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隱居林下、漠視權貴說起,表達了自己傲然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處世態度;轉而又仰慕張九齡正直無私的爲人。結末四句,反映了他願爲國家效力的急切心情。當時張說已罷相,張九齡爲中書令兼知政事。這段時期,王維在朝爲官,右拾遺雖是個閑官,但從離開朝廷十多年到再度複出,其思想也隨之向積極方面轉化。
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39歲,以監察禦史身份出參河西節度使崔希逸的幕府,這是他生平最有意義的一段經曆。當時崔希逸率軍與吐蕃戰于青海的世間是在叁月,在這場保衛河西走廊的戰鬥中唐軍大獲全勝。王維是在秋天到大涼州的,其任務主要是去慰勞前線將士。王維此去,不但擴大了眼界,且因分享了勝利的喜悅,爲其詩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條件。《使至塞上》、《出塞作》以及《送元二使安西》等不少作品,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崔希逸于次年病死,王維便回長安任侍禦史。
此後王維所任的侍禦史、左補阙、庫部郎中,都是品味較低的小官。李林甫于天寶元年(742)加尚書左仆人射,開始得到玄宗的賞識。這時王維也寫過一些應製詩,這些歌功頌德之作,作爲一名封建官吏本來不足爲奇;然而他對李林甫也有《和仆射晉公扈從溫湯》、《春日門下省早朝》等詩,反映了他處世態度的另一側面。在王維的朋輩中,郭慎微、苑鹹兩人乃李林甫的親信,與王維也有詩歌唱和。其中王維與苑鹹的關系尤爲密切。苑鹹《酬王維詩》雲:“蓮花梵字本從天,華省仙郎早悟禅。叁點成伊猶有想,一觀如幻自忘筌。爲文已變當時體,入用還推間氣賢。應同羅漢無名欲,欲作馮唐老歲年。”而詩序又雲:“王員外兄以予嘗學天竺書,有戲題見贈。然王兄當代詩匠,又精禅理,枉采知音,形于雅作,辄走筆以酬焉,且久未還,因而嘲及。”王維稱苑鹹“能書梵字,兼達梵音,曲盡其妙”。可見他們之間的關系,並非出于政治原因,而是宗教信仰的共通和佛學禅機的相知。我們再從王維字摩诘中略知他于佛家的淵源。維摩诘爲釋迦牟尼同時代人,曾向佛弟子舍利弗、彌勒、文殊、師利等講說大乘教義。王維之字摩诘,與南朝梁蕭統的小字維摩相類,均與信仰有關。故王維詩中時藏禅理,在觀察事物時,他又往往有獨特的悟性。
王維事母崔氏以孝聞,45歲丁母憂時悲痛欲絕。後來上表願將其母生前的山居施舍爲佛寺。王維與王缙(代宗時爲相)等兄弟間的情義很深。王維作《冬筍記》宣揚孝悌。他62歲在尚書右丞任上,其弟缙爲蜀州刺史,王維上《責躬薦弟表》,稱己有五短,缙有五長,自己願放歸田野,讓缙返回京師。
王維丁母憂後直至臨終的十多年中,思想漸趨消極。他因當時始終是個閑官,便有條件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天寶之末的未能慷慨就義而被迫接受安祿山的僞署,使他感到無比內疚;且因收到佛家思想的影響,又曾萌發過出家爲僧的念頭,但未能如願。其《歎白發》詩雲:“宿昔朱顔成暮齒,須臾白發變垂髫。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他晚年就是在這種矛盾和消極思想的交織中度過的。因此我們在閱讀王維作品的時候,必須按其生平經曆和思想演變過程加以考察分析。
叁
王維以寫景詩最負盛名,蘇轼有“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的贊喻。就寫景詩而言,如欲作更細的區別,則可按所詠內容分一般的風景詩、以田園生活爲背景的田園詩,以及描繪祖國山河的山水詩叁類。他自編的《辋川集》爲其寫景詩的代表之作。《辋川集》收詩40首,詠其所居之辋川別業中的20個風景點,內王維20首,裴迪同詠20首。在這組五言絕句中,山林閑適之趣躍然紙上,它以尺幅小景組成了世外桃源式的“辋川全景圖”。王維在創作這些詩時,以詩人之靈感和畫家設色布局的構想結合得非常完美;時而以白描手法,狀無我之景;時而置身詩中,寫有我之景;時而寄慨于內,情景交融。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鹿柴》)一詩,但聞人語是有聲,返景複照是有色,寫鹿柴的空山,不從無聲無色下筆,偏從有聲有色處寫來,愈間其地之幽深。又如“飒飒秋雨中,淺淺石榴瀉。跳波自相濺,白鹭驚複下”(《栾家濑》),這種秋雨與石上急流相雜而下,使棲身濑間的白鹭驚起複下的景象,是以寫動來表現靜,使意境顯得更爲幽致。“輕舟南垞去,北垞淼難即。隔浦望人家,遙遙不相識”(《南垞》),寫舟行南垞,被盈盈一水相隔,乃可望而不可即,所狀渺漫之景,如在目前。“獨坐幽篁裏,彈琴複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裏館》),寫有我之景,首句靜境,次句動境,上下渾然天成,把一時清景與詩人興致融成一體,讀來有肺腑若洗之感。此外,《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也是典型的寫景詩,如《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所詠春夜鳥鳴澗的美景,以花落、月出、鳥鳴等帶有動態的刻畫,烘托出此澗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色。又如《蓮花塢》:“日日采蓮去,洲長多暮歸。弄蒿莫濺水,畏濕紅蓮衣。”在這堪稱色彩鮮豔的《采蓮圖》中,因詩人對蓮花作了擬人化的描繪,讀來更是耐人尋味。至于《萍池》“春池深且廣,會待輕舟回。靡靡綠萍合,垂楊掃複開”,則捉住水面綠萍因垂楊飄動而屢開屢合的情景,寫出待舟欲回者的怡然自得之趣。
