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学笔记一禅之起缘——《楞伽经》和《金刚经》▪P2

  ..续本文上一页,用“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的三段论式,阐发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非相”的辨证方法,以及应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知)”、“即住即降伏其心”、“不住于相,如如不动”的佛教修养理论。

  《金刚经》属经藏般若部,流传的多为姚秦鸠摩罗什奉诏所译之译本。

  菩提达摩奉持宋求那跋陀罗《楞伽经》为其印证,传法慧可、道育二沙门,至四祖道信参入般若法门,已稍变其体。继而五祖弘忍聚徒授课,迳以《金刚经》为主,常劝僧俗持诵。弘忍弟子慧能,鬻柴弃学,不识一字,因闻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而入不二法门,作偈曰:“明镜本无台,菩提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直揭心性,遂得弘忍赏识,传付法衣而成禅宗之六祖。

  不过禅宗对于《金刚经》积极推行,在于神会时期,也就是坛经的成书时期。这迎合当时禅宗多数人士的需要,并且也迎合中国禅宗的需要。

  附一、金刚般若波罗蜜之注解

  金刚者,金中精坚者也。刚生金中,百炼不销,取以坚利,能断坏万物。五金皆谓之金,凡止言金者谓铁也。此言金刚,乃若刀剑有钢铁耳。譬如智慧,能断绝贪嗔痴一切颠倒之见。

  般若者,唐言智慧。性本虚融,照用自在,故云般若。波罗蜜,唐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须凭般若。此岸者,仍众生作业受苦生死轮回之地。彼岸者,谓佛菩萨究竟超脱清静安乐之地。凡夫即此岸,佛道即彼岸。一念恶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六道如苦海,无舟而不能渡。般若六度为舟航,渡六道之苦海。

  (摘自明永乐《金刚经集注》)

  附二、金刚经一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附三、川禅师注解曰:

  摩诃大法王,无短亦无长。

  本来非皂白,随处观青黄。

  华发看朝艳,林凋逐晚霜。

  疾雷何太急,迅电亦非光。

  凡圣犹难测,龙天岂度量。

  古今人不识,权立号金刚。

  附四、《坛经》之慧能大梵寺说法中对于般若波罗蜜的解释:

  善知识,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禅学笔记三双峰和东山法门

  达摩禅之于北朝,只是禅之一流。但至唐初,四祖道信住蕲州之双峰山,会下弟子已有五百多人。《续僧传》载:“自入山以来三十余载,诸州学道,无远不至。”继道信后,五祖弘忍住黄梅县北之恁墓山,即双峰山之东,亦称东山,受学者竟达至七百多人。是时,为中国之禅教中心。

  禅,本来并不限于达摩所传。因为重于内心的持行,为佛教修道的主要内容。从事禅的修持,而求有所体验,无论进修程度如何,总受尊崇。世界,是名相的世界,在现实中弘阐佛法,是不能忽视于此的。道信的“营宇立象”和弘忍的“念佛净心”,进入了达摩禅的兴盛时期。

  道信,俗姓司马,原籍河内,后迁移至蕲州之广洛县。七岁出家,而师长戒行不净,道信没有随师放逸,反而“密怀斋检”受持斋戒。五年后,至舒州皖公山从三祖僧璨学禅十年,后于吉州寺入庐山大林寺传法,至四十岁时去黄梅。

  达摩禅以来禅法宗师,大都不出文记。《楞伽师资记》中载:信禅师再敞禅门,宇内流布,有菩萨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门,为有缘根熟者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道信禅法有三大特色:

  一、戒禅合一

  道信、弘忍门下开法传禅,都与戒有关。慧能“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兼授无相戒”,是戒禅一致的。神秀“五方便”的“离相门”,在授禅法以前,先发愿,请师,受三归,问五能,忏悔,受菩萨戒,完全是受菩萨戒的次第。如《大乘无生方便门》云:“菩萨戒是持心戒,以佛性为戒。性由心瞥起,即违佛性,是破菩萨戒。护持心不起,即顺佛心,是菩萨戒。”神秀所传“以佛性为戒”、“一念净心顿超地”的禅门,也达到了戒禅合一和境地。开法传禅而与戒相关联,不只是南能北秀,道信、弘忍门下宣什宗、净众宗也是如此。

