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學筆記一禅之起緣——《楞伽經》和《金剛經》▪P5

  ..續本文上一頁哲學,所謂“衆生”“個人”“我”只是經常在變動著的物質與精神的力量或能力的綜合。這種組合可以分成五類,或稱五蘊。五蘊本身即是苦。

  色蘊:在這色蘊之中包括有傳統的四大種性,就是堅性、濕性、暖性與動性,以及四大的衍生物。這些衍生物包括我們的五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以及在外境中與它們相應的塵,也就是色、聲、香、味、觸等。此外尚有某種思想、意念或觀念之爲人的精神活動的法。因此,色蘊包括了整個物質的領域,在內的和在外的都算。

  受蘊:這一蘊包括我們身心器官與外界接觸到的所有的感覺:愉快的,不愉快的,以及既非愉快又非不愉快的。這些感覺可分六種:由眼根與色塵相接而生的感覺;耳根與聲塵,鼻根與香塵,舌根與味塵,身根與觸塵,意根與法塵等相接而生的感覺。也就是說我們身心的一切感受都已包括在此蘊之中。

  想蘊:與受蘊一樣,想蘊也有六種,與在內的六根和在外的六塵相關聯。它們也和受蘊一樣,是由六根與外境相接而生起的。它的功能就在認識與辨別各種身心活動的對象。

  行蘊:這一類裏包括了所有善的與惡的意志活動。一般所謂的“業,也屬于這一蘊。意志的活動如作意、欲、勝解、信、定、慧、精進、貪、嗔、無明、慢、身見等,才能産生業果。行蘊中像這樣的心所有法共有二十五種。

  識蘊:知覺(識)是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一爲基本,以及和它相應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之一爲對象而生的反應。

  佛教反對愁慘、苦惱、悔罪、郁悶等心理狀態,認爲這些都是體證真理的障礙。在另一方面尤須記得“喜”是七覺支之一,爲證見涅磐所必須培養的一種主要德性。

  附叁、不二法門

  爾時維摩诘謂衆菩薩言。 諸仁者。雲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

  如是諸菩薩。 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 如我意者。于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爲入不二法門。

  于是文殊師利。 問維摩诘。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诘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 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于此衆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維摩诘所說經》

  附四、常識

  佛——佛陀之略稱。意謂覺悟的人。他所覺悟的是世間一切事、理的真相。佛不但自己有覺悟,而且能令他人覺悟。佛覺悟後,一切身口意方面的種種行爲,無一不契合真理,決無絲毫迷悖,所以是世間與出世間至高無上的聖者。

