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义不了义的抉择
超定
论题解析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系佛陀开示弟子,修学佛法的四依之一。从四预流支的次第说:「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佛法之要在于慧学,此前之戒学与定学,是为慧学的基础;真能解脱个人生死,体悟真理,究竟成佛的法门是般若智慧。慧学的进修:闻、思、修三慧,由此加行慧而得无漏现证慧,达到信智一如、悲智相应、定慧均等、理智平等的境界。闻慧,先从亲近善知识着手,依善知识的开导,听闻正法,深入经藏,多闻熏习,于无常、无我、寂灭之理趣,获得一番胜解,并能如实修练,表现于身心,成就正信,具足正见。在听闻正法的态度,对于善知识的开示,经论的文字,务必「依义不依语」而学,不要尽在文词优美,名相堆砌下功夫,舍本逐末,偏离闻慧进修之目的。其次,依所听闻的佛法义理,慎思明辨,抉择义理,以成就思慧。思慧阶段,应该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接着,进入修慧之时,已从散心而入定意,能于定中观察、抉择诸法实相。其所依的标准是:「依智不依识」。也即是说:这时不再依有漏有取,有我我所的虚妄分别识,而本着破除我执,扫荡邪见,无自性分别的智观,降伏烦恼,契悟真理。
了义与不了义,二者如何界说?空有二宗解说不同,般若性空系,约理尽不尽分别:说理彻底、究竟、明了是了义,反之即为不了义。如般若经、中观论等,宣说无自性、空、不生灭等,是了义教,也即显示诸法胜义,甚深难见的经论是了义。显示名句施设,有我法的世俗谛,是名不了义。法相唯识学依解深密经,约教显明不显明辨了与不了义:在语义上分别清楚,不会有其他解说,了了分明的是为了义。例如:一切法空,需要再分别说明:遍计所执性空,依他起性非空,圆成实性依空所显,空而不空。在言教上,未讲清楚、说明白,乃是不了义。
约方便与究竟来说,方便之谈是不了义;究竟理趣是了义。真常大乘主张:一切众生皆当成佛,一乘为究竟,三乘是方便。唯识学者即相反:五姓差别,无性阐提,定性二乘不得成佛,三乘才是究竟。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有净土行者见此经句,颇为困惑:佛陀宣说西方净土,描述其庄严妙相,「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等,美不胜收的景致。还介绍阿弥陀佛,教我们一心念佛求佛,以便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极乐。难道西方的依正庄严相,也是「虚妄」吗?念佛、见佛的善行,也属于「行邪道」吗?
金刚般若思想,无疑是究竟了义之教理;净土诸经即为方便不了义之说。约二谛辨了与不了:凡显示胜义即了义,世俗为不了义。然而,龙树菩萨明言:「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因方便入究竟,藉不了义而达了义之境。由于经教所被之机,听法者的对象不一,了义与不了义,方便与究竟之间会有不同的解读。对于净土行者之疑,从修学者的程度深浅而言:幼童以洋娃娃、玩具为乐,大人要开汽车、驾飞机才满足。各适其适,各得其乐。否则,大人开玩具汽车,幼童去驾飞机,不适身份,得不到乐趣。同理,意志怯弱,劣根浅智,强令修学妙法,则不得其益;上根利智者,应修无上大法,使成就究竟菩提,应是契理契机的圣教。
印公导师说:「不滞于中下,亦不弃中下,圆摄向佛乘,不谤于正法。」对佛法的深浅次第,了义不了义,方便与究竟,应作如是观。
从四悉檀的可不可破来分别
大智度论说:「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梵语悉檀Siddhanta,译为成就、宗、理。意思是:佛法无边,归纳起来不外这四种道理,四种宗旨,依此摄化众生,成就佛法。一、世界悉檀:「有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无别性。譬如车、辕、辐、轴、辋等和合故有,无别车也。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别人也。」这是约因缘假合,自性非有;五蕴积聚而为人,实我不可得,解说「世界悉檀」。在下论文,对「第一义悉檀」,分别有无:「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人等亦如是,第一义故无,世界故有。」依缘起假名有,说世界悉檀;据第一义悉檀,则自性毕竟空。然而,印公导师远承龙树、觉音的思想,以四悉檀总摄一切佛法,探讨根本圣教四阿含:长阿含的「吉祥悦意」是「世界悉檀」。例如『阇尼沙经』、『大典尊经』、『大会经』、『帝释所问经』、『阿咤囊胝经』,是属于适应印度天神教的佛法。也就是说:世界悉檀所说的道理,主旨在于融摄固有的民间信仰,引导他们渐次趋向纯正的佛法大道。很显然地,这是不了义的方便之道,我人当以了义而抉择不了义,不可颠倒地以不了义为准而抉择了义之教。