  二、“楞伽”与“般若”合一

  达摩禅由南至北,渐与般若法门原有风格趋向了一致。四祖道信在吉州时,早已教门下诵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了,至双峰开法,就将《楞伽经》的“诸佛心第一”,与《文殊说般若经》的“一行三昧”融合起来,制为《入道安心要方便门》,而成就“楞伽”与“般若”的统一。

  般若法门的“一切皆空”,正如天台宗高僧所说:或见其为空,或即空而见不空,或见即空即不空,非空非不空。故达摩以《楞伽心》印心,而有“般若虚宗”之风格。道信的“楞伽”与“般若”相融合,都是悟解般若为即空的妙有,而不觉“般若”与“楞伽之如来藏”有任何的差别。

  三、念佛与成佛合一

  念佛,是大乘经的重要法门,并不为净土宗所独有。

  达摩禅观壁入定,圣凡如一,与原念佛的方便不同。自道信引用了一行三昧,而一行三昧却是念佛三昧之一。“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即是息一切妄念而专心念佛,心心相续,念佛心就是佛心。道信之“入道安心方便”依念佛而成佛,故双峰禅门才能因极深而普及。

  五祖弘忍,俗姓周,黄梅人。东山法门从弘忍所住的恁墓山而得名。禅门的大兴隆,尤其于五祖的弘忍时代。《传法宝纪》中说:“既受付嘱,令望所归,裾屡凑门,日增其倍。二十余年间,道俗受学者,天下十八九,自东夏禅匠教化,乃莫之过。”

  弘忍在东山乃至整个中国的禅林,虽师承双峰但却掩过了双峰。弘忍时代的禅门隆盛而独树一宗,独得了如来正法的信念。在弘忍时代,一、法统的承传被重视了。《大通禅师碑》(唐张说)载:“自菩提达摩天竺东来,心法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继明重迹,相承五光。”五代的法统相承,决定了东山的成就。二、教外别传。这是不立文字的、顿入法界的、以心传心的达摩禅。

  弘忍的东山法门,弟子遍及中国南北,并有现在所谓的外籍人士。以《楞伽资记》所说:“如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道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我与神秀论楞伽经,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资州智诜,白松山刘主簿,兼有文性。华州慧藏,随州玄约,忆不现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慧能,杨州高丽僧智德,此并堪为人师,但一方人物。越州义方,仍便解说。”这就是传说的弘忍十大弟子,神秀居第一。

  附《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对于一行三昧的阐述:

  复有一行三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切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悉具无量功德,无量辨才。如是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禅学笔记四南宗——六祖曹溪慧能大师和坛经

  被尊为六祖的曹溪慧能大师,在禅宗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声望甚至高过了禅宗始祖(中国)菩提达摩。尤其是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一偈,几乎时人皆知。

  唐《略序》说:父严氏,讳行瑫,母李氏。诞师于贞观十二年,二月八日子时。《坛经》说:“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慧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慧能是在龙朔元年时去黄梅礼五祖的,时为二十四岁。龙朔二年时始隐居,泛四年,至乾封元年在广州出家,时年三十岁。

  有关慧能,有二点为世人之最大疑问:一为不识字,二为弘忍付法。

  慧能不识字,更不会写字,这是《坛经》里的说法,也为大多数所认同。但慧能不识字,没读过经,听到有人诵念《金刚经》竟会心生感悟。并且在一见弘忍大师之时会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从《坛经》来看,慧能相当熟悉《金刚经》、《楞伽经》、《维摩诘经》、《无量寿经》、《法华经》及涅般经。从佛法来讲,慧能是成佛的利根,有先天的优势。《坛经》:(五)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着槽厂去。

  付法,在宗教里有其古老而深远的意义。佛法三藏,尤其于戒定慧,是重传承的。达摩禅至中国,再至黄梅道信、弘忍,已经达五十多年的传弘。弘忍为传嘱法衣,咐门下弟子作一偈以证其道。神秀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观之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

《禅学笔记一禅之起缘——《楞伽经》和《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