非在一条直线的因果论上,更非神灵所主宰,而是透过因与缘的互相和合。佛法的「因」不同于任何哲学与科学的因果论,佛法的缘也非科学的「能」或哲学的「动力因」。
因为佛法的因缘所生说,就时间上来说无起始终结,就空间上来说无立体与平面。其乃法尔如是,自然而起;其因果乃互为条件,互相涵摄,且整个宇宙诸事物一切皆互为涵摄。
由因缘所生法而成的宇宙,种种事物于其中乃形成轮回,此就心灵系列的清长为如此,就物质的不灭亦复如此。
轮回之所以产生,故由因缘,而因缘之所以产生,实由于诸有情家生,业力所致。「何自有情因色始,何缘造色因情生」,可为业力的充分说明。
业力为一切活动、生命、力与能的根源,亦即一切痛苦所由产生的大本营。「色」与「有情」乃业的迷妄所致,业与感互相激荡,「无明」便由之而生。无明一起,业障随增。此皆须一一破除。破除之法不但要消极的破除业果,即连因缘亦须破除。
要破除业障,要破除因果条件,必须透过适当的方法。此方法即「戒、定、慧」,即「信、解、行、证」。
透过戒定慧,不论其为有情家生,与无情器世界,色、受、想、行、识即能破除,破除了五蕴即破除了色界。在破除色界后,进而破除无色界,一切心所有法皆予弃绝,后成就一无限深厚精神独我。此无限深厚精神独我实则亦是一形容语句,就佛法究竟言,亦无所得处。
其中从破除欲界、色界与无色界,显然为一阶梯层次,是以欲成就佛实非易事。
在讨论佛法之层次问题,最具系统的莫过于楞伽经了。其中如八识、四相分、二无我种种之分析,透过分析导吾人入于正智如如,最后入于不可言说处。
佛陀非不注重知识,但绝非以知识本身为一目的,其宁为透过知识达到正智的一个步骤,此又为佛法与西方哲学所不同处。分别智乃不可缺少,藉分别智点画宇宙各个阶层,圆智正觉乃随而显现。由于圆觉正智的显现,常乐我净便可得。
透过分别智,徧计所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的三自性便可如实了解,西方的哲学特别是科学的哲学与逻辑经验论对三自性的了解大有帮助,如徧计所执正可以知识与现代心理学来处理之。此亦即唯议论所处理者。
从哲学来看佛法,可见佛法又根本与哲学有不同处。纯粹理论科学舆数学、唯物论、唯心论,此一切论等皆徧计所执,佛法尽要舍弃。但说佛法尽要舍弃这哲学上一切论,系就其层次最高境界言,而非谓佛法不注重那些论说,唯有从那些分歧的论说中,方可了解佛法的博大与深厚,此亦即有人谓佛法为唯物论,亦有人谓其为唯心论。然佛法包含了唯心论与唯物论为事实,唯其最后境界与成就实又非任何论所有了。盖哲学系统的展开,都由佛法的色界始。不断在色界平面上打转,其多不能超越色界者,以其本身即执于色界所致。
反过来,佛法之大过一般哲学处,即在方法上根本是一内在的探索,其枢机乃八识。
八识中之阿赖耶识有体、用两方面,其动静相关,作用相反相成,但要在舍妄归真,以达三性三无性。
八识的枢机所在,在于流转。盖因流转,一方可转妄,一方转真如,而在真妄之间,一切乃显现于第八识中。由于佛法之第八识,其乃能涵摄各种活动功饀,此是佛法比哲翠之大处。
也由于识之能流转,固能转识成智,而无需依藉外力,此叉所以佛法比其它宗教的伟大处。
六
要之,佛法的论旨乃宇宙人文之全体。
其知识论,可与哲学共相前进。
其价值论,乃透过无限的否定而得来之无限肯定。
在无限绵延肯定中,于八万四千法门,随像对治。透过八正道、四圣谛入于般若。
《佛学舆哲学(张尚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