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神秀惠能偈頌辨解(李潤生)▪P3

  ..續本文上一頁心”,但究竟不能說“色身”是“菩提大覺”的因,所以把“菩提樹”以比喻“色身”實有點不倫,固不善巧,亦不通達。今惠能改以“菩提樹”暗喻“識心”,則足以顯示:欲得“菩提大覺”,必須修養其“心”,故《壇經》雲:“般若無形相…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所言“修心”,就是修般若行,是成就“菩提佛果”的正因。故知“修心”譬如扶植“菩提之樹”,使其能開花結實.所以惠能偈言“心如菩提樹”.實契正理,糾神秀失,誠非神秀偈文的“重複”可知。

  又惠能次句“身爲明鏡臺”,亦非重複神秀“心如明鏡臺”而成,反而應是糾正“心如明鏡臺”的失誤而撰作。何則?在形式言,“心如明鏡臺”是“明喻”;而“身爲明鏡臺”則是“暗喻”。在內容言,前者的主體是“識心”,後者的主體卻是“色身”。神秀以“明鏡臺”比喻“識心”實不應理,因爲“明鏡臺”一詞是“偏正結構”,以“明鏡”來修飾“臺”,意指“明鏡之臺”。“明鏡”屬偏,屬賓位,“臺”屬正,屬主位。因此“明鏡臺”的主體是物質性的“臺架”,依此“臺架”才可以把“明鏡”鑲嵌上去。我們可以喻“識心”爲“明鏡”,因爲彼此都有“能照”作用;但以“明鏡之臺架”以比喻“識心”則不大妥當,因爲“臺架”共許是“明鏡”之所依處,但不許有“能照”作用,而“識心”則必有“能照”之用。若言“明鏡臺”只有“明鏡”義,沒有“臺架”義,故可比喻“識心”,則“臺”義懸空,徒增葛藤,失卻詩趣,終不如惠能“身爲明鏡臺”說來合理。因爲“明鏡臺”是“明鏡”之所依處,猶“色身”是“扶根塵”,是“識心”之所依處。“明鏡”與“識心”都具“能照”作用,故可以“明鏡”以喻“識心”;“明鏡臺”與“色身(根身)”,皆無“能照”作用,但俱有“能照體之所依托”義─“明鏡”依“臺”而“能照”;“識心”依“色身(根身)”而“能照”─所以運用“明鏡臺”以喻“色身(根身)”最爲自然而合理。且惠能“身爲明鏡臺”實有雙重含義:其一、修行者固然必須以“修心”爲首要任務,但亦不應放縱其“根身”而作出“身惡行”及“口惡行”來,佛說“守護根門”即是此意。這因爲物質性的“色根之身”是精神性“識心”的依托處,對“識心”是會産生影響力的。後來惠能于《無相頌》中,也有“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虛度一世休”,又雲“色類自有道,離道別覓道”、“若欲見真道,行正即是道”。此間所言“行正”、“一世”、“色類”等都與“根身”有關,修“身”與修“心”不異,亦不應偏廢。所以惠能“身爲明鏡臺”句,實暗示不守戒行,則般若靈光亦無從顯發,因此“心平”、“行直”是相輔而不悖。其二、“身爲明鏡臺”句,表面雖然重視“守護根門”,但“身”是能照之“心”所依處,猶“明鏡臺”則是能照的“明鏡”之所依處,故“修身”的目的亦不離“修心”,故亦不失“明心見性”的南禅宗旨。

  叁、不違惠能思想:上文經已論述惠能“心是菩提樹,身爲明鏡臺”這半頌,雖與神秀“身爲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在用詞與句子形式上頗爲相類,但其精神含義究竟不相同,所以絕非神秀偈文的重複。至于“心是菩提樹,身爲明鏡臺”亦不與惠能思想有所相違。何則?二句之中雖然提及“身”與“心”。“明鏡臺”與“菩提樹”等等名相,但這不過順應神秀原偈而來而加以適當的修訂,以糾正神秀的用詞與思想之失,一如人問及“念阿彌大(陀)佛”,惠能因之而說:“使君東方人,但淨心無罪,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迷人願生東方、西方者,所在處,並皆一種…。”非謂在惠能思想中有彌陀義,不過不違自教而順應爲說而已。又有人問誦《法華經》,惠能教以“心行轉《法華》,不行《法華》轉;心正轉《法華》,心邪《法華》轉”,是亦非惠能思想中有“轉《法華》”義,不過不違自教而順應爲說而已。今“心是菩提樹,身爲明鏡臺”亦非指惠能思想中有以“菩提樹”以喻“心”,“明鏡臺”以喻“身”之義,此亦不過不違自教而順應神秀原偈而爲說而已,何以得知此二句與惠能思想不相違?如惠能教授“無相戒”,令見自叁身佛言:“于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于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于自色身,歸依當來圓滿報身佛。”此言于自身中,即已圓滿具足菩提叁身佛。所謂:“于自色身,見自法性有叁身佛。”可見“修身”與“修心”不自偏廢,根本是惠能主旨,故彼偈文與惠能思想實不相違。

  複次,惠能于下半偈更能把有異于神秀“漸修”的獨特思想抒表出來。彼雲:“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偈文是承上文第二句“身爲明鏡臺”而來,運用“借喻法”以“明鏡”比喻“識心”;“明鏡”本無“塵埃”以顯神秀“時時勤拂拭”實非必要,藉此暗示能照的“般若正智”(清淨識心),從本以來即是“清淨”,“客塵”煩惱終不能對彼有所虧損,一悟則清淨“般若”當即生起朗照大用,何事凡塵滌蕩殆盡,然後“般若”才能照用。如《壇經》所言:“聞其頓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煩惱塵勞衆生,當時盡悟。”足見此偈正與惠能的一貫思想相應,無有相違。故知“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二句,一方面糾正神秀“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的偏差,因爲“塵埃”究非“明鏡”之本有,才成“客塵”,才可以“拂拭”得去;若“明鏡”本有“塵埃”,則一切修行,都是徒然。另一方面,此二句又正顯“般若正智”本自澄明,猶如“明鏡”;一切“煩惱”,都是“客塵”,盡皆虛妄不實,究竟無損于“般若智光”。所以,只要“心平”、“行直”,頓悟煩惱非實,當下“般若正智”即能發揮明照大用,體會“本原佛性”,成就“大覺菩提”,所以“時時勤拂拭”亦非必然的修行曆程。所謂“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又言“煩惱即是菩提”。此等說法與思想,實亦建基于“明鏡本淨”、“般若正智”本自澄明之上。

  

《神秀惠能偈頌辨解(李潤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