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逾量子论。从小宇宙的探究来说,科学已遭遇到不确定性、二重性——不知物质的最小单元是粒还是波等自相矛盾障碍。从大宇宙的探索来说,人类虽获得了空与时、质与能、重力与惯性等的统一概念,但所能理解的太空领域仍然有限。柏拉图曾说:「视域所及的世界,就是监狱。」真的,我们人类都在一个共同的大监狱中,单凭科学在探出越狱的道理,实在没有把握。
现在真正有科学头脑的人,已不敢不理会自然实体基础上的神秘,爱因斯坦就曾说过这样的话:「我们所能体会的最美最深的情感就是神秘感,它是一切新科学的播种器。不懂得这种情感,不会希奇扩敬服的人,方生犹死。能知道确有我们不能测知的东西存在,表现为最高的智慧和最辉煌的美,我们迟到的官只能略知它的皮毛。这种认识,这种感觉,便是真正虔敬信仰的中心。」又说「这种畏天虔敬的经验,是推动科学研究最猛烈、最高尚的力量。无限高超的神明,在我们脆弱的心智所能觉察的细琐小事上,显示出它的存在,我对之心悦诚服,我的宗教信仰由此构成。」
事实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到重力与惯性的相等原理,认为惯力(加速度、反动力、离心力等)所产生的运动和重力所产生有运动无法加以区别,并以飞行员俯会之后拉起机头的身体感觉为证明,这已属于「广义相对论(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的范围。而广义相对论的种种概念,则已由科学大踏步转进哲学的领域,但由于无法探明宇宙真实的本质,他终于向伟庄严而神秘的宗教论诫。最可惜的是爱氏在逝世以前,未曾接触过二千多年前的古老佛学,而欧美一般宗教的教理又太过是简陋,否则他在最后二十五年所致力研究的「统一场论」或有成功的希望。
古往今来,人类一切知识的总汇,都超不过宗教、哲学及科学的三大范畴,这是人生追求宇宙最后至真至善至美的三大道理。但是这个真善美的最后究竟是什么呢?如果说是神,哲学家与科学家都不苟同;如说是心物二元,宗教家与科学家亦未首肯;说是一些波、粒、方程式、数目字,哲学家和宗教家更不服气。那么到底什么呢?芸芸众生。在这个世间,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实在连他努力的最后目标,都没有弄个清楚,愚痴无知,真是可怜悯者!
佛学对此有明确的启示,原来人类一切努力的最终目标,在于达到证入最高真理的境界。证入这种境界的人,是得「阿耨多罗三藐菩提——无上正徧知」,如给他一个名字,就叫做佛陀。到了佛的境界,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即是一切无漏功德之所汇集。其智慧涵盖整个宇宙人生,即是理与智不二的境界,亦是至善至美的结晶。
佛的境界即是最高觉悟的境界,佛学就是达到这个境界的方法指南。从广义而言,人类一切改善人生提高人性的学术——以宗、哲、科三学概括之,都不离佛学的范围。但狭义而言,伸缩学是佛陀所遗下的三藏十二分教,指示世间学术所未能开发的智识领域,导开出世的康庄大道。因此佛学是统括科、哲、宗三大知识体系并为其最后归趋。
由此可见,佛学是宗哲科三者的中心,宗哲科三者为佛学的分支。离开佛学,一切的学术都没有正当的归宿,人类的知识不能统一在一个目标下,不能达成追求最高真理的任务,更谈不到其生命与这个真理永恒长存。
人类的思想进化过程,到了今日,有一件事已是非常明显,这就是客观世界的神秘,没有一个不在告诉你,它的后面还有神秘,吾人一切智力的探究,一切结论和推论的引领,最后只是把人类带到他的一切智慧所不能跨越的深渊。因为人类受到他天生有限性的桎梏,探究愈深,知识愈广,而愈认识这一事实。但推根究底,人类最神秘的问题,还是人类自己,人类因为不认识自己,所以也不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能推理,能梦想,则知道的更少。人类对自己具有最高尚最神秘的能力,也就是在理智行为中何以「能超越本身而又能感觉本身」,则了解得更少。
现在一些不知科学为何物或仅一知半解的人,一开口就说「拿证据来」,其实今日的科学家何尝拿得出证据,他们连指出一个电子的位置都束手无策。唯有科学以至哲学及宗教,都导归于佛学,则人类幼稚的脑筋,肤浅的知识,才有真正提高的一天。佛学之所以为宗哲科三者的核心,是因为佛学在大宇宙与小宇宙之间选定了「人心」为对象,加以研究剖析,知道这上整个智慧的重心,是开启真理宝藏的锁钥。人类要产除最后的愚痴——微细的无明,必须从佛学的核心这一环用功,则其他一切的知识分会都起连环的反应,才能获得涵盖整个宇宙人生圆满智慧。