二、「云何名各各为人悉檀?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如经中所说:杂报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得杂受。更有破群那经中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二经所说似乎矛盾,实则为适应不同根性,目的在满足希求,使人生善得福。论文解答:「以有人疑后世,不信罪福,作不善行,堕断灭见。欲断彼疑,舍彼恶行,欲拔彼断见故,说杂生世间,得杂触,得杂受。是破群那计有我有神,堕计常中。破群那问佛言:大德!谁受?若佛说某甲某甲受,便堕计常中,其人我见倍复牢固,不可移转。是以不说有受者、触者。如是等相,名为各各为人悉檀。」印公导师从印度佛教的变迁,比配四悉檀:根本佛法是第一义悉檀,初期大乘佛法是对治悉檀,后期大乘为各各为人悉檀,秘密大乘佛法是世界悉檀。印公说:「大乘佛法后期,为真常不空的如来藏、我、佛性说,点出众生心自性清净,为生善、成佛的本因,重在『为人生善悉檀』。『各各为人生善』是多方面的,心自性清净,就是『心性本净』,是出于『满足希求』的增支部。」无疑地,这是不了义的教说。
三、「云何对治悉檀?有法,对治则有,实性则无。……佛法中治心病亦如是,不净观思惟,于贪欲病中,名为善对治法;于瞋恚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所以者何?观身过失,名不净观;若瞋恚人观过失者,则增益瞋恚火故。」例如:止痛药,仅对痛患者有用,若无病痛,何需服药?不净观、慈悲观,各有其对治的心病,不能对换使用,否则不但无效,反增其病。乃至「常颠倒众生,不知诸法相似相续有,如是人观无常,是对治悉檀法,非第一义。何以故?一切诸法自性空故。如偈说言:『无常见有常,是名为颠倒;空中无无常,何处见有常?』」佛说空义,为对治执有之病;有执既除,空亦复空,不然执空也成病。中论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着有空,诸佛所不化」,即是此意。
最后,何者是第一义悉檀?简言之,「一切语言道断,心行处灭,遍无所依,不示诸法,无初、无中、无后,不尽、不坏,是名第一义悉檀。」这是诸法实相,究竟真理,离四句,绝百非,凡情戏论所不及的境界。
四悉檀中,「诸余论议,诸余悉檀,皆可破故」;唯有第一义悉檀不可破。换言之,第一义悉檀才是究竟了义,其余皆是方便不了义之教。依此检视流传中的佛法,早期佛法的四阿含:『长阿含』是「世界悉檀」,『增一阿含』为「一一为人悉檀」,『中阿含』为「对治悉檀」,『杂阿含』是「第一义悉檀」。四部阿含与四悉檀的深浅次第如此;印度佛教的演进,由第一义悉檀的原始佛法演为大乘佛法的对治悉檀、各各为人悉檀,终而秘密大乘的世界悉檀。当然这仅约其特色、思想主流而作如是分别。印公导师对印度四期的佛教做这样评价:「我应用牧女卖乳而一再加水为喻:为了多多利益众生,不能不求适应,不能没有方便,如想多卖几个钱,而在乳中加些水一样。这样的不断适应,不断的加入世俗的方便,四阶段集成的圣典,如在乳中一再加水去卖一样,终于佛法的真味淡了,印度佛教也不见了。」
从空有二宗辨了不了义
二谛空有是佛教一切学派的共同论题,尤其是大乘各系思想,无不谈空说有,但对空有的定义与范围,则有所不同,如部派佛教六宗: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现通假实宗、法无去来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可见各宗对空的范围,不断扩充。到了大乘佛教,虚妄唯识系以遍计执无,依他、圆成是有,也即是说,凡情的妄执是空,而诸法因果事和圣智所证之理是有。这比起声闻的空义进步了。真常唯心系主张,一切事相是虚妄的,妄执是空,依他起法也是空,这似又比唯识学的空义进一步。性空唯名系依二谛判空有,世俗谛中,一切皆是有,胜义谛中,诸法毕竟空。有,缘起幻有,世俗假名有。一切如幻假有故,生死如幻如化,涅槃如幻如化,若有一法胜于涅槃,也还是如幻如化。般若经说:「世间名字故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诸佛;第一实义中,无知无得,无须陀洹乃至佛。」甚至说:「六道别异,亦世间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实义。第一实义中,无业无报。」大乘三系对真、俗、空、有的看法,竟是如此的分歧。尽管有宗讲有也讲空,空宗谈空也说有,而空宗还是空宗,有宗还是有宗,彼此界限分明,不容混淆。
了义与不了义,在中观的空宗与瑜伽的有宗,见解出入极大。依无尽意经说:「以种种名字宣说我、有情,于无我中说为有我,此等名不了义经。」反之,「若显示空、无相、无愿及无我等解脱门,此即名了义经。」据此定义,般若一系列的经典,中观之类的论书是了义;唯识学所依的解深密等经,辨中边、摄大乘等论是不了义。然在以解深密经为本的有宗,即以说得显明易了的,名了义;说…
《了义不了义的抉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