王維的田園詩數量並不算多,因其創作年代大致在唐王朝尚出于經濟發展的階段,就其思想內容而言,反映了承平時期一派融融樂樂的太平景象。從藝術角度和美學價值來衡量,王維的田園詩因含蘊著詩人本身所持那種樂在山林的觀點,以悠閑自適的心情去領略和贊美田家風光,從而創造出不少畫意很濃的篇章,給人以美的享受。著名的《田園樂》七首,是王維田園詩的代表作:“采菱渡頭風急,策杖村西日斜。杏樹壇邊漁夫,桃花源裏人家”(《田園樂》其叁);“萋萋芳草春綠,落落長松夏寒。牛羊自歸村巷,童稚不識衣冠”(《田園樂》其四》);“桃花複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花落家童未掃,莺啼山客猶眠”(《田園樂》其六》);“酌酒會臨泉水,抱琴好倚長松。南園露葵朝折,東谷黃粱夜舂”(《田園樂》其七》)。在這些詩裏,我們只要從“花落家童未掃,莺啼山客猶眠”、“酌酒會臨泉水,抱琴好倚長松”等句中,就不難發現作者是在莊園主的位置上去欣賞田園風光的。如果說《田園樂》寫的有點像桃花源般的農村景象,寄寓著詩人向往的理想社會,那末《渭川田家》、《春中田園作》、《新晴晚望》、《淇上即事田園》、《田家》諸詩,則較形象地寫出了農村的真實情景。如《渭川田家》雲: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句隹〕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怅然吟《式微》。
這詩前八句一句一景,描繪了春日田家在農忙時日暮歇工前的情景。詩人從夕陽西斜,臨照于眼前的村落下筆,使窮鄉僻壤的農村顯得生機勃勃。尤其是二、叁聯,以樸素的語言把村中這位老漢的心神與動作以及田間農夫荷鋤歸來依依相語的情態,寫得極爲傳神。結末兩句,則對此情此景羨慕不已,唱起了“式微,式微,胡不歸”的感歎,表達了詩人意欲棄官歸田的願望。王維還有一些作品,字裏行間也談到田家與農忙之事,但整體而言,當是詠景爲主。這類介乎兩者之間的詩歌,寫得也很出色:“風景日夕佳,與君賦新詩。澹然望遠空,如意方支頤。春風動百草,蘭惠生我籬。暧暧日暖閨,田家來致詞。欣欣春還臯,淡淡水生陂。桃李雖未開,荑萼滿其枝。請君理還策,敢告將農時。”(《贈裴十迪》)詩以明快生動的筆觸描述了春已降臨的喜悅心情。寫景由遠及近,感情色彩非常濃烈;並借農家之口,形象化地列舉了田間野外的種種景象,以囑農事,使詩的基調顯得輕松自然真切感人。
山水詩是王維詩歌中最精彩的部分。祖國的江河山川,一經詩人的妙筆贊美,便會形成各種神奇的景象,給人以美的感受。王維筆下的山水詩,有的借助觀察與感悟,有的運用巧妙的比喻,有的通過合理的遐想,有的加以提煉與誇張,也有的純取白描,創造出一個個源于自然又美于自然的藝術境界。王維山水詩歌的數量要比田園詩多,許多脍炙人口的名句,讀後會使人産生聯想,引起共鳴。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裏”(《青溪》)、“瀑布杉松常帶雨,夕陽彩翠忽成岚”(《送方尊師歸嵩山》)等等。王維是個畫家,在作詩時還常把作畫構思技能融于詩中。在一幅山水畫中,如只寫山水,就顯得單調;若在適當部位配以樵夫或山僧,就會增色不少。王維有些山水詩,也往往采用此法,收到了極佳的效果。如著名的《終南山》詩: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霭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這首詩采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首聯極寫終南山的高峻雄奇,謂主峰接近天都;繼而說它從西到東綿亘無際,直抵海隅。中間兩聯詠終南山的奇觀,從白雲、青霭的出沒變化,謂此山橫跨數州,衆壑之間氣候的差異懸殊。結末轉而寫實,以“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在山水中點出人物。對于這種虛實相間的安排與通篇作品的關系,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卷九中稱贊說:“四十字中,無所不包,手筆不在杜陵下。或謂末二句似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實際此詩之妙,就妙在這裏,它體現了王維山水詩無與倫比的高超境界。又如《漢江臨泛》:“楚塞叁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此詩意境寬大,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漢江臨泛時的景象作了描繪。其中…
《禅學筆記一禅之起緣——《楞伽經》和《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