今天人类知识探求,只是它主观的心情原意,都已逐渐趋于一个惊人和结论,即每样客观的物件,只是它所包含的各种性质总和,而这些性质只存在于人的意念之中。所以质与能,原子与星球合成的整个客观宇宙,除了把它看成一个知识的结构,看成用人类的感觉形成的赠用符号来表示大结合体外,并不存在。正如哲学家伯克利(Berkeley)说:「所有天上的歌唱隧,乃至人间的侬具杂物,总而言之,所有造成世界这个大结构的那些物体,要是没有心的觉察,根本就没有实质……只要它们实际上没有被我发觉,或是它们并不存在于我或任何其他生灵的心中,那么它们不是根本存在,就是存在于永生神灵的心中。」伟大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Leibnitz)说:「我能够证明不仅光、色、热等等,甚至运动形状和伸张,都只是表面的性质而已。譬如我们的视觉告诉我们,高尔夫球是白的,视觉在触觉的帮助下告诉我们这球是圆的、滑的、小的。圆滑小这些性质,离开我们的感觉时,就像我们习惯上称之为白的性质,同样的不存在。佛学的伟大,就是可说明吾人能感觉的这一念心与客观所感觉的物体接触时,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景。」
自相对论以后,物理学家接受用数理对自然界所作的解释,他们就不得不放弃凭经验认识的平常世界,而向凭感觉来理解世界投降。也由于他们放弃了旧的一套观念,因而撤除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精微界限。爱因斯坦把近代一些哲学家和科学家的逻辑条理推演到了极致以后,即说明时间和空间也只是直觉的两种形式,和吾人对颜色、形状与大小概念一样,同是不能离意识而存在。试思空间除了藉我们所发现的客观事物的排列秩序来认识宏它之外,并无客观的实在;时间,除了我们藉事情发生的先后次序来量度它之外,也没有独立的存在。
客观的实在即是藉感觉而存在的影子世界,那么剩下来的问题,就是研究我们人类的感官是不是可靠?换句话说,人类从研究客观的小宇宙及大宇宙没法得到根本的知识或最后的真理,要转而研究他本身的神秘,这是大家绕了很大的圈子以后才找到的正确方向,而这方向却是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早经指点出来的。他老人家并不是不注意天文与物理,而是他修行亲证一切种智以后,知道大而无外的宇宙,小而无内的极微,都不出当人的「一心」(这心不是指吾人肉团的心物,不是推度思念的妄心),他穷到这「心」的根源,知道宗教家所追求的真神,哲学家所执的心物,科学家所见的粒波,都是虚妄分别而言,以假为真而有,未能获得实在究竟的真理。因此他们不能真正解脱人生的烦恼,不能打破根本的「无明」,亦就无法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佛学之所以精深博大,是因为这门学问叫「世出世间」之学。就世间学而言,科学的求真,哲学的爱智,宗教的虔诚,佛学都含摄无余。就出间而言,佛学又超过了三者无法跨越的极限。科学与宗教今日所未能窥探之神秘,是宇宙的本体究竟是什么,佛学则由于佛陀的亲证现量(佛智与宇宙的真理冥合为一),对于这个问题已是了明明,不再成为问题。这个本体不可以说是什么,但是「唯证相应」,而且是每个修学佛法的人都可以证得有。普通人之所以不能亲证,是因为他们在主观上及客观上的一切感受与观测都是虚妄而有,颠倒而生,与「真如」实际背道而驰,除非先却这种虚妄颠倒的思想见解,则永远无法与真理碰头!佛学中单是唯识宗一门,对此即有透辟的阐释,这宗因为着重「识」的研究,所以叫做唯识。其教理把识的功能区分为八……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思量识),八、阿赖耶识(含藏识)。前六识是普通心理学都能说明其功用,第七及第八识,心理学仅泛指其为潜意识,无法知其所以然。在佛学的唯识宗中,则详明第七末那识是依于第八含藏识向内思量有「我」,所以把前六识所映现感觉的境,都套上了主观的外衣,人类的自私根源就在这里,而人之所以不如实了知一切事物的真象,原因亦在这里。但是这第七识发至前六识,都是依止第八阿赖耶识的,而阿赖耶识的微细作用,不是到佛的境界是不能完全了知的,它可以说明和性能功用是:含藏种子,执持根身,缘虑器界;惟不是人类的第六意识所能了知。
其实「阿赖耶」这个名字,是唯识宗为要便于说明宇宙人生的本体,勉强安立的一个名词(佛教其他各宗则有其他名称)。先说阿赖耶所以称为生命本体,是因为此识从无始来以至成佛都不变坏,只是在性质上转变而已。如唯宗所依据的解深密经云:「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从中,或在卵生,或在湿生,或在化生,身分生起,于中一切最初种子识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这里的「最初一切种子心识」,即是阿赖耶识,以此说明人生心识不灭,生命无穷。同时,这识亦是宇宙的本体,唯识宗的重要教典摄大乘论,即将此识名为「心所知依」;「所知」是指人所欲知道的宇宙万有诸法,「依」是依止、依靠、依讬的意思。因此「所知依」即系森罗万象,不管染净、精神、物质、无形、有形,都是依讬此阿赖耶方能生起,所以说「唯识为诸法平…
《从科学到佛学的必然性(陈明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