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神秀惠能偈颂辨解(李润生)▪P3

  ..续本文上一页心”,但究竟不能说“色身”是“菩提大觉”的因,所以把“菩提树”以比喻“色身”实有点不伦,固不善巧,亦不通达。今惠能改以“菩提树”暗喻“识心”,则足以显示:欲得“菩提大觉”,必须修养其“心”,故《坛经》云:“般若无形相…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所言“修心”,就是修般若行,是成就“菩提佛果”的正因。故知“修心”譬如扶植“菩提之树”,使其能开花结实.所以惠能偈言“心如菩提树”.实契正理,纠神秀失,诚非神秀偈文的“重复”可知。

  又惠能次句“身为明镜台”,亦非重复神秀“心如明镜台”而成,反而应是纠正“心如明镜台”的失误而撰作。何则?在形式言,“心如明镜台”是“明喻”;而“身为明镜台”则是“暗喻”。在内容言,前者的主体是“识心”,后者的主体却是“色身”。神秀以“明镜台”比喻“识心”实不应理,因为“明镜台”一词是“偏正结构”,以“明镜”来修饰“台”,意指“明镜之台”。“明镜”属偏,属宾位,“台”属正,属主位。因此“明镜台”的主体是物质性的“台架”,依此“台架”才可以把“明镜”镶嵌上去。我们可以喻“识心”为“明镜”,因为彼此都有“能照”作用;但以“明镜之台架”以比喻“识心”则不大妥当,因为“台架”共许是“明镜”之所依处,但不许有“能照”作用,而“识心”则必有“能照”之用。若言“明镜台”只有“明镜”义,没有“台架”义,故可比喻“识心”,则“台”义悬空,徒增葛藤,失却诗趣,终不如惠能“身为明镜台”说来合理。因为“明镜台”是“明镜”之所依处,犹“色身”是“扶根尘”,是“识心”之所依处。“明镜”与“识心”都具“能照”作用,故可以“明镜”以喻“识心”;“明镜台”与“色身(根身)”,皆无“能照”作用,但俱有“能照体之所依托”义─“明镜”依“台”而“能照”;“识心”依“色身(根身)”而“能照”─所以运用“明镜台”以喻“色身(根身)”最为自然而合理。且惠能“身为明镜台”实有双重含义:其一、修行者固然必须以“修心”为首要任务,但亦不应放纵其“根身”而作出“身恶行”及“口恶行”来,佛说“守护根门”即是此意。这因为物质性的“色根之身”是精神性“识心”的依托处,对“识心”是会产生影响力的。后来惠能于《无相颂》中,也有“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又云“色类自有道,离道别觅道”、“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此间所言“行正”、“一世”、“色类”等都与“根身”有关,修“身”与修“心”不异,亦不应偏废。所以惠能“身为明镜台”句,实暗示不守戒行,则般若灵光亦无从显发,因此“心平”、“行直”是相辅而不悖。其二、“身为明镜台”句,表面虽然重视“守护根门”,但“身”是能照之“心”所依处,犹“明镜台”则是能照的“明镜”之所依处,故“修身”的目的亦不离“修心”,故亦不失“明心见性”的南禅宗旨。

  三、不违惠能思想:上文经已论述惠能“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这半颂,虽与神秀“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在用词与句子形式上颇为相类,但其精神含义究竟不相同,所以绝非神秀偈文的重复。至于“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亦不与惠能思想有所相违。何则?二句之中虽然提及“身”与“心”。“明镜台”与“菩提树”等等名相,但这不过顺应神秀原偈而来而加以适当的修订,以纠正神秀的用词与思想之失,一如人问及“念阿弥大(陀)佛”,惠能因之而说:“使君东方人,但净心无罪,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迷人愿生东方、西方者,所在处,并皆一种…。”非谓在惠能思想中有弥陀义,不过不违自教而顺应为说而已。又有人问诵《法华经》,惠能教以“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转;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是亦非惠能思想中有“转《法华》”义,不过不违自教而顺应为说而已。今“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亦非指惠能思想中有以“菩提树”以喻“心”,“明镜台”以喻“身”之义,此亦不过不违自教而顺应神秀原偈而为说而已,何以得知此二句与惠能思想不相违?如惠能教授“无相戒”,令见自三身佛言:“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当来圆满报身佛。”此言于自身中,即已圆满具足菩提三身佛。所谓:“于自色身,见自法性有三身佛。”可见“修身”与“修心”不自偏废,根本是惠能主旨,故彼偈文与惠能思想实不相违。

  复次,惠能于下半偈更能把有异于神秀“渐修”的独特思想抒表出来。彼云:“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偈文是承上文第二句“身为明镜台”而来,运用“借喻法”以“明镜”比喻“识心”;“明镜”本无“尘埃”以显神秀“时时勤拂拭”实非必要,藉此暗示能照的“般若正智”(清净识心),从本以来即是“清净”,“客尘”烦恼终不能对彼有所亏损,一悟则清净“般若”当即生起朗照大用,何事凡尘涤荡殆尽,然后“般若”才能照用。如《坛经》所言:“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足见此偈正与惠能的一贯思想相应,无有相违。故知“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二句,一方面纠正神秀“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的偏差,因为“尘埃”究非“明镜”之本有,才成“客尘”,才可以“拂拭”得去;若“明镜”本有“尘埃”,则一切修行,都是徒然。另一方面,此二句又正显“般若正智”本自澄明,犹如“明镜”;一切“烦恼”,都是“客尘”,尽皆虚妄不实,究竟无损于“般若智光”。所以,只要“心平”、“行直”,顿悟烦恼非实,当下“般若正智”即能发挥明照大用,体会“本原佛性”,成就“大觉菩提”,所以“时时勤拂拭”亦非必然的修行历程。所谓“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又言“烦恼即是菩提”。此等说法与思想,实亦建基于“明镜本净”、“般若正智”本自澄明之上。

  

《神秀惠能偈颂辨解(李润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