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学笔记一禅之起缘——《楞伽经》和《金刚经》▪P6

  ..续本文上一页隐居林下、漠视权贵说起,表达了自己傲然的性格和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转而又仰慕张九龄正直无私的为人。结末四句,反映了他愿为国家效力的急切心情。当时张说已罢相,张九龄为中书令兼知政事。这段时期,王维在朝为官,右拾遗虽是个闲官,但从离开朝廷十多年到再度复出,其思想也随之向积极方面转化。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39岁,以监察御史身份出参河西节度使崔希逸的幕府,这是他生平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当时崔希逸率军与吐蕃战于青海的世间是在三月,在这场保卫河西走廊的战斗中唐军大获全胜。王维是在秋天到大凉州的,其任务主要是去慰劳前线将士。王维此去,不但扩大了眼界,且因分享了胜利的喜悦,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条件。《使至塞上》、《出塞作》以及《送元二使安西》等不少作品,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崔希逸于次年病死,王维便回长安任侍御史。

  此后王维所任的侍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都是品味较低的小官。李林甫于天宝元年(742)加尚书左仆人射,开始得到玄宗的赏识。这时王维也写过一些应制诗,这些歌功颂德之作,作为一名封建官吏本来不足为奇;然而他对李林甫也有《和仆射晋公扈从温汤》、《春日门下省早朝》等诗,反映了他处世态度的另一侧面。在王维的朋辈中,郭慎微、苑咸两人乃李林甫的亲信,与王维也有诗歌唱和。其中王维与苑咸的关系尤为密切。苑咸《酬王维诗》云:“莲花梵字本从天,华省仙郎早悟禅。三点成伊犹有想,一观如幻自忘筌。为文已变当时体,入用还推间气贤。应同罗汉无名欲,欲作冯唐老岁年。”而诗序又云:“王员外兄以予尝学天竺书,有戏题见赠。然王兄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枉采知音,形于雅作,辄走笔以酬焉,且久未还,因而嘲及。”王维称苑咸“能书梵字,兼达梵音,曲尽其妙”。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出于政治原因,而是宗教信仰的共通和佛学禅机的相知。我们再从王维字摩诘中略知他于佛家的渊源。维摩诘为释迦牟尼同时代人,曾向佛弟子舍利弗、弥勒、文殊、师利等讲说大乘教义。王维之字摩诘,与南朝梁萧统的小字维摩相类,均与信仰有关。故王维诗中时藏禅理,在观察事物时,他又往往有独特的悟性。

  王维事母崔氏以孝闻,45岁丁母忧时悲痛欲绝。后来上表愿将其母生前的山居施舍为佛寺。王维与王缙(代宗时为相)等兄弟间的情义很深。王维作《冬笋记》宣扬孝悌。他62岁在尚书右丞任上,其弟缙为蜀州刺史,王维上《责躬荐弟表》,称己有五短,缙有五长,自己愿放归田野,让缙返回京师。

  王维丁母忧后直至临终的十多年中,思想渐趋消极。他因当时始终是个闲官,便有条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天宝之末的未能慷慨就义而被迫接受安禄山的伪署,使他感到无比内疚;且因收到佛家思想的影响,又曾萌发过出家为僧的念头,但未能如愿。其《叹白发》诗云:“宿昔朱颜成暮齿,须臾白发变垂髫。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他晚年就是在这种矛盾和消极思想的交织中度过的。因此我们在阅读王维作品的时候,必须按其生平经历和思想演变过程加以考察分析。

  三

  王维以写景诗最负盛名,苏轼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赞喻。就写景诗而言,如欲作更细的区别,则可按所咏内容分一般的风景诗、以田园生活为背景的田园诗,以及描绘祖国山河的山水诗三类。他自编的《辋川集》为其写景诗的代表之作。《辋川集》收诗40首,咏其所居之辋川别业中的20个风景点,内王维20首,裴迪同咏20首。在这组五言绝句中,山林闲适之趣跃然纸上,它以尺幅小景组成了世外桃源式的“辋川全景图”。王维在创作这些诗时,以诗人之灵感和画家设色布局的构想结合得非常完美;时而以白描手法,状无我之景;时而置身诗中,写有我之景;时而寄慨于内,情景交融。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一诗,但闻人语是有声,返景复照是有色,写鹿柴的空山,不从无声无色下笔,偏从有声有色处写来,愈间其地之幽深。又如“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这种秋雨与石上急流相杂而下,使栖身濑间的白鹭惊起复下的景象,是以写动来表现静,使意境显得更为幽致。“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南垞》),写舟行南垞,被盈盈一水相隔,乃可望而不可即,所状渺漫之景,如在目前。“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写有我之景,首句静境,次句动境,上下浑然天成,把一时清景与诗人兴致融成一体,读来有肺腑若洗之感。此外,《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也是典型的写景诗,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咏春夜鸟鸣涧的美景,以花落、月出、鸟鸣等带有动态的刻画,烘托出此涧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色。又如《莲花坞》:“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蒿莫溅水,畏湿红莲衣。”在这堪称色彩鲜艳的《采莲图》中,因诗人对莲花作了拟人化的描绘,读来更是耐人寻味。至于《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则捉住水面绿萍因垂杨飘动而屡开屡合的情景,写出待舟欲回者的怡然自得之趣。

