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根之人直下承当便参禅,而钝根之人必须先念佛念到不念而念才能参禅,这即是以念佛为缘起,参禅为究竟,念佛念到不念而念再向无念之中参究。
虚云法师在针对一位徘徊于禅净二门的一位居士开示:“居士既徘徊于禅净之门,则何妨合禅净而双修?于动散之时,则持名念佛;静坐之际,则一心参究念佛是谁。如斯二者,岂不两全其美?……”[[15]]这种动中持名念佛,静中参究念佛为谁的方法被虚云法师认为是两全其美的方法,这个方法针对不同的时空点应用不同的方法。。
3.虚云法师在开示念佛的方法上特别强调一心不乱。
“你们打佛七,贵在一心,如果心不一,东看西听,这样的念佛,就是念到弥勒下生,还是业障缠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样,世法无心,尚且不可以,何况佛法呢!念佛的人,从头到尾,要绵绵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乱的念去,佛来也这样念,魔来也这样念,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这样才有成功的日子!”[[16]]这里非常强调修净土时的一心不乱和绵绵密密,不管佛来魔来都不为所动,念到风雨不入才算功夫得力。
念佛用功也是需要很深的定功,念佛最终要使得“能念之人与所念之佛,无二无别。须要长久用心,精练纯熟,打成一片。或口念,或心念,或有念,或无念,念至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向这里参究,若能得个入处,通一消息,始知禅定(净)不二,庶几念佛有益,方不负一七辛苦。”[[17]]
虚云法师还给出具体修习念佛的方法,虚云法师认为“真实修行的人,不起人我分别见,以一声佛号为依持,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二六时中,念念不忘,绵绵密密,功夫熟处,弥陀净境现前,无边利益,自可亲得—只要信心坚定,心不坚,万事不能成。[[18]]还是强调念佛时要信心坚定,念念不忘,心坚事成。
参话头亦是一心不乱,绵绵密密地做工夫,“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
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象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它,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19]]这种不生二念、一心不乱的看话头参禅方法与一心念佛甚为相同。
4.动静一如。
虚云法师倡导动静一如的参禅悟道,认为“悟道不一定皆从静坐得来,古德在作务行动中悟道者,不可胜数。悟道仅为真正修道的开始,由修而证,则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20]]真正用功修行者只要能持之以恒,动静一如的用功行持,终有证悟得那一刻。特别是他住锡过的云居山特别提倡动中禅,农禅并重,农忙之劳作中亦不忘修行办道。
虚云法师曾经讲了铁匠打一下铁,念一句佛号最终成就和具行法师念佛苦作,密行成就,自焚表法的故事,都证明动中的功夫是真正的高功夫,这两位成就者都是在劳动中修行的成就者,而且都是以念佛号得证的,从中也可以窥出虚云法师对于动静一如的提倡,和对于驰名念佛的推崇和赞叹。
一、 证
禅净修行最终境界:念佛法门证得佛境现前,参禅法门证得桶底脱落亲见本来。最终达到无修无证。
在修行得力最终的证悟之后,虚云法师认为证悟的境界是一样的。“若信心坚定,死抱着一句话头参去,直待茶不知茶、饭不知饭,功夫熟处,根尘脱落,大用现前,与念佛人功夫熟处,净境现前,是一样的。到此境界,理事圆融,心佛不二。”[[21]]而悟道仅仅是修道的开始,悟后还要持续不断的修行。证到净境现前后达到理事圆融,心佛无别。
虚云法师的禅净圆融的修行思想说明作为禅宗泰斗的他,没有丝毫门户之见,对于净土法门也极其推崇,有许多禅净并修、一心念佛的开示,也强调最终境界的一致。他也不排斥密宗,对于诵咒的人一心持咒,到达一心不乱的境界与参禅和念佛工夫到家也没有区别,甚至当他需要请人来做寺庙的主持时,有人推荐学习密宗的能海法师,他也积极邀请他来主持,只要在配殿修密法就可以,这种包容的胸怀和和圆融的见地十分令人赞叹,也只有佛教界内部摒弃门户之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促进当今佛教的发展。
虚云法师的禅净圆融的修行思想的提倡对于佛教在当代的发展有启迪的作用。佛教产生于2500年前的印度,在西汉末传入中国流传至今已经两千余年,在与中国传统的文化交流中,不断与儒道融合和冲突,隋唐时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的各个宗派,而禅宗与净土宗又是目前在当今社会中信众最为庞大的两支。佛教的现代化发展是当今时代不能回避的课题,当今社会发生剧烈转型,信息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得世界日益变成为地球村,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愈发地紧密,各种形态各异的文化冲突和交流也愈加丰富,那么以禅宗为代表的汉传佛教究竟往何方发展?云居山真如寺要建立国际禅修中心,以利益更广泛的众生。回溯历史,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适应传统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伦理等,结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宗派,而在当今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下,即信息爆炸的地球村时代,是否能够适应更多种类型的文化而产生出多元化的佛教呢?
佛教的修行方法本身并没有宗教的限制,它是对于人生、宇宙真相的觉悟,佛法能够深入每个人的内心,净化内心,提升自己道德修养、增加处理事物的智慧,最终彻底解脱自己和他人痛苦。佛法的修证是个体体验式的,经过一代代祖师大德验证也是可以重复的具体方法,那么剥掉文化的外壳,拿出具体的方法,佛教是否可以为基督教信仰的人修习行持最终有所彻悟?是否可以为伊斯兰文化背景下的人练习而解脱痛苦,这涉及到佛教是否能够以法的真实内核来摄持不同文化背景众生的问题,但前提是佛法的特质不能丢,缘起性空的基本道理和三法印的衡量标准必须坚持。虚云法师作为禅宗泰斗可以用宽容的心包容和接纳净土、密宗的修持方法,在当今交流和沟通日益频繁的地球村时代,我们可否设想用纯净的法来摄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觉悟人和宇宙的真理呢?祈愿方家指正。
[1],《老实念佛》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122。
[2] 《参禅与念佛的关系》,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121。
[3] 杜顺:《华严五教止观》,《大正藏》45卷,页509中。
[4] 《民国三十六年九月二十七年在福建功德林佛七《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40。
[5] 《虚云老和尚点滴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423。
[6] 《参禅与念佛》,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44。
[7] 《虚云老和尚点滴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322。
[8] 《虚云老和尚点滴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322。
[9] 《虚云老和尚点滴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330。
[10] 《念佛将终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76 。
[11] 《参禅与念佛的关系》,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118。
[12] 《参禅与念佛的关系》,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121。
[13] 《民国三十六年九月二十七年在福建功德林佛七开示》,《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河北禅学研究所,页6。
[14] 《虚云老和尚点滴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438。
[15] 《虚云老和尚点滴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400。
[16]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在福建功德林佛七开示》,《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6。
[17] 《念佛将终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76。
[18] 《老实念佛》,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123。
[19] 《参禅法要》,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60。
[20] 《虚云老和尚点滴开示》,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401。
[21] 《老实念佛》,净慧主编:《虚云和尚全集》第二分册《开示》,河北禅学研究所,页123。
《虚云法师的禅净圆融修行思想(李海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