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与青年自我开发
程长川
本文试从文化精神和思想方法的角度,分析考察“禅”的特点与当代青年思想契合之处,对“如何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自当代青年”这一命题,从理论上作了一种尝试性的回答,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实现途径和操作方法。
——作者按语
近几年来,禅宗和它的思想,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东方还是西方,“禅”都是文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谈禅论道几乎成了一种流行的时尚。
流行的未必都有价值,但流行都有流行的理由。“禅”,作为一种宗教色彩很浓的东方传统文化和修行方法,为什么会引起宗教感情日益淡化的现代人如此的兴趣和重视呢
带着这个问题,今年8月,我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在河北赵县柏林禅寺举办的第二届生活禅夏令营。平心而论,赵县的经济并不发达,环境污染却很严重,也没有名山大川可供观光游览。八月酷暑,正在修复中的柏林禅寺生活条件更是艰苦:没床,没蚊帐,没电扇,还不时停水停电,但它却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150多名“禅”的爱好者。(报名人数是实际参加人数的6倍多。举办单位未作任何宣传广告。)营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青年占80%以上,大专以上文化的超过70%,大部分是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还有不少人是第一届“生活掸”夏令营的营员。为期7天的夏令营活动,坦率地说,要求是很严格的:每天晚上十点按时熄灯就寝,清晨四点半准时起床,白天上殿,“用斋”(就餐),“出坡”(劳动),听课坐禅,安排非常紧凑。可以说,夏令营生活不仅清苦,而且辛苦。但出人意料的是,习惯于“九三”生活方式(上午九点起床,午觉睡到下午三点)的大学生,在这里却都能很好地接受“丛林生活”的严格考验,所有活动都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其组织纪律性比大学生军训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不同的是,这里没有任何外在的监督和纪律的约束,全凭每个人内心的自觉和自律。活动结束后,调查问卷显示,几乎100%的营员都表示:下次还来。
“禅”,对当代青年,尤其是知识青年竟有如此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于是,作为青年思想教育专业的学生,我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问题——作为爱好“禅”的现代青年应该怎样通过学禅、“参禅”,从中吸收有益的营养,更好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作为青年工作者,应该怎样从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禅修”中获得启示,更好地引导青年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净化、自我教育和自我开发
一、禅是什么
青年自我开发,就是青年利用自身的觉悟、智慧和力量开发自己各方面的潜能。
要讨论“参禅”对青年自我开发的价值和意义,首先要回答———什么是禅
或者——禅是什么
但,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禅门历来认为“禅”是不可言说,无法定义的,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是一物即不中”。其实,历代掸师对“禅”下过无数的“定义”,类如:“干屎橛”、“麻三斤”等等,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但所有的“定义”其实都无非是用不同的语言重复相同的结论——“禅”是无法定义的。
为什么呢
这与“禅”的历史传统和表达方式有关。
禅学界一般认为,“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和三种历史形态。从印度本土佛教到达摩东来,一直发展到五祖弘忍,是禅宗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为“如来清净禅”。“如来禅”还保留着印度佛教的许多特点,(“如来”就是“如其本来”)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思辨理性的特性,但“禅”的基本特性已经包含在其中,那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印度佛教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吸收了儒、道诸家的思想,发展成为中国化的佛教,从内容与形成上逐渐完成了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从六祖惠能(亦作慧能,638—713年)开始,中国的禅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佛教经典的权威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祖师”(禅师)的语录,这一阶段的禅也就被称为“祖师禅”。“祖师禅”摆脱了宗教形式的束缚,甚至开始脱离宗教的内容,不礼佛,不跪拜,不念经,不烧香、不坐禅,甚至“呵佛骂祖”,“劈佛作柴”,一切都强调自力更生,自己作主。这种中国化了的禅宗,符合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和价值取向,深受中国人的喜爱。它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特别是“会昌法难”以后,禅宗几乎取代了其他所有佛教宗派,“禅”成为中国佛教的别名。禅宗在唐代发展到鼎盛之势,并开始向海外传播。