  王维的田园诗数量并不算多,因其创作年代大致在唐王朝尚出于经济发展的阶段,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反映了承平时期一派融融乐乐的太平景象。从艺术角度和美学价值来衡量,王维的田园诗因含蕴着诗人本身所持那种乐在山林的观点,以悠闲自适的心情去领略和赞美田家风光,从而创造出不少画意很浓的篇章,给人以美的享受。着名的《田园乐》七首,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村西日斜。杏树坛边渔夫,桃花源里人家”(《田园乐》其三);“萋萋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田园乐》其四》);“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其六》);“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田园乐》其七》)。在这些诗里,我们只要从“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等句中,就不难发现作者是在庄园主的位置上去欣赏田园风光的。如果说《田园乐》写的有点像桃花源般的农村景象,寄寓着诗人向往的理想社会,那末《渭川田家》、《春中田园作》、《新晴晚望》、《淇上即事田园》、《田家》诸诗,则较形象地写出了农村的真实情景。如《渭川田家》云: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诗前八句一句一景,描绘了春日田家在农忙时日暮歇工前的情景。诗人从夕阳西斜,临照于眼前的村落下笔,使穷乡僻壤的农村显得生机勃勃。尤其是二、三联,以朴素的语言把村中这位老汉的心神与动作以及田间农夫荷锄归来依依相语的情态,写得极为传神。结末两句,则对此情此景羡慕不已,唱起了“式微,式微,胡不归”的感叹,表达了诗人意欲弃官归田的愿望。王维还有一些作品,字里行间也谈到田家与农忙之事,但整体而言,当是咏景为主。这类介乎两者之间的诗歌,写得也很出色:“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春风动百草,兰惠生我篱。暧暧日暖闺,田家来致词。欣欣春还皋,淡淡水生陂。桃李虽未开,荑萼满其枝。请君理还策,敢告将农时。”(《赠裴十迪》)诗以明快生动的笔触描述了春已降临的喜悦心情。写景由远及近,感情色彩非常浓烈;并借农家之口,形象化地列举了田间野外的种种景象,以嘱农事,使诗的基调显得轻松自然真切感人。

  山水诗是王维诗歌中最精彩的部分。祖国的江河山川,一经诗人的妙笔赞美,便会形成各种神奇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王维笔下的山水诗,有的借助观察与感悟,有的运用巧妙的比喻,有的通过合理的遐想,有的加以提炼与夸张,也有的纯取白描,创造出一个个源于自然又美于自然的艺术境界。王维山水诗歌的数量要比田园诗多,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读后会使人产生联想,引起共鸣。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送方尊师归嵩山》)等等。王维是个画家,在作诗时还常把作画构思技能融于诗中。在一幅山水画中,如只写山水,就显得单调;若在适当部位配以樵夫或山僧,就会增色不少。王维有些山水诗,也往往采用此法,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如着名的《终南山》诗: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首联极写终南山的高峻雄奇,谓主峰接近天都;继而说它从西到东绵亘无际,直抵海隅。中间两联咏终南山的奇观,从白云、青霭的出没变化,谓此山横跨数州,众壑之间气候的差异悬殊。结末转而写实,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在山水中点出人物。对于这种虚实相间的安排与通篇作品的关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卷九中称赞说:“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实际此诗之妙,就妙在这里,它体现了王维山水诗无与伦比的高超境界。又如《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此诗意境宽大,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汉江临泛时的景象作了描绘。其中…

《禅学笔记一禅之起缘——《楞伽经》和《金刚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