  皈依——皈即歸,迷途知返之謂。依是依靠、依止、衆生知迷求覺,以佛法僧叁寶爲依怙,叫做皈依。

  梵志——梵是清淨義。梵志是清淨的苗裔。婆羅門教徒一生四個時期中的第二個時期,隨師修學清淨行時,叫做梵志。

  無明——一切煩惱的總稱,因爲它能障礙智慧的生起,使心體癡暗,失去光明。

  邪見——不明因果,違反正理的一切見解。

  慈悲——施人以快樂叫做慈。救人離痛苦叫做悲。

  世尊——世間及出世間至尊無上之人。也就是佛的尊稱。

  授戒——凡學佛的人,決心要受五戒、八戒、菩薩戒或比丘戒(比丘尼戒),須得有德高僧爲之傳授,叫做授戒。

  實相——現象界一切事理的實際性狀。

  如實知見——不爲虛幻變化的現象界的種種形相所蔽,而直窺其真際,徹了其實相之謂。

  善巧——各種巧妙濟世度人的方法。

  梵行——使身心清淨的行爲,尤指斷絕淫欲的行爲。

  深觀——極深刻的觀察之能洞見一切事、理之真相者。

  圓覺——于世間一切事理無不徹底了知其真相。

  去執——去掉對一切事物、理論、思想、意見、之固執不舍。

  入滅——證入涅磐,亦名圓寂。也作爲聖者謝世的代名詞。

  我慢——踞傲自矜,侮慢他人,叫做我慢。

  居士——居家學佛之人,但須皈依叁寶。沒有皈依過的學佛者,只稱大德。

  比丘——出家爲佛弟子,受過二百五十條比丘戒的男子。

  無常——遷流不息,無有恒常。

  煩惱——凡夫未得正見,有種種惑,如貪欲、嗔恚、愚癡等能煩惱困攏衆生身心,謂之煩惱。

  有爲法——由因緣和合而生起,有造作的一切事理,都叫做有爲法。

  無爲法——本來如此,不是造作的,非因緣和合而生的,叫做無爲法。

  內證——由經曆事理所得到的內心的體驗。

  善知識——深明正(佛)法,並能導人入解脫的賢者。

  心王——心的主作用,對心所之伴作用而言叫做心王。心王的作用是總了別所對之境。

  心所——心王對境所生起之貪等別作用之名稱。王維

  一

  王維是盛唐時代的著名詩人,子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生于武後聖曆二年(699),卒于肅宗上元二年(761)。王維之父處廉,官至汾州司馬;其家遷于浦(今山西永濟縣),遂爲浦人。開元八年(720)王維京兆府試,得中解頭;開元九年(721)進士及第,爲官太樂丞。後因伶人擅舞黃獅(只准舞給皇帝觀看)而收到牽連,貶爲濟州司倉參軍。居濟州四年後,王維便開始了長達八年的隱居生涯,其中包括在藍田經營他的辋川別業和作一些遊曆。開元二十叁年(734),張九齡爲中書令,王維被擢爲右拾遺。開元二十五年(737)四月,當張九齡貶爲荊州長史時,王維以監察禦史身份出參河西節度使崔希逸幕府,禦史他便有一段前往邊塞的經曆。開元二十六年(738)五月崔希逸病殁,王維又回長安任侍禦史。開元二十八年(740),王維以侍禦史知南選,並到了襄陽。天寶元年(742),王維官左補阙,遷庫部郎中。次年,他因丁母憂而離開長安了,直至天寶五載(746)才還朝複職。天寶十一載(752),王維爲文部郎中。天寶十四載(755),王維官給事中。次年安祿山反,長安被陷賊中:玄宗出走,王維扈從不及,被拘禁在菩提寺;後即押往洛陽授以僞官,但仍遭囚禁。當王維還在長安時,寫有《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詩。待唐軍收複兩京,朝廷對陷賊官員分叁等定罪時,因王維被俘後有“服藥取痢,僞稱暗疾”之舉;而上述《凝碧池》詩之“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深宮裏,凝碧池頭奏管弦”之句早已傳至行在而受肅宗上市;加之王維胞弟王缙這時官位已高,願削官以贖兄罪,故得從寬發落,于乾元年(758)責授太子中允。不久,遷太子中庶子、中書舍人,又拜給事中。乾元二年(759),轉爲尚書右丞,上元二年(761)卒,世稱王右丞。

  二

  唐開元天寶間是詩人輩出、佳作如林的詩歌創作蓬勃發展時期,王維博學多藝,于詩歌、音樂、繪畫兼擅而成了詩壇巨匠。然而因其經曆較爲曲折和笃信佛教的原因,他的思想也隨其生平際遇而有著複雜的變化過程。這部《王維全集》,便是這位重要詩人一生活動及其思想的絕好寫照。

  王維15歲開始寫詩,早期作品《題友人雲母障子》詩,已顯示了他的繪畫天才。《洛陽女兒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少年行四首》、《桃源行》、《李陵詠》等名篇,是他青年時期的作品。在這些詩裏,他以高超的藝術才華爲人們所注意。加之他儀表出衆,在遊京華時深受王公貴族的青睐,甯王、岐王對他待爲上賓。王維無拘束地與諸王交往,在當時被傳爲美談。如對甯王看中鄰居一位餅師的妻子,以其金錢和權勢將她霸占到手一事,王維作《息夫人》詩諷曰:“莫以今時寵,難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反映了他于事之無所顧忌。又從《從岐王過楊氏別業應教》、《從岐王夜宴衛家山池應教》等詩中,也可略知他常隨從岐王一切遊宴賦詩,備受岐王的賞識。王維21歲作《燕支行》,有幾首與之風格相同的如《隴頭吟》、《夷門歌》、《老將行》,亦爲此時所作。“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取胡馬騎。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邺下黃須兒。一身轉戰叁千裏,一劍曾當百萬師。”(《老將行》)從這些借曆史題材詠贊古人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青年詩人所抒發的豪情壯懷和他早期的思想感情。

  王維23歲進士及第,官太樂丞,可是不久即遭貶谪,赴濟州任司倉參軍,作《被出濟州》詩雲:“微官易得罪,谪去濟川陰。執政方持法,明君無此心……”詩人的滿腹委曲,溢于言表。謂舞黃獅子一事,皇帝並不將它放在心上;全是執政者的苛求,所指爲當時的宰相張說。于是王維在濟州四年,此後又隱居八年。

  在隱居期間,王維得原宋之問在藍田的辋川別業,就在那裏住下,並重新經營。他的母親崔氏是個佛門信徒,早在王維十五六歲時就帶發修行,師事大照禅師。當時在辋川別業有她的山居一所,草堂精舍,竹林果園,環境極爲幽靜。王維還經常外出遊曆,與一些道士、高僧過從甚密;而其志同道合的詩友裴迪,則已成了辋川別業的常客。除辋川別業外,王維還有終南別業一處,《戲贈張五弟湮》詩雲“我家南山下,動息自遺身”;《答張五弟》雲“終南有茅屋”。王維因妻子早逝,無家室之累,故終南別業也是他常去的地方。他的《終南別業》詩雲“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山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便是他隱居時期的思想與生活的真實表白。

  開元二十二年(734)王維36歲時,因得張九齡的賞識擢右拾遺,這是他從消極出世轉變爲獻身朝廷的開始。次年張九齡晉封始興縣伯,王維作《獻始興公》詩雲:“甯棲野樹林,甯飲澗水流;不用食粱肉,崎岖見王侯。鄙哉匹夫節,布褐將白頭。任智誠則短,守仁固其優。側聞大君子。安問黨與仇。所不賣公器。動爲蒼生謀。賤子跪自陳。可爲帳下不。感激有公議。曲私非所求。”此詩從被貶後…

《禅學筆記一禅之起緣——《楞伽經》和《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