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学笔记一禅之起缘——《楞伽经》和《金刚经》▪P5

  ..续本文上一页哲学,所谓“众生”“个人”“我”只是经常在变动着的物质与精神的力量或能力的综合。这种组合可以分成五类,或称五蕴。五蕴本身即是苦。

  色蕴:在这色蕴之中包括有传统的四大种性,就是坚性、湿性、暖性与动性,以及四大的衍生物。这些衍生物包括我们的五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以及在外境中与它们相应的尘,也就是色、声、香、味、触等。此外尚有某种思想、意念或观念之为人的精神活动的法。因此,色蕴包括了整个物质的领域,在内的和在外的都算。

  受蕴:这一蕴包括我们身心器官与外界接触到的所有的感觉:愉快的,不愉快的,以及既非愉快又非不愉快的。这些感觉可分六种:由眼根与色尘相接而生的感觉;耳根与声尘,鼻根与香尘,舌根与味尘,身根与触尘,意根与法尘等相接而生的感觉。也就是说我们身心的一切感受都已包括在此蕴之中。

  想蕴:与受蕴一样,想蕴也有六种,与在内的六根和在外的六尘相关联。它们也和受蕴一样,是由六根与外境相接而生起的。它的功能就在认识与辨别各种身心活动的对象。

  行蕴:这一类里包括了所有善的与恶的意志活动。一般所谓的“业,也属于这一蕴。意志的活动如作意、欲、胜解、信、定、慧、精进、贪、嗔、无明、慢、身见等,才能产生业果。行蕴中像这样的心所有法共有二十五种。

  识蕴:知觉(识)是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一为基本,以及和它相应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之一为对象而生的反应。

  佛教反对愁惨、苦恼、悔罪、郁闷等心理状态,认为这些都是体证真理的障碍。在另一方面尤须记得“喜”是七觉支之一,为证见涅磐所必须培养的一种主要德性。

  附三、不二法门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 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

  如是诸菩萨。 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 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于是文殊师利。 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 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维摩诘所说经》

  附四、常识

  佛——佛陀之略称。意谓觉悟的人。他所觉悟的是世间一切事、理的真相。佛不但自己有觉悟,而且能令他人觉悟。佛觉悟后,一切身口意方面的种种行为,无一不契合真理,决无丝毫迷悖,所以是世间与出世间至高无上的圣者。