第三个发展阶段是“现代禅”。“现代禅”的形式和内容与宗教的联系都更少了,着重面对现实人生,提倡“禅”的精神、心态和方法。台湾耕云先生首倡的“安祥禅”,以“安样的心态”为核心;净慧法师首倡的“生活禅”,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旗帜,都几乎不带宗教色彩。“现代禅”的实质是:运用禅的精神和方法,分析、解决现代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障碍和问题。“现代禅”可以说是脱去了“禅宗”的外衣,只留下“禅”的内核,它符合现代人的心理特征,贴近现实生活,很有现实感、亲切感,所以在纷纭变幻的现代生活中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徒”。可以预言,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禅”的全面复兴将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
“禅”的发展史就是“禅”适应时境变迁而不断调整自身的内容与形式的历史,就是“禅”一步步从“禅宗”的宗教外衣中抽身出来,更加充满新鲜活力的历史。在“禅”的各个发展阶段和历史形态中,其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虽然各异,但“禅”的基本特征和文化精神是一贯的,不变的。
那么,什么是“禅”的基本特征和文化精神呢
首先,“禅”的特点表现在文字上有一种飘逸感,在文学和艺术上充满了性灵的闪烁;其次,在认知方法上,反对纯理性思维,强调直觉把握和实践理性,在思维方法上不拘泥,不执著,时时内现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另外,在生活境界上追求一种“超越感”——既“入世”,又“出世”,既认同社会公认的价值,没有惊世骇俗的学说,而是实实在在地关心现实人生,使“禅”贴近生活,活泼可亲,同时又超脱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务和价值,没有宋明儒学那种非人本、反人性的“价值压迫”和“异化”。
“禅”的这些基本特征是其文化精神的外在表现,“禅”的文化精神比较完整地体现在六祖慧能提出的“即心即佛”、“顿悟成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中,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平等、自主、创新。
平等
相传六祖慧能第一次参见五祖弘忍时,五祖问他“汝是何方人
”六祖回答,“弟子是岭南人。”五祖又问:“你来干什么
”慧能答:“不求余物,唯求作佛。”五祖再问:“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少数民族),如何堪作佛!”六祖当仁不让地反驳:“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这种“佛性平等”、“人皆可成佛”的思想,充分反映了禅宗的平等观。
“禅”的平等观来源于大乘佛教的思想。大乘佛教认为,“万法平等”——人与物,人与人,老师与学生,好人与坏人,君子与小人,圣人与凡人都是平等的,所谓“在圣不多,在凡不减”——人和人没有本质的区别,从潜在的可能上说,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佛”(大彻大悟的人,而非神)。常人与“佛”的区别在于“悟”与“未悟”,一旦“了悟”,就可“转凡为圣”,“立地成佛”。且不说这种绝对的“平等观”偏颇与否,它对处于“社会边缘人”角色的青年人是很有感召力和诱惑力的,因为它从理论上揭示了青年自我设计的巨大空间和青年自我开发的无限可能,激励青年人积极向上,奋力开拓,不断进取——你想成为什么,你就可以成为什么,你的未来就是你现在设计的蓝图,你明天的收获就是依你今天的耕耘和播种。
自主
既然“万法平等”,既然“在圣不多,在凡不减”,那么,我们谁都没有理由充当别人的“救世主”,也没有理由让别人来主宰、支配自己的命运,一切都是自己作主,自己负责。禅门认为,人的命运操于自己,“要知过去因,现在受者是;要知未来果,现在作者是。”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人持念珠念观音,观音持珠念何人
”佛印答:
求人不如求已。”这些无不充分体现了禅的自主精神。在这里既无超自然的神灵,没有先知先觉的圣人,也没有宿命的迷信色彩,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自力更生,事在人为。
禅门提倡“疑而不信”(世界上所有宗教都以“信”为基础,唯独禅宗例外。),对“祖师”,对“佛陀”的说教也可以大胆怀疑,甚至发展到“呵佛骂祖”的极端形式。对待学生提问,禅师常常会给予一种与问题毫不相干,令人莫名其妙的答复,(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答:庭前柏树子。)或者干脆不回答,而是以某种动作,例如打学生一拳、一棒或大喝一声,取代语言。我认为,这不是故弄玄虚或格守“不立文字”的传统(“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其主要目的,是要“逼”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之后自己去独立参省,自己去寻求答案,以达到“豁然开释”,而不是求助于老师的权威。
“禅”不仅承认人的自主性,高扬人的自主性,而且还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把这种“自主精神”体现在“说法”、“参禅”的整个过程中。难怪一位参加过“生活禅夏令营”的大学生很有感触地说:“我们的军训教官和辅导员都应该向大和尚好好学习。”
创新
既然“万法平等”,对任何权威和偶像(如“佛”、“祖师”或“佛经”)的崇拜也就失去了基础。“佛”不仅可以学习,而且可以超越,对任何东西都没有“执著不放”的理由。这就为创新扫除了最大的障碍——心灵的封闭与束缚。
所以,“禅”不仅是“自主”的,而且是“自由”的…
《“参禅”与青年自我开发(程长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