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用“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的叁段論式,闡發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非相”的辨證方法,以及應以“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知)”、“即住即降伏其心”、“不住于相,如如不動”的佛教修養理論。
《金剛經》屬經藏般若部,流傳的多爲姚秦鸠摩羅什奉诏所譯之譯本。
菩提達摩奉持宋求那跋陀羅《楞伽經》爲其印證,傳法慧可、道育二沙門,至四祖道信參入般若法門,已稍變其體。繼而五祖弘忍聚徒授課,迳以《金剛經》爲主,常勸僧俗持誦。弘忍弟子慧能,鬻柴棄學,不識一字,因聞誦《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而入不二法門,作偈曰:“明鏡本無臺,菩提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直揭心性,遂得弘忍賞識,傳付法衣而成禅宗之六祖。
不過禅宗對于《金剛經》積極推行,在于神會時期,也就是壇經的成書時期。這迎合當時禅宗多數人士的需要,並且也迎合中國禅宗的需要。
附一、金剛般若波羅蜜之注解
金剛者,金中精堅者也。剛生金中,百煉不銷,取以堅利,能斷壞萬物。五金皆謂之金,凡止言金者謂鐵也。此言金剛,乃若刀劍有鋼鐵耳。譬如智慧,能斷絕貪嗔癡一切顛倒之見。
般若者,唐言智慧。性本虛融,照用自在,故雲般若。波羅蜜,唐言到彼岸,欲到彼岸,須憑般若。此岸者,仍衆生作業受苦生死輪回之地。彼岸者,謂佛菩薩究竟超脫清靜安樂之地。凡夫即此岸,佛道即彼岸。一念惡即此岸,一念善即彼岸。六道如苦海,無舟而不能渡。般若六度爲舟航,渡六道之苦海。
(摘自明永樂《金剛經集注》)
附二、金剛經一偈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附叁、川禅師注解曰:
摩诃大法王,無短亦無長。
本來非皂白,隨處觀青黃。
華發看朝豔,林凋逐晚霜。
疾雷何太急,迅電亦非光。
凡聖猶難測,龍天豈度量。
古今人不識,權立號金剛。
附四、《壇經》之慧能大梵寺說法中對于般若波羅蜜的解釋: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于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爲彼岸,故號波羅蜜。
禅學筆記叁雙峰和東山法門
達摩禅之于北朝,只是禅之一流。但至唐初,四祖道信住蕲州之雙峰山,會下弟子已有五百多人。《續僧傳》載:“自入山以來叁十余載,諸州學道,無遠不至。”繼道信後,五祖弘忍住黃梅縣北之恁墓山,即雙峰山之東,亦稱東山,受學者竟達至七百多人。是時,爲中國之禅教中心。
禅,本來並不限于達摩所傳。因爲重于內心的持行,爲佛教修道的主要內容。從事禅的修持,而求有所體驗,無論進修程度如何,總受尊崇。世界,是名相的世界,在現實中弘闡佛法,是不能忽視于此的。道信的“營宇立象”和弘忍的“念佛淨心”,進入了達摩禅的興盛時期。
道信,俗姓司馬,原籍河內,後遷移至蕲州之廣洛縣。七歲出家,而師長戒行不淨,道信沒有隨師放逸,反而“密懷齋檢”受持齋戒。五年後,至舒州皖公山從叁祖僧璨學禅十年,後于吉州寺入廬山大林寺傳法,至四十歲時去黃梅。
達摩禅以來禅法宗師,大都不出文記。《楞伽師資記》中載:信禅師再敞禅門,宇內流布,有菩薩戒法一本,及製入道安心要方便門,爲有緣根熟者說。我此法要:依楞伽經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說般若經一行叁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道信禅法有叁大特色:
一、戒禅合一
道信、弘忍門下開法傳禅,都與戒有關。慧能“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兼授無相戒”,是戒禅一致的。神秀“五方便”的“離相門”,在授禅法以前,先發願,請師,受叁歸,問五能,忏悔,受菩薩戒,完全是受菩薩戒的次第。如《大乘無生方便門》雲:“菩薩戒是持心戒,以佛性爲戒。性由心瞥起,即違佛性,是破菩薩戒。護持心不起,即順佛心,是菩薩戒。”神秀所傳“以佛性爲戒”、“一念淨心頓超地”的禅門,也達到了戒禅合一和境地。開法傳禅而與戒相關聯,不只是南能北秀,道信、弘忍門下宣什宗、淨衆宗也是如此。
二、“楞伽”與“般若”合一
達摩禅由南至北,漸與般若法門原有風格趨向了一致。四祖道信在吉州時,早已教門下誦念《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了,至雙峰開法,就將《楞伽經》的“諸佛心第一”,與《文殊說般若經》的“一行叁昧”融合起來,製爲《入道安心要方便門》,而成就“楞伽”與“般若”的統一。
般若法門的“一切皆空”,正如天臺宗高僧所說:或見其爲空,或即空而見不空,或見即空即不空,非空非不空。故達摩以《楞伽心》印心,而有“般若虛宗”之風格。道信的“楞伽”與“般若”相融合,都是悟解般若爲即空的妙有,而不覺“般若”與“楞伽之如來藏”有任何的差別。
叁、念佛與成佛合一
念佛,是大乘經的重要法門,並不爲淨土宗所獨有。
達摩禅觀壁入定,聖凡如一,與原念佛的方便不同。自道信引用了一行叁昧,而一行叁昧卻是念佛叁昧之一。“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即是息一切妄念而專心念佛,心心相續,念佛心就是佛心。道信之“入道安心方便”依念佛而成佛,故雙峰禅門才能因極深而普及。
五祖弘忍,俗姓周,黃梅人。東山法門從弘忍所住的恁墓山而得名。禅門的大興隆,尤其于五祖的弘忍時代。《傳法寶紀》中說:“既受付囑,令望所歸,裾屢湊門,日增其倍。二十余年間,道俗受學者,天下十八九,自東夏禅匠教化,乃莫之過。”
弘忍在東山乃至整個中國的禅林,雖師承雙峰但卻掩過了雙峰。弘忍時代的禅門隆盛而獨樹一宗,獨得了如來正法的信念。在弘忍時代,一、法統的承傳被重視了。《大通禅師碑》(唐張說)載:“自菩提達摩天竺東來,心法傳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繼明重迹,相承五光。”五代的法統相承,決定了東山的成就。二、教外別傳。這是不立文字的、頓入法界的、以心傳心的達摩禅。
弘忍的東山法門,弟子遍及中國南北,並有現在所謂的外籍人士。以《楞伽資記》所說:“如吾一生教人無數,好者道亡,後傳吾道者,只可十耳。我與神秀論楞伽經,玄理通快,必多利益。資州智诜,白松山劉主簿,兼有文性。華州慧藏,隨州玄約,憶不現之。嵩山老安,深有道行。潞州法如,韶州慧能,楊州高麗僧智德,此並堪爲人師,但一方人物。越州義方,仍便解說。”這就是傳說的弘忍十大弟子,神秀居第一。
附《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對于一行叁昧的闡述:
複有一行叁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修是叁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文殊師利言:世尊。雲何名一行叁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切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辨才。如是一行叁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禅學筆記四南宗——六祖曹溪慧能大師和壇經
被尊爲六祖的曹溪慧能大師,在禅宗中有極爲重要的地位,他的聲望甚至高過了禅宗始祖(中國)菩提達摩。尤其是那“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一偈,幾乎時人皆知。
唐《略序》說:父嚴氏,諱行瑫,母李氏。誕師于貞觀十二年,二月八日子時。《壇經》說:“慧能嚴父,本貫範陽。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于市賣柴。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慧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複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雲:我從蕲州黃梅縣東禅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慧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慧能是在龍朔元年時去黃梅禮五祖的,時爲二十四歲。龍朔二年時始隱居,泛四年,至乾封元年在廣州出家,時年叁十歲。
有關慧能,有二點爲世人之最大疑問:一爲不識字,二爲弘忍付法。
慧能不識字,更不會寫字,這是《壇經》裏的說法,也爲大多數所認同。但慧能不識字,沒讀過經,聽到有人誦念《金剛經》竟會心生感悟。並且在一見弘忍大師之時會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從《壇經》來看,慧能相當熟悉《金剛經》、《楞伽經》、《維摩诘經》、《無量壽經》、《法華經》及涅般經。從佛法來講,慧能是成佛的利根,有先天的優勢。《壇經》:(五)祖雲,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
付法,在宗教裏有其古老而深遠的意義。佛法叁藏,尤其于戒定慧,是重傳承的。達摩禅至中國,再至黃梅道信、弘忍,已經達五十多年的傳弘。弘忍爲傳囑法衣,咐門下弟子作一偈以證其道。神秀作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五祖觀之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
《禅學筆記一禅之起緣——《楞伽經》和《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