  皈依——皈即归,迷途知返之谓。依是依靠、依止、众生知迷求觉,以佛法僧三宝为依怙,叫做皈依。

  梵志——梵是清净义。梵志是清净的苗裔。婆罗门教徒一生四个时期中的第二个时期,随师修学清净行时,叫做梵志。

  无明——一切烦恼的总称,因为它能障碍智慧的生起,使心体痴暗,失去光明。

  邪见——不明因果,违反正理的一切见解。

  慈悲——施人以快乐叫做慈。救人离痛苦叫做悲。

  世尊——世间及出世间至尊无上之人。也就是佛的尊称。

  授戒——凡学佛的人,决心要受五戒、八戒、菩萨戒或比丘戒(比丘尼戒),须得有德高僧为之传授,叫做授戒。

  实相——现象界一切事理的实际性状。

  如实知见——不为虚幻变化的现象界的种种形相所蔽,而直窥其真际,彻了其实相之谓。

  善巧——各种巧妙济世度人的方法。

  梵行——使身心清净的行为,尤指断绝淫欲的行为。

  深观——极深刻的观察之能洞见一切事、理之真相者。

  圆觉——于世间一切事理无不彻底了知其真相。

  去执——去掉对一切事物、理论、思想、意见、之固执不舍。

  入灭——证入涅磐,亦名圆寂。也作为圣者谢世的代名词。

  我慢——踞傲自矜,侮慢他人,叫做我慢。

  居士——居家学佛之人,但须皈依三宝。没有皈依过的学佛者,只称大德。

  比丘——出家为佛弟子,受过二百五十条比丘戒的男子。

  无常——迁流不息,无有恒常。

  烦恼——凡夫未得正见,有种种惑,如贪欲、嗔恚、愚痴等能烦恼困拢众生身心,谓之烦恼。

  有为法——由因缘和合而生起,有造作的一切事理,都叫做有为法。

  无为法——本来如此,不是造作的,非因缘和合而生的,叫做无为法。

  内证——由经历事理所得到的内心的体验。

  善知识——深明正(佛)法,并能导人入解脱的贤者。

  心王——心的主作用,对心所之伴作用而言叫做心王。心王的作用是总了别所对之境。

  心所——心王对境所生起之贪等别作用之名称。王维

  一

  王维是盛唐时代的着名诗人,子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生于武后圣历二年(699),卒于肃宗上元二年(761)。王维之父处廉,官至汾州司马;其家迁于浦(今山西永济县),遂为浦人。开元八年(720)王维京兆府试,得中解头;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为官太乐丞。后因伶人擅舞黄狮(只准舞给皇帝观看)而收到牵连,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居济州四年后,王维便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隐居生涯,其中包括在蓝田经营他的辋川别业和作一些游历。开元二十三年(734),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当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时,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府,御史他便有一段前往边塞的经历。开元二十六年(738)五月崔希逸病殁,王维又回长安任侍御史。开元二十八年(740),王维以侍御史知南选,并到了襄阳。天宝元年(742),王维官左补阙,迁库部郎中。次年,他因丁母忧而离开长安了,直至天宝五载(746)才还朝复职。天宝十一载(752),王维为文部郎中。天宝十四载(755),王维官给事中。次年安禄山反,长安被陷贼中:玄宗出走,王维扈从不及,被拘禁在菩提寺;后即押往洛阳授以伪官,但仍遭囚禁。当王维还在长安时,写有《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诗。待唐军收复两京,朝廷对陷贼官员分三等定罪时,因王维被俘后有“服药取痢,伪称暗疾”之举;而上述《凝碧池》诗之“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之句早已传至行在而受肃宗上市;加之王维胞弟王缙这时官位已高,愿削官以赎兄罪,故得从宽发落,于乾元年(758)责授太子中允。不久,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又拜给事中。乾元二年(759),转为尚书右丞,上元二年(761)卒,世称王右丞。

  二

  唐开元天宝间是诗人辈出、佳作如林的诗歌创作蓬勃发展时期,王维博学多艺,于诗歌、音乐、绘画兼擅而成了诗坛巨匠。然而因其经历较为曲折和笃信佛教的原因,他的思想也随其生平际遇而有着复杂的变化过程。这部《王维全集》,便是这位重要诗人一生活动及其思想的绝好写照。

  王维15岁开始写诗,早期作品《题友人云母障子》诗,已显示了他的绘画天才。《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少年行四首》、《桃源行》、《李陵咏》等名篇,是他青年时期的作品。在这些诗里,他以高超的艺术才华为人们所注意。加之他仪表出众,在游京华时深受王公贵族的青睐,宁王、岐王对他待为上宾。王维无拘束地与诸王交往,在当时被传为美谈。如对宁王看中邻居一位饼师的妻子,以其金钱和权势将她霸占到手一事,王维作《息夫人》诗讽曰:“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反映了他于事之无所顾忌。又从《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等诗中,也可略知他常随从岐王一切游宴赋诗,备受岐王的赏识。王维21岁作《燕支行》,有几首与之风格相同的如《陇头吟》、《夷门歌》、《老将行》,亦为此时所作。“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取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老将行》)从这些借历史题材咏赞古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青年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怀和他早期的思想感情。

  王维23岁进士及第,官太乐丞,可是不久即遭贬谪,赴济州任司仓参军,作《被出济州》诗云:“微官易得罪,谪去济川阴。执政方持法,明君无此心……”诗人的满腹委曲,溢于言表。谓舞黄狮子一事,皇帝并不将它放在心上;全是执政者的苛求,所指为当时的宰相张说。于是王维在济州四年,此后又隐居八年。

  在隐居期间,王维得原宋之问在蓝田的辋川别业,就在那里住下,并重新经营。他的母亲崔氏是个佛门信徒,早在王维十五六岁时就带发修行,师事大照禅师。当时在辋川别业有她的山居一所,草堂精舍,竹林果园,环境极为幽静。王维还经常外出游历,与一些道士、高僧过从甚密;而其志同道合的诗友裴迪,则已成了辋川别业的常客。除辋川别业外,王维还有终南别业一处,《戏赠张五弟湮》诗云“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答张五弟》云“终南有茅屋”。王维因妻子早逝,无家室之累,故终南别业也是他常去的地方。他的《终南别业》诗云“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山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便是他隐居时期的思想与生活的真实表白。

  开元二十二年(734)王维36岁时,因得张九龄的赏识擢右拾遗,这是他从消极出世转变为献身朝廷的开始。次年张九龄晋封始兴县伯,王维作《献始兴公》诗云:“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食粱肉,崎岖见王侯。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此诗从被贬后…

《禅学笔记一禅之起缘——《楞伽经